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21/7qzJNnQPCFWWTG8MB2SSSk.webp)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21/TtfHPEAmDEPuFU2RUHSVd5.webp)
明年1月台湾地区领导人和“立委”合并举行的“二合一”“大选”,是当下台湾政局发展演变的主线。国民党和民进党从政策论述、组织强化、候选人形象塑造等诸方面展开对垒。从目前民调看,寻求连任的马英九略微领先民进党主席兼候选人蔡英文,双方总体实力基本相当,选情呈现紧绷的胶着态势,影响选举结果的因素仍在发酵。而马英九在选举期间抛出两岸签署“和平协议”的议题,使选情陡增变数。
是选举考量还是战略布局
汪曙申:回顾2008年马英九代表国民党竞逐“大选”时的政见,推动两岸结束敌对状态、签署“和平协议”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一主张可以追溯到2005年。时任国民党主席连战历史性访问大陆,双方达成“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其中明确指出,要促进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建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架构,包括建立军事互信机制,避免两岸军事冲突。2005年马英九当选国民党主席后,将“五点共同愿景”纳入该党政纲。
2008年国民党重新执政以来,马英九当局在两岸谈判上执行“先经后政、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的原则,然而在愈益严重的执政困境下,逐步走向很多学者所说的“重经轻政”,甚至是“只经不政”,对两岸政治性议题采取回避态度,对“和平协议”更是一度不谈不问。
鉴于此次“大选”国、民两党形成势均力敌的态势,马英九为扩大支持度、争取更多选票,以执政政绩为基础,大动作提出关系台湾未来十年发展的“黄金十年”规划,并在其中的“和平两岸”部分,马英九明确表示,在岛内民意达成高度共识、两岸累积足够互信的前提下,秉持“国家需要、民意支持、国会监督”的原则,审酌推动两岸商签“和平协议”。尽管马英九用词相当谨慎,为两岸启动“和平协议”谈判设置了许多前提条件,但该议题一公布立即遭到民进党和“台独”势力的“抹红”攻击,致使马英九再度召开记者会予以说明和澄清,并出乎外界意料地提出:推动两岸签署“和平协议”之前,将先交付台湾人民“公投”同意。这使国、民两党围绕两岸谈判的攻防进一步升级,进而对“大选”选情产生复杂影响。
根据台湾媒体报道,马英九竞选团队对是否在“黄金十年”政纲中提及“和平协议”存在分歧,多数人表示不妥,最后是马英九本人力排众议拍板决定。以选举逻辑看,不谈两岸政治议题是稳妥做法。马英九坚持抛出“和平协议”,除展现其高度外,不排除有以下两点考虑。
首先,彰显国民党在两岸政策上的优势,逼蔡英文在两岸议题上失分。今年8月,蔡英文主导的“十年政纲”对外公布,其后又提出所谓的“台湾共识”,追求两岸“和而不同、和而求同”的关系,但因其在两岸政策上坚守“台独”立场,故意用模糊语言欺骗选民的做法被国民党大加挞伐,被讥讽为“空心蔡”,未取得预期效果。随后,蔡英文调整策略,在得到“台独基本教义派”的谅解后,抛出“中华民国就是台湾、台湾就是中华民国”的说辞,将台湾的政治定位朝向所谓的“中华民国”靠拢,以争取中间选民的认同,导致国、民两党两岸论述进一步趋同化。为进一步突显民进党缺乏处理两岸关系能力的短板,马英九及其竞选团队决定打出“和平协议牌”,既重申国民党对该问题的既有立场,加大争取泛蓝选民支持,又形成与蔡英文两岸政策的明显区隔,向蔡英文和民进党施压。
其次,主动制造议题,将可能参选到底的宋楚瑜边缘化。2008年国民党执政后,国民党、马英九与宋楚瑜领导的亲民党嫌隙不断扩大,最终导致宋楚瑜选择以“第三势力”投入“大选”。宋楚瑜的盘算是以“母鸡带小鸡”方式拉抬亲民党的“立委”选情,以实现当选三席以上、在“立法院”组建党团的目标,以防止亲民党进一步泡沫化。目前,宋楚瑜会否参选到底还不确定,但民调反映其有十个百分点以上的支持度。由于吸收的主要是泛蓝选票,对马英九选情将会产生较大的冲击。马英九主动抛出“和平协议”,制造选战议题,客观上起到边缘宋楚瑜的作用。
王建民:在台湾“大选”当前、“双英”竞争激烈与宋楚瑜搅局的情况下,马英九抛出这一重大而敏感议题,自然会受到国际社会的格外关注。美国迅速做出了回应。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随即发表谈话,表示“美国欢迎最近两岸关系的改善,但反对任何一方单方面改变现状”,强调“两岸议题须以和平而且是两岸人民都接受的方式解决”,显然有警告台湾之意在其中。
马英九在选举期间抛出两岸签署“和平协议”,是选举操作还是对未来两岸关系长远发展进行的规划与战略布局?对此,国际上有不同的解读。
显然,不能否定马英九此举有选举的考虑。“大选”期间,候选人的任何重大政策主张和举措,都会有选举的考虑,一方面不要影响选情,另一方面为选情加分或扭转选举被动局面。马英九此举达到了一定的选举功效。此议题的抛出,让马英九主导了选举议题,让蔡英文陷于被动地位,这是多年来岛内“大选”中少见的由国民党主导议题、民进党跟进的现象,同时也让有意搅局的宋楚瑜在选举中彻底边缘化。
如果仅仅认为马英九此举纯粹是选举考虑,应当说是小看了马英九。马英九上台执政以来,最大的政绩与获得民意普遍肯定的是他在发展两岸关系方面的重大建树及成就,将两岸关系从危机、对抗的困境引向了和平发展、合作和解的光明大道。然而,未来两岸关系发展以什么样的议题作为发展主轴与方向成为马英九思考的重要问题。显然,ECFA(《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后续协议已没有足够的政治震撼力,讨论签署文化合作协议也不能引起太大的影响力,直接进入两岸政治议题难度更大,风险更高,很难有着力点。于是,马英九选择在和平议题上大做文章,选择一个符合主流民意的两岸“和平协议”这一重大议题作为未来两岸关系发展的方向与主轴。尽管签署“和平协议”是一个重大复杂的问题,但高举“和平协议”大旗是最妥善与恰当的,谁敢公然反对和平?即使反对,也缺乏足够的说服力,没有足够的正当性,无法获得主流民意的认同与支持。
蓝绿攻防进一步升级
汪曙申:若与2000年以来的三次“大选”比较,此次选举颇为“非典型”。马英九、蔡英文均呈现理性和清新形象,选战明显少了声势浩大的街头游行和“统独”议题的尖锐对抗。马英九抛出“和平协议”议题,立即引发蓝绿阵营激烈攻防。
民进党借机操弄“统独牌”和“公投牌”。蔡英文在党内初选出线代表民进党角逐“大选”以来,一改激化蓝绿对抗、族群对立的传统战法,采取理性问政和政策论述的新策略,虽然泛绿支持者一向投票率偏高,但却难以调动选战热情。与蔡英文搭档参选的苏嘉全“农舍风波”发生后,被国民党一路穷追猛打,不仅苏嘉全的个人形象受损,蔡英文的危机处理能力也遭到外界诟病,更使绿营整体气势受到压制。马英九抛出“和平协议”引发岛内争议后,蔡英文抓住这一难得机会大肆炒作,极力转移媒体焦点,吸引绿营基本盘回流。蔡英文在第一时间攻击马英九的“和平协议”“草率”和“躁进”,抨击其将使台湾人民面临“牺牲主权、改变台海现状、危及民主价值和破坏战略纵深”四大危险,并提出民进党处理两岸协商秉持“和平、主权、民主”的原则以消除岛内民众疑虑。为进一步掌握主动,民进党在“立法院”提出将“两岸政治协商须公投”列入“公投法”的提案,以挤压国民党的论述空间。从选举操作看,民进党是想利用岛内民众长期以来对台湾前途的心理疑虑,将马英九的“和平协议”贴上统一协议的标签,以“统独牌”和“公投牌”分解国民党的中间选民票源。国民党发言人赖素如一语中的,称民进党的目的是将马英九的主张扭曲为追求统一,再“抹红”为国共合作,最后再把“和平协议”“抹黑”成统一时间表。
对于绿营的扭曲宣传,马英九当局强力反击,防止议题持续延烧冲击选情。在选战日渐白热化的关键时刻,“和平协议”议题使民进党获得攻马的着力点。为防止选情受伤,马英九当局和国民党紧急展开危机处理和应对。马英九在第一时间召开记者会,声称“和平协议是把两岸不武的现状制度化”,“目的是巩固不统、不独、不武的现状”,“没有时间表”,并针对“和平协议”提出“十大保证”,“以条件控制速度”,“不为签而签”。同时,国民党中央火力全开,批评蔡英文在两岸关系上不仅提不出切实可行的政策,相反只会恶意曲解马英九的论述,将矛盾焦点引向蔡英文缺乏处理两岸关系的能力。有国民党人士称,“和平协议”并未偏离马英九的两岸政策主轴,目前首务是向选民清楚阐述立场,防止在民进党蛊惑下进一步升高岛内民众的疑虑。马英九抛出“公投说”虽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民意压力,却为两岸未来政治对话与协商制造了人为障碍。
条条框框可能绑死“和平协议”
王建民:马英九虽然将签署两岸“和平协议”纳入他的“黄金十年,和平两岸”愿景之中,笔者也对马英九在选举大战之时,敢于提出推动两岸未来签署“和平协议”的作为给予高度肯定与支持,但令人遗憾的是,马英九在提出两岸签署“和平协议”的同时,又设置了许多条条框框,大大增加了未来两岸签署“和平协议”的难度。
马英九对发展两岸关系与签署两岸“和平协议”首先提出了“四个确保”:确保“中华民国主权”的独立与完整,确保台湾的安全与繁荣,确保族群和平与两岸和平,确保永续环境与公义社会。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两个前提”与“三个条件”。“两个前提”是:“‘国内’民意达成高度共识”与“两岸累积足够的互信”;“三个条件”是:“‘国内’民意高度支持”,“我们‘国家’有确实需要”,“‘国会’监督”。这些前提与条件有实有虚,有高有低,有真有假,从而增加了两岸签署“和平协议”的难度与不确定性。如“民意高度支持”本身就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一主张可能变为民粹主义的政治操作,很难落实。事实上,在历史上或国际社会中,签署“和平协议”本身就是政治行为或政府作为,是由政治家做出决定的,而不是由民意决定的。
马英九还进一步提出“‘国家’需要”包括了三个条件,即“以台湾为主,对人民有利”、“两岸达到充分互信”以及“符合区域与国际社会的期待”。何谓“两岸达到充分互信”,只要一方没有诚意,两岸之间任何的矛盾或摩擦都有可能解释为未达到充分互信。此外,马英九一再强调签署“和平协议”“一定是能够在以台湾为主、对人民有利的情况下才会去做”。签署“和平协议”本身就是要对双方有利,保护双方的利益,怎么能够变为只强调“以台湾为主”?怎么只能强调“对台湾人民有利”?难道签署的协议“不以大陆为主”吗?或对大陆人民不利吗?这样的原则与出发点显然一开始就站在了不公平的立场上。过去在两岸经济合作议题的协商中,大陆可以默认马英九当局的这一原则,可以让步与让利,但在签署“和平协议”这一重大战略性与全局性的重大协议问题上,这一原则就不再适合了,大陆的让步是有限度的,是有原则的。
尤其是具绿营背景的“陆委会”主委赖幸嫒在解释马英九主张两岸签署“和平协议”问题上走得更远,更可怕,企图借此将马英九提出的“不统、不独、不武”的临时性政治主张“制度化”。赖幸媛表示,马英九在“黄金十年,和平两岸”愿景中提出未来与大陆签署“和平协议”这一政策目标就是让“不统、不独、不武”的台海现状“制度化”,创造永久的两岸和平。显然这是对马英九大陆政策与“和平协议”的曲解与误解。马英九提出的“不统、不独、不武”是指在他任期内不谈统一,但并不等于未来不谈统一,也没有否定两岸的终极统一,更没有要将“不统、不独、不武”制度化,若将其制度化、永久化,就是让台湾和平独立,这违背了马英九坚持的“中华民国宪法”终极统一的主张。
可以说,马英九提出未来签署两岸“和平协议”立意虽好,也获得主流民意支持,但又设置了种种条件与障碍,甚至层层加码,束手束脚,可能让未来两岸“和平协议”无法有效推动与签署,而变为一种政治口号,成为一种无解的政治博弈。
“公投决定论”的巨大政治风险
王建民:更加令人难以置信的是,马英九不是坚定自己正确的政治主张与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愿景规划,而是再次陷入了他一贯惧怕的“绿营反对、反对就妥协”的怪圈。“和平协议”在仅仅抛出两天之后, “总统府”就表示,如果未来要推动两岸签署“和平协议”,一定先要交付人民公投。
马英九这一公投决定签署两岸“和平协议”的举动是非常危险的。长期以来,国民党在公投议题上比较谨慎,尤其是在两岸议题上尽量避免以公投方式来决定。国民党也曾强烈反对陈水扁推动“公投绑大选”的举动,也反对民进党提倡的以公投来决定是否签署ECFA。但如今,马英九当局非常意外地表示以公投决定两岸是否签署“和平协议”,可能开启以公投决定两岸关系重大事项的先河,让两岸议题从此陷入公投深渊,为未来两岸关系发展增加更多的变数与不确定性。
马英九当局的公投决定论,很快让自己在蓝绿斗争中原本有利的形势出现变化,由主动变为被动。蔡英文随即提出未来两岸任何政治协商都要进行公投,反将马英九一军,让公投决定论取代“和平协议”本身成为新的斗争焦点。
如果岛内达成以公投决定是否签署“和平协议”,后果将非常严重。如果公投否决“和平协议”,等于让两岸长期协商的努力前功尽弃,未来再重新启动谈判,更加困难。即使一旦公投通过“和平协议”,也并不表示就能落实与实现。民进党执政后也可以发动公投,进行政治操作,以公投否决“和平协议”。
公投不是什么问题都能解决的,尤其是在两
zpS6NOZKU1B8UDFNa57aMw==岸关系问题上。公投完全可以变为一种政治操作,陈水扁过去就是如此进行的,未来民进党仍会照样办理。因此马英九的“公投决定论”是危险的,是政治低能的表现。解决政治问题,需要的不是民粹,而是要发挥政治家的政治魄力和智慧。
民众认识将回归理性
汪曙申:“和平协议”之所以引发岛内政坛强烈震撼,主要在于:
首先,岛内民众在统、“独”立场上出现严重分裂,国、民两党代表的蓝绿阵营对两岸政治定位存在明显偏差,导致对“和平协议”的认知形成对立。国民党坚持所谓的“一中各表”,认为两岸是“一国两区”的关系,签署“和平协议”是为了维持两岸现状,将两岸和平的状态制度化、固定化,有利于巩固两岸之间和平合作的法理基础。民进党则继续奉行“一边一国”的路线,不承认一个中国和“九二共识”,因而认为一个中国原则下的“和平协议”会使台湾被纳入国共内战的框架之中,将损害所谓的“台湾主权”。目前,国、民两党的论述各自拥有蓝绿两大政治板块的民意支撑,形成分裂对峙的局面。台湾《联合报》民调显示,41%的受访民众对两岸洽签“和平协议”乐观其成,29%表示反对。
其次,国、民两党“大选”的紧绷态势放大了“和平协议”议题的政治效应。选战开打迄今,马英九与蔡英文的支持度差距总体在十个百分点内浮动,双方实力比较接近,这使得最后阶段的选战策略显得更为重要。蓝绿阵营围绕“和平协议”问题的攻防,从根本上是各自基于对“大选”利弊综合考量后的策略运用。政党力量的注入加上舆论的炒作,无形中扩大了该议题的政治效应。根据台湾《中国时报》民调调查,“和平协议”议题发酵后,马英九、蔡英文的民意支持度出现变化,马英九领先蔡英文的差距缩小到五个百分点,甚至在原本大幅领先的中部地区转而落后2%。
估计国、民两党围绕“和平协议”仍会有一番较量,但随着马英九当局加大政策宣传,岛内民众对“和平协议”的认识将逐步回归常态和理性,民进党恐难借此捞取选举利益。
“和平协议”将是一项长期的
政治博弈
王建民:建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或建立两岸关系和平稳定互动架构,签署两岸“和平协议”,是海峡两岸的重要共识,大陆、台湾的国民党甚至民进党等都有明确的主张,也有广泛的民意基础。马英九在“大选”关键时刻提出未来十年考虑讨论与签署两岸“和平协议”这一重大敏感议题,本是一步险棋和好棋,主导了选举议题,掌握了两岸关系发展的话语权,也指明了未来两岸关系发展努力的目标与方向。但由于其对签署两岸“和平协议”设置了许多条条框框,而且层层加码,特别是又套上了公投这一枷锁,让一步好棋瞬间变为臭棋、坏棋。
就两岸政治现实而言,海峡两岸之间的政治矛盾远远没有解决,不仅大陆与民进党的政治主张南辕北辙,无法进行正式互动,即使在国共之间,政治分歧也在扩大,预示着两岸“和平协议”的推动与签署不是短期能够有所进展与突破的,很可能变为一个长期性的两岸多方政治博弈。试想,有助于两岸经济发展与人民往来的两岸三通这一民生经济议题的推动与实现,都整整花了30年的时间,涉及两岸政治敏感的重大议题——签署两岸“和平协议”,难度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