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道德底线的“拾荒者”致敬

2011-12-29 00:00:00张元奕
世纪人物 2011年11期


  冷漠,道德沦丧,刺痛人心。在惨案中,司机的凶残、路人的拒救,交织成了面色冷漠的众生相。痛感、悲悯心匮乏,仿佛“失去控制”的手术刀,无情的解剖着人性的冷漠,尽情碾压着道德伦理的底线。
  反思人性冷漠,谁动了我们的道德?
  
  冷漠成灾 “礼仪之邦” 上演道德悲剧
  1916年,梁启超在《袁政府伪造民意密电书后》一文中写道:“盖四年以来,我国士大夫之道德,实已一落千丈,其良心之麻木者什人而七八”。差不多一百年后,中国社会又一次面临同样的尴尬:道德再次到了崩溃的边缘。在这一百年中,尽管有层出不穷的道德规划、马不停蹄的道德驯化和接连不断的社会改造,但中国人的道德素质并未得到实质性提高,甚至在屡次运动后变得更加不堪入目。当一幕幕惨烈的道德崩坏实例摆在人们面前时,每个人都因为病态的宽容而变成了“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猛士,毫无疑问的是,社会道德底线的每次向下,都离不开普罗大众对作恶者或主动或被动的“宽容”。
  
  每寸冷漠,都在“碾压”道德
  
  灾祸与“冷漠围观”结伴而行,已是当下尴尬的情景。每次“老人倒地无人扶”,都会被作为道德滑坡的“标本”;频仍的“助人为祸”,总能激起“好人难做”的嗟叹。“女童被碾,路人旁观”的悲情场面,不啻为“冷漠流行症”的再度发作。车辆两度碾压,18人无一搭救,冰冷的看客姿态,印证着道德底线下移的喟叹。
  若按“人心向善”的道德想象,女童被撞,肇事者当迅即救人,稍减良心上的负罪感,路人也当积极伸手相助。
  然而,一切都被反转过来了:司机逃了,路人视若无睹,“敬畏生命”俨然是纸上空谈,少管闲事式的明哲保身,才被奉若信条。对善美信念的放弃,构成了人心的暗区。于是乎,幼小生命,差点毁于车轮下,抑或被集体冷漠葬送,失去了尊严——幸而,拾荒者打破了辛酸局面,慷慨施救,以朴素的悲悯情怀挽住气若游丝的生机。
  
   一边是经济的增长,另一边是
  “道德的滑坡”
  
  一个社会为了老人倒地该不该扶,激烈争论,已经让许多传统上被我们认作“蛮夷”或“腐朽”的国家的人,笑掉大牙,也让我们“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的地位在世人眼里,失去了伦理的质量,但好坏个人还能提出理由,说是“因为害怕被人‘诬告’”,好像很无辜的样子。也难怪小悦悦惨案发生之后,英国电讯报便发文称,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三十年,但却留下道德真空。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一边是GDP的高速增长,中国崛起的声浪不绝于耳,另一边则相继发生了“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等事件。正如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的那样,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
  
  社会道德下行的标志:
  主体精英的底线日趋失守
  
  当代中国的道德标准是什么?作为社会的公共道德里最基本的一项,诚信本来应该是人人遵守,不许任何提醒与告诫的基本标准。可今天的中国社会,人与人之间彼此信守承诺,讲究诚信,竟然成为奢谈。这已不是简单的诚信问题,而是整个社会道德的沦落与败坏。参与并加速这个过程的,不仅仅有基本的社会个体,更有社会中的精英们,拥有广泛影响力的大企业,这些人或是企业,用自己的行径,无时无刻告诫社会上每一个人:不需讲诚信,社会的公共道德就是没有道德。
  社会道德沦丧的结果是什么,只是全社会向钱看么,只是知识精英弄些假文凭假学位假论文么?事实上,社会的道德沦丧,意味着这个社会的迅速罪犯化。而中国这个传统上的官本位国家里,官员实际是全社会精英的表率,整个社会,无论士农工商,眼睛都盯着官员,将他们的言行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相应的,官员的道德规范,也就对整个社会道德发生剧烈影响。现在这些表率——官员们,他们的道德底线也在逐渐降低,甚至是失守,这种情况正是社会道德下行的标志。
  
  良知失落 国人的冷漠是如何铸就的?
  中国人的冷漠是出了名的。明朝薛己先生说:“一日皮死麻木不仁,二日肉死针刺不痛。”不但肢体神经失去感觉,再大的刺激也没有用;思想的漠然迟钝,夏虫不可语冰,任何的语言都不起多大的作用。并且,这种冷漠症,具有极强的感染性,一传十,十传百,乃至万千。那么,冷漠症这种传染病的传染源在哪,它又为何能在当下中国一步步扩散呢?
  
  李承鹏:功利教育让我们失去了与同类守望相助的本能
  
  前段时间,深圳福田村一个老干部在小区溜达着就俯身倒地,可没人敢去救他,因为刚想伸手就会想起彭宇,最后老干部窒息而死。还有湖南一女子落水,挣扎好些时候没人下去救,等警察来了就晚了。还有很多例子……这里不仅不鼓励爱同类的能力,不教育,不奖励,而且会惩罚,这样就导致少有同类救同类。可这些也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历史。
  从去年发生的复旦“黄山门”事件中,我们更是可以发现,在当前这样的教育环境下,我们先是失去救同类的能力,后来连被同类救的能力也失去,最后偶尔被救也忘记了感恩,感恩也要求要感谢国家,而不是感谢人,这个同类,本身。这样重视阶级而忽视同类的教育是可怕的,所以中国文学史上不会有雨果的冉阿让和沙威警长,什么样的社会有什么样的文学,有什么样的文学有什么样的学生。最终它会让这里的人,都变成狼。对不起,污辱狼了,因为狼是不残杀同类的。
  
  沈杰:向陌生人社会转型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
  
  今天的社会呈现的信任缺失状态,极大地影响了人们对于他人尤其是陌生人的助人行为,从一个独特角度透视出社会道德所存在的深层困境和相关社会机制所存在的严重问题。
  因为社会转型带来了信任模式变迁过程中信任支点的松弛。在传统社会里,人际交往主要在血缘和地缘基础上展开,其特征是熟人信任,实质上是关系信任。随着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与工业化进程并行的城市化的力量,使人们的交往范围日益扩展,交往频率逐渐加大,交往对象不断更换,从而导致了一个现象,即人们将与越来越多的陌生人进行交往,而且与有些人的交往可能仅此一次。
  在传统社会,人际信任的保障机制主要是关系加上个人特质如良好的人品、声望等。在现代社会,由于面对的是陌生人世界,关系难以覆盖所有方面,良好的人品、名声等个人特质已不再是最有效的信任保障因素。在现代社会中信任模式的特征是普遍信任,实质是制度信任。
  时言平:信仰缺失致使人们对生命少了几分敬畏
  
  人性的冷漠,有教育缺失的原因,也有政治原因,更多的还应该是信仰的缺失。人性的本质是善良的,是积极的。看过一篇文章中说中国人是世界上少数没有信仰的可怕国家之一。
  没有自己的信仰导致了自我泛滥,缺少约束,缺少统一的精神支柱,没有统一规范的道德意识和真理意识,每个人按自己的意志确立行为,每个人都有他自己行为的道理,这导致中国人在各个行业和生活领域中没有统一意识。而西方人的精神世界由于有上帝的存在,所以科技的发展并没有造成人们精神上太多的缺失。
  此事也让我想起了多年前长辈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做了没良心的事情,会遭报应的。”千百年来,这个朴素的信念,引领着国人的道德自律。可最近几十年来,在功利化的世界观指导下,在极度自私的人际规范中,这个社会已经陷入了信仰沦丧、纲常失范、诚信缺失的扭曲状态,这才是当前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
  
  人心难建 拿什么“拾”道德的“荒”
  
  心痛,但是无能为力;咒骂,然后旋即忘却;指责别人,却放过自己——这是我们大多数人对这种事情的心态,我们表现出的痛苦相当可疑,我们的咒骂缺乏内在的力量,我们的正义感从一开始就摇晃不已。所以说,与其谴责那18名路人的“冷漠无情”,不如向救人的拾荒者学习,回归最朴素的人类良知。
  
  善恶就在一念之间
  为何不把冷漠变成爱?
  
  社会学家孙立平曾在一篇文章中分析道,将审丑麻木视作一种“轻度罪恶”。正是冷漠、歧视等庸常之恶,衍生出信任割裂。消解沉疴,需要人性规约的拾级 而上:道德令,被人们视作底线性的信仰。“人们一切不幸的根源,不是饥荒,不是火灾,也不止是那些作恶者,而在于他们各自为生”,托尔斯泰如是说。打破“流沙格局”,构筑人际关怀,需要价值秩序的重新梳理——在社会储藏室里,多放置些“人本关怀”。
  具体到小悦悦惨案中,无论是18名路人, 还是拾荒阿姨,做出救或不救的决定其实只是一念之间的事情。基督教中有一首歌曲名字叫做《把冷漠变成爱》,歌颂的是信仰的力量和主的伟大。也许,救起小悦悦的拾荒者不是一个基督徒,但正是她一个看似简单的举动结束了18名路人的冷漠,让这罪恶的人间充满了一丝温情。事后,被碾女童父亲在接受采访时更是明确 表示,“无奈,愤怒,但不再仇恨”,而这竟与那首歌中“我们应爱近人,甚至我们的仇人”的歌词不谋而合,可见在人性的深处某些良善的品质是相通的。
  
  改变社会从“我”做起
  救人心就是救自己
  
  在不得不一次次的谈论道德时,也许我们应避免在道德前面加上“国人”、“社会”这样的前缀,因为这种表达恐怕是大而无当和粗暴的。但此起彼伏的非道德丑闻,也的确让我们看到了在我们的语境中,不仅“道德”本身危如累卵,而且那种可以称之为“道德感”的东西也在随风而逝。我们很多人对“道德”失去了想 像力,我们开始头也不回地走向人性的反面,以道德为耻,以道德为祸。当我们终于练就了心麻如木、眼如枯井的本事,我们终于获得了内心的平静。
  虽死犹生,虽生犹死。我们每天活着,活得像一个陌生人。无可否认,一定是什么东西出了致命的错误,才导致了目前这种局面,这或许已经与“道德”无关了。现在 的问题是,当我们迫不及待地发表道德演说之后,我们是否真正愿意追随这种信念,为“社会道德”的改变和提升,尽出绵薄却尊贵的力量?
  不妨设想,我们每一个人,让自己的精神,在每一个深夜,走向10月13日的那个下午,走向佛山的广佛五金城,走到被汽车碾压的悦悦身边,弯下腰,伸出手——这不仅是救她,更是救我们自己。
  
  冷漠路人众生相
  骑电动三轮车经过男子:未看到孩子和血迹
  张某称自己只听到孩子哭声,并未看到孩子倒地,更未看到血迹。“没开车大灯,视线不是特别好。”
  
  路过母女:别人不敢碰,我怎么敢碰?
  “当时她口鼻流血,我看着很害怕。我一手拉着女儿,女儿还被吓哭了,所以赶紧离开。”“如果当时旁边有人一起救,我一定会救。”
  
  水暖店老板:如果看到,我死给你看!
  老板称当时是去寻找女儿,他穿过店铺找到女儿。在走过街道的整个过程中,他根本没有发现小悦悦甚至说“如果看到,我死给你看”。
  
  卖铁线店员工:又不是你孩子,多管闲事!
  热心的崔先生通过视频认出一名路过者,他告诉记者,曾找过那家店的员工理论,对方回应:“又不是你的孩子,你管那么多闲事干吗!”
  
  第1辆肇事司机:以为压到东西
  当时下着雨,天色有点黑,视线不太好。正在找店铺,事发时以为“压到的是东西,所以没有下车查看”,主动投案,愿尽力赔偿和道歉。
  
  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走过小悦悦身边的“路人”,请停下来,拉她离开街心;或伸出援手,将她抱离险境。这是本分,更是底线
  
  人民日报:女童遭碾,我们都可能是“路人”
  这是一段令人揪心的视频。广东佛山一个五金城里,两岁女孩悦悦被一辆面包车撞倒、碾轧,接下来的几分钟,还有呼吸的悦悦孤零零地躺在路边,18个路人先后经过,但都当没看见,而其间悦悦又被一辆货车碾轧。这令人心寒的一幕,直到拾荒阿姨陈贤妹经过,将悦悦搬离街心、在高喊中惊动了悦悦妈妈,才得以终止。此刻,濒临脑死亡的小悦悦,躺在医院的重症监护室。
  18∶1,多么让人遍体生寒的数字!尽管有人曾因见义勇为被冤,尽管救人常不免带来某些“麻烦”,但是,见死不救甚至用冷漠来助纣为虐,是在撕裂社会的良知底线,消解公众灵魂深处的仁义善念。
  是陈阿姨的出现和奋力施救,让我们被冰冻的道德感有了一丝暖意。怀揣一颗善良的心、在看到孩子躺在马路上抽动的那一刻“只想着救人”的陈贤妹,让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桩个案里的悬殊比例,并不能成为社会道德的代表。陈贤妹并不孤独。我们完全可以举出另外的个案,像勇敢地徒手接住坠楼女童的杭州“最美妈妈”吴菊萍;扶助摔倒老人、虽被冤枉却依然无悔的南通大巴司机殷红彬;还有合肥两位农妇以德报德的事例——主动做好事让老婆婆搭“顺风车”的农妇刘士圣,不幸发生交通事故后主动担责,赔偿对方,而老婆婆的儿媳李孝香善良宽容,坚决拒收上万元补偿金。当然,更不用说汶川特大地震之后的举国相助和志愿者的驰援……在这些朴实的草根大众心中,守望相助、扶危济困,天经地义。他们是这个社会里沉默的、平凡的、但善良的大多数。
  公众之所以如此关注“18∶1”的恶性事件,如此激愤于冷血路人的“旁观心态”,因为它太过异常和触目,将大众的道德神经触碰得疼痛难忍。这种疼痛感在网友们的愤怒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它与陈贤妹的出手相救一样,体现出对生命的尊重、对善良的坚守,蛰伏在草根大众的心中,构成社会道德的主流。
  孔子说,礼失求诸野。中华民族的礼义廉耻,原本植根于最质朴最底层的“草民”中间。路旁行人口似碑,不管是大是大非的价值判断,还是急公好义、古道热肠的民间道德,都是五千年文明史得以绵延不绝的重要支撑。基于此,我们一面对陈贤妹们的良知善行深深致敬,一面也必须对冷血的路人报以严厉谴责,他们对生命冷漠如斯,不仅是文明社会的耻辱,也让文明古国蒙羞。
  阻止道德的滑坡、托举向善的力量,正成为今天我们这个社会必须面对的考题。这道考题不仅涉及道德的考问,也关乎文明社会的公民责任。在一些国家,见死不救甚至会构成犯罪,英国的“见死不救罪”规定:如果涉嫌“没有对涉险人士予以协助”,将面临法律的惩罚。在社会道德被严重污染的时刻,或者可以让法律来拯救道德?
  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走过小悦悦身边的“路人”,请停下来,拉她离开街心;或伸出援手,将她抱离险境,这是本分,更是底线……
结 语“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长城也不是一天哭倒的,同样,社会道德也不会在一朝一夕中就崩塌。面对触目惊心的道德崩坏,每个人都在追寻原因:精英责怪民众无德,民众怨愤精英无良。每个人都在急不可耐地找寻可供批判的标靶,好让自己站在道德制高点上,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推卸掉自身责任,才能与己无关。其实,这不过是把头埋在沙里的鸵鸟心态罢了,在社会的运转中,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也不存在一个可以让人“不知魏晋”的世外桃源。责任编辑/ 星 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