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围在“三围”中比较重要,是一个健康风险的指标,腰围异常增大可能预示身体发生了一些疾病。
腰围就是平常所说的腹围,它主要反映了身体中脂肪的含量和身体脂肪的分布。腰围超标指的就是脂肪堆积过多,脂肪含量多了以后,会引起一系列的健康问题,引起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胆囊炎、关节损伤等一系列的疾病。
健康标准的腰围参照值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腰围测量方法是:被测者站立,双脚分开25~30厘米,体重均匀分配。测量位置在水平位髂前上棘和第12肋下缘连线的中点(大致的位置为脐线)。将测量尺紧贴软组织,但不能压迫,测量值精确到0.1厘米。根据腰围检测肥胖症,很少发生偏差。
根据各种各样的研究,我们发现不同的人种腰围的正常值不太一样,所谓的正常值是指:在这个腰围点以下的,得病的机会少,相对安全。在这个点以上的得病比较多,相对比较危险。
在我国,女性是80厘米,也就是2.4尺,男性是90厘米,也就是2.7尺,1市尺等于33.3厘米,这是作为正常的一般性标准。
腰围增大血压增高
人体脂肪多了供应的血管就要增加,血管多了以后直径就增加,直径增加以后,需要的血流量就多。心脏就要加紧泵血才能保证机体血液供应,心脏要代偿就会引起心肌肥厚,肥厚到一定程度就引起心肌缺血。过多的脂肪还会沉积在血管壁上,使血管压力加大,脂肪增加以后,还会引起高血压。
腰围与心脑血管疾病
腰围的粗细跟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成正比。心脑血管方面最重要的问题是动脉粥样硬化,逐渐沉积的脂肪在动脉壁上面附着,会引起粥样的动脉脂肪斑块。脂肪斑块如果脱落,很快就会把血管堵住,发生在心脏血管里面就是心肌梗死,发生在大脑血管里就是脑梗死。
腰围与糖尿病
腰围跟糖尿病也成正比关系,腰围越大,人越胖,得糖尿病的概率越高,比如腰围大于85厘米的和小于85厘米的相比,患病率要高3倍。大于90厘米和小于70厘米的相比,糖尿病发病率可能会高出8.6倍。
腰围与脂肪肝
由于大网膜跟肝脏很近,血液很快流到肝脏里,所以肝脏吸收大网膜里面的脂肪很快,它吸收的脂肪容易在肝脏内沉着,所以会引起一定程度的脂肪肝。
腹部脂肪与打鼾
现在这个情况越来越多了,医学上把它称作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顾名思义,就是睡眠时发生的打鼾。
我们发现打鼾的人往往很胖,为什么?因为人的体重增加、运动减少,颈部会变粗。由于胖人颈部脂肪沉积,缩小了上呼吸道的内径,气道更容易塌陷和阻塞。再者,肥胖者胸腹部脂肪沉积引起呼吸负荷增加,呼吸效率下降,肥胖与睡眠呼吸暂停相互影响,互相加重,形成恶性循环。
控制腰围这样做
在日常生活中,吃饭太快、口味重、饮酒过量及饭后很少运动(尤其是晚饭后)这些不良习惯可导致腰围增加。要控制腰围,最好按以下方法进行控制。
减少食量 腰围的增加主要是因为饮食过多,所以要严把食量关,在饮食上要合理搭配,少吃高热量食物,例如巧克力等,多吃瓜果蔬菜。另外,在饮品上也要有效控制,不要喝过多的含糖饮料,啤酒有“液体面包”的称号,很多男士的大肚子就由此而来,因此饮用更要适量。
增加运动 日常生活中要增加运动,这样在增强体质的同时,还可达到减肥的目的,像跑步、游泳等项目都是很好的选择。
定期测量 学会定期测量腰围,使其得到有效控制。在身体保持挺直的情况下,将尺放在髋骨上部和胸腔下部中间处,以此为基准点绕一圈,谨记要腹部保持放松,并处于呼气状态,否则测量结果便会出现误差。
据《健康生活报》
编辑/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