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对“意识”认识的十个误区

2011-12-29 00:00:00徐晓梅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1年10期


  误区一、意识是客观事物在大脑中的反映
  分析:人脑与高等动物脑相比有着极为复杂的结构和非常特殊的生理活动,这就决定了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事物在动物大脑中的反映不是意识。因此,不能笼统地说意识是客观事物在“大脑”中的反映。
  误区二、意识源于人脑,有了人脑就有意识,因此意识是人脑的产物
  分析: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但有了人脑并不等于就有了意识。因为意识的内容不是来源于人脑,而是来源于人脑反映的客观实在。人只有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客观存在通过人的实践作用于人脑,人脑才会形成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才能产生意识。因此,意识的源泉在于物质,其内容归根到底来自于客观事物。仅有人脑,而没有“一定的社会环境”、“客观存在的作用”是不可能产生意识的。
  误区三、意识具有独立性
  分析: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脑的机能。物质对意识具有本原性,意识是由物质派生的,意识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
  误区四、错误意识是人脑主观自主地凭空想象的,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分析: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直接的产物。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意识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人们意识中的那些错误思想、片面的认识(如封建迷信等错误的思想意识),也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只是这种反映是歪曲的,有时甚至是虚幻的。
  误区五、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因此意识与客观存在相符合
  分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在本质上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存在。但是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如实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意识是与客观存在相符合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意识都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
  误区六、人们的意识都是一样的
  分析:人们的意识具有一致性,比如:意识都是人的意识;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不论何种意识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意识的内容具有社会性。然而我们不能因为人们的意识具有共性去否认意识的差别性。不同的人对同一客观事物进行思考,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得出的结论会有不同,也会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即使是同一个人对同一个事物进行思考,由于受社会环境和自己的实践水平的制约,前后得出的结论在广度和深度上也会有不同。
  误区七、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意识的反作用
  分析:意识的能动作用也叫意识能动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是认识事物的问题。二是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即意识的反作用,也就是说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作用于另一物质,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可见,意识的反作用只是意识能动作用的一个方面,其外延要小于意识能动作用。
  误区八、只有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
  分析: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取决于意识的性质。不同性质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不同的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指导、促进作用;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消极、阻碍作用。因此,正确意识和错误意识对客观事物都有反作用。
  误区九、正确的意识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
  分析: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成功需要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①客观条件,②主观条件,其中客观条件最为根本。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误区十、意识等于主观
  分析:两者的对立面不同,意识与物质是一对范畴,主观与客观是一对范畴。两者使用的条件不同,当把人类的思想作为整体与外部世界进行比较时,意识与物质相当于主观和客观,既主观是指人的思想、精神、认识,客观是指在意识以外的,不以人的主观意识而存在的物质世界。当把思想认识作为研究对象时,客观指的是认识的对象,此时,除物质世界之外,别人的意识中的思想、认识也属于客观的范畴,而不是主观的范畴。[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