自体输血:一种最佳的供血方式

2011-12-29 00:00:00赵国妮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2011年18期


  2010年全国主要省会大多出现了采血困难的情况,昆明更是出现了十年来最严重的血荒。北京采血量也下降,血库库存仅为正常存储量的一半,这是北京首次在献血旺季出现用血紧张。
  国家卫生部的资料显示:在日本,80%~90%的择期手术患者术前会备好自己2~3个单位(400~600毫升)的血;在美国,一些医院自体血回输量已占总用血量的15%;在我国,北京、上海等地也基本实现了10%的“自供血”。
  事实上,“自供血”早在1998年《献血法》颁布时就被提倡,12年来在技术上也已经完全能够实现,但在临床中的应用却不是很多。
  2010年11月19日,手术室里,21岁的刘刚被实施全麻后,主刀医生开始给他做脊柱侧弯手术。这是一种创伤面积很大的外科手术。切口处,血汩汩外流,麻醉科医生用吸引器将这些血送入一个透明的大罐子——自体血储存罐。血从储存罐里旋即被送入一个如传真机般大小的自体输血回输机,内置的无菌海绵对血液进行初步过滤,去掉杂质和有害菌体的鲜血在回输机内开始快速离心、过滤、清洗……层层处理后的健康血液通过静脉重新输入刘刚的身体。
  手术过程中,输血指征动态监测仪始终在监测着刘刚的血色素状态,一切正常。“我们把所有能收集到的血液通过血液回输机处理后都回输给了他。”像这样的手术,没输一滴异体血,这在以往是不可想象的。
  
  自体输血既经济又安全
  
  “自供血”这个对公众来说仍然陌生的名词,在医学界早已形成共识。人们期待的“自供血”包含两种解释,一是家属、亲友互助型献血,二是患者自己给自己输血。事实上,医学专家更提倡的“自供血”在临床使用中只有一种:自体血回输,也就是患者自体输血。
  在涉及用血安全的“窗口期”(“窗口期”是指人体感染HlV后到外周血液中能够检测出HlV抗体的这段时间)威胁下,自体输血是安全用血和科学用血的最佳方式。比起输入库血,自体输血能够避免异体输血可能带来的各种安全风险,最重DiN1RDQVtY1f+66U1S66XQ==要的是能有效避免肝炎、疟疾、梅毒、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的传播。
  手术以前,主刀医生在给患者及家属下达“手术通知单”时,会在医嘱一栏的备注中注明建议自体输血,尤其是施行大的创伤手术时,选择自体血回输,既经济又安全。所谓“大”,多是指手术时间长、创面大、出血多、用血量大。“安全说”并无争议,“经济说”则是相对而言。相对于大型手术的用血量,使用自体血回输是很便宜的。
  
  自体输血的分类
  
  目前,临床手术中的自体输血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术前储血,二是麻醉后开刀前储血,三是术中自体血回输。
  术前储血指的是预存式储血,患者可以在手术前若干天以内,先把自己体内的血抽出一部分保存,手术时再输入体内。一般的手术三周前或者两周前抽出400毫升就足够用了。
  麻醉后开刀前储血指的是稀释式。比如脑外伤、宫外孕大出血等急诊患者,医生会根据手术用血量的多少提前抽取患者血液的10%~20%保存,同时输入相应量的替代液体,用以维护循环血容量,手术中再把抽出的血液输还给患者。
  术中自体血回输是临床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利用自体输血回输机将血液回收,经过离心、过滤、清洗后再回输给患者,多适用于手术中出血量大、用血量大的患者。
  如果患者的手术不是很着急,身体状况也很好,可以考虑储存式自体血回输。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实现自体血储存和回输,则可以缓解当前用血紧张的局面。
  
  小提示
  以下情况应列为自体输血的禁忌证:①血液受胃肠道内容物、消化液或尿液等污染;②血液可能受恶性肿瘤细胞污染;③有脓毒血症或菌血症;④合并心功能不全、阻塞性肺部疾病、肝肾功能不全或原有贫血;⑤胸、腹腔开放性损伤,在4小时以上;⑥凝血因子缺乏等。
   据《家庭健康》
  编辑/王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