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欠扁”的女人

2011-12-29 00:00:00铃兰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2011年31期


  阿梅给我打电话时,已坐在澳洲墨尔本新买的TOWNHOUSE里。她就是那个人们眼里所谓“欠扁”的人,活得好好的不甘心,一路折腾到了澳洲。
  刚结婚时,她在银行从事信贷工作,年纪轻轻,处理问题很得体,主管特欣赏她。就是在这么风生水起、如火如荼的八年后,她却有些不甘心了。
  在三十高龄时突发奇想,改行,从事传媒工作,只因大学时代的梦想。梦想?在这个年龄似乎有些过时,改行的经历非常曲折,作为好友,我当仁不让地批评她一时冲动,完全不顾后果,放着这么好的工作不做,而要闯入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将来怎么办7连退路都斩断了。没想到,她倒是很轻松地说:“谁规定人只能走一条路,我想试试。”我说:“你老公呢?同意吗?”她笑笑:“他很支持。让我尽管尝试,不要后悔,有他呢。”我无语了,有这样的老公,我还能多说什么?真是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啊。
  那段时间,她没空见我,只在电话里欢快地说:“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一天工作10个小时都不觉得累,好像大学时代的梦想又找回来了。”她没有说她经历的困顿和辛苦,我能想象出来,可是,这些比起她改变生活带来的热情来说,真的是微不足道。她干得非常出色,因为有以前从事银行工作跟客户打交道的经验,她在完成文字工作的同时,还拓展了媒体的广告群,帮对应的潜在广告客户策划专题、组织活动,游刃有余,最后的结果是客户要挖她去干专职。那一段,她见到我就说:“我怎么感觉自己这么年轻呢?我有很多想法,通过这样的媒介,都可以慢慢实施。”她说她要组织一场关于教育的讲座,请来培训学校的讲师和家长进行座谈;还有关于校长心声的策划……我看着她容光焕发的脸,那一年,她已35岁。期间,她有一段短暂的“艳遇”,有个相当有实力的男人疯狂喜欢上她。她曾有过动心,但很快放弃,因为这并不是她的目标。“唯一证明的是我还有魅力。我回以前的银行去,我的那些同事还在,只是有些已长胖了,秃顶了,没有锐气了,喜欢抱怨,连办公室的位置和杂物堆的方向都没变。”她很轻描淡写地说这段话,我却听出了话外的无限深意。
  这期间,她从城东搬到城西,顶着涨价的风头,在最好的地段离女儿学校最近的地方买房,而那时,她先生正在换工作,没有固定收入,她一人承担了家庭重担,房贷当时是一个月2500元,她却咬咬牙买下。果然,她的那个小区在一年后每平方米上升3000元,80平方米的房当时她买下时35万,现在已升到了80万。她的小花园成了女儿的乐园和闺密们每月聚会的地方。那年春节,几个外地同学回来,去她家吃饭,她老公亲手做的晚餐。她老公在席间对她一脸的欣赏,那样的表情令所有女人都羡慕不已。她带动了家庭的气场,任何一种幸福都是有原因的,不会从天而降。
  我没想到的是40岁时,她还在变。2010年5月,她突然做出一个决定,带女儿远赴新加坡读书。说出这个决定时,我们正坐在平日常去的露天咖啡店享受着春天的暖阳,远处是湖水,这么惬意的生活她又要放弃?“女人这一辈子黄金时间太短暂,我想满世界看看。”当然,起因是因为女儿,因为国内的教育体制让她不满,女儿课业太重,视力急剧下降,想着女儿的将来,她突然想另起一行,为了女儿,也为了自己想改变现状,去看更多的风景。我的担忧一如上次,毕竟,她不再年轻,这次也不像上次,这次是去国外,一切都不是想象得那么简单。这次,她的表情也严肃得多,不过,还是充满期待。她有条不紊地联系学校,联系住地,联系机票,办理贷款作为前期费用。当然,这一切都得到了老公的支持,这个平日不喜欢做主的男人只说了这样一段话:“你放心照顾孩子和自己,其他的有我。不行我们卖房,存着钱也是为了将来。你们过好了就是我的目标。”
  一晃她去新加坡已有一年。这一年中,她经历了五次搬家,孩子在异国他乡的头三个月,天天吵着回来,因为没有伴儿,新加坡的学校全英文教学,上课听不懂,严重受挫,每个月近万元的生活支出,她独自一人承担的心理调适……不过,她没有退缩,而是积极找着对策,女儿下午3点放学,她固定找辅导老师学英文一小时,带着她去散步,见一些新鲜的东西,小孩子的注意力很快就转移;她自己也在孩子上学时学英文,如今已能用英语阅读,然后开始写作,并从一居室慢慢换到了合适的一室一厅,环境好多了。她已做得一手好菜,炸鸡翅,烤牛排,烧土豆,邀请女儿的同学和家人来家里开宴,女儿的华文取得了全校第二名,英文取得了及格水平,学习没问题了。关键是这里的假期很多,她可以带着孩子四处游历,已走完了东南亚所有的国家,这里的水果很多而且很便宜……“等英文学到一定程度,我会先读书,然后找一份合适的工作。我老公也准备过来,他也想改变。我为自己、为孩子提供机会,也算为家庭提供出路吧,没有什么不可能的。”
  她发来照片,气色变好了,没有了纷纷扰扰,读书写作,用银行那几年的财经心得炒点股票,生活没有问题,心更静了,目标更清晰了。“我将来还想定居澳洲,瞧,我又年轻了一截。”她每天和老公用视频交流。“其实做夫妻,也不见得每天厮守,你们的生活质量有多高,是不是有家庭目标,这一点很重要。”
  一年后,再接到电话时,她已通过有关考试,移民澳洲,新加坡不过是她的过渡而已。她已拥有了自己想要的生活,老公孩子都已团聚,她以个人的气场带动了全家人的改变。
  编辑/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