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云飞渡需胆略——点评2011中国海洋

2011-12-29 00:00:00江淮
世界知识 2011年23期


  中国海洋,在2011年又度过了一个不平静之年。从北到南,海洋形势愈加复杂多变。
  黄海局势相对平静。中国与朝鲜在稳步推进海上共同开发;中国与韩国就通过谈判协商解决海域划界问题达成共识。但在平静的背后,整个黄海地区连同朝鲜半岛的战略格局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美日韩三国利用2010年发生的“天安”号事件、延坪岛炮击事件,以所谓“朝鲜威胁”为冠冕堂皇的理由,在黄海和朝鲜半岛周边海域频繁举行大规模的联合军演,使东北亚地区冷战时形成的美日、美韩双边同盟关系更加固化,并向美日韩三边同盟的方向升级、发展,这也预示着东北亚地区的战略格局进一步失衡。
  东海,中日两国关系看似已经度过了2010年9月8日钓鱼岛“撞船”事件的纷扰,但实则余波未了,且正向着更深的层次扩展。中国渔政船继续对钓鱼岛海域进行常态化的巡航,宣示中国对钓鱼岛拥有领土主权,同时,日本对钓鱼岛的实际控制也进一步强化。中日东海原则共识仍然只是停留在纸面上。日本不仅对其单方面主张的所谓“中间线”日方一侧海域的实际监控日益严密,对我科考船和执法船的正常、正当活动的监控和干扰力度不断加大,而且对所谓“中间线”中方一侧海域的监控、干扰也明显增多,特别是日本飞机、舰船对我国“春晓”油气平台的监控、干扰已成常态化。
  南海局势几度紧张,变得更加复杂和严峻,突出动向有三:一是越、菲等国对我国南海油气资源的掠夺更加“明目张胆”。我南海传统海疆线内的大片海域被越、菲等南海周边国家划分成区块对外招标开发。越、菲等国以及美、俄、印度等国的油气公司,视中国政府的抗议与交涉如“耳边风”,毫无顾忌地合作勘探开发南海油气;二是有关国家对中国的指责完全置若罔闻。越、菲等国根本无视中国依据“发现、先占和长期管辖实践”而早已确立的南沙群岛主权,肆意曲解《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集中攻击中国早在1947年就标绘在地图上的南海传统海疆线“非法、无效”,将我传统海疆线内的大片南海海域单方面划为自己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并频繁上演“贼喊捉贼、恶人先告状”的戏法,它们还对中国执法船只的正当行动大加谴责、大肆炒作,在国际社会煽动舆论攻击中国,在其国内煽动反华示威游行;三是有关国家在推动南海问题国际化、多边化时更加“露骨、卖力”。越、菲等国与美、日、印度等域外大国联手推动南海问题的国际化、地区化、多边化、东盟化。美、日及部分东盟国家积极推动东亚峰会等多边论坛讨论所谓东亚海上安全问题,推动制订“南海行为准则”以“规范”中国。面对上述三个突出动向,中国政府的应对显得被动、乏力与无奈。
  可以说,东海问题、南海问题已经日益成为直接影响中国与有关国家关系、周边地区和平与稳定的“不定时炸弹”,甚至有可能使亚太地区的战略格局向着不利于中国的方向改变。当前,海权国家结盟围堵陆权国家的大幕仿佛正在徐徐而又重重地拉开。
  美国正在将其军事战略中心从伊拉克和阿富汗转向亚太地区,并调整和优化其在西太平洋的军事布局。如美国今年初宣布将在新加坡部署新型濒海战舰,11月初又宣布要在澳大利亚北部常驻部队并配置军事装备,以改变美在西太平洋军事部署偏重东北亚的不均衡格局。日本也将防卫重心转向靠近中国大陆和台湾的西南群岛方向。此外,韩国又在济州岛动工修建海军基地。
  美、日、澳大利亚、印度之间的双边、三边乃至四边安全合作与协调在日益加强,环中国海域上频繁举行的军事演习,令人不禁回忆起历史上曾上演过的“炮舰外交”场景。
  冷眼向洋看世界,乱云飞渡需胆略。妥善应对当前中国面临的海洋问题,已成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途上不容回避、难以拖延不决的问题。
  坚定维护中国的岛屿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建立中国的海权,是确保中国拥有赖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物质资源基础和战略空间。而构筑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是中国实现和平崛起的重要保障。做一个和平、友好、负责任的大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如何做到既坚定维护中国的海洋权益,又能确保周边地区的和平稳定,考验着中国政治家的智慧与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