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迷于追逐小伎

2011-12-29 00:00:00李传玉工作室
中国化妆品 2011年4期


  不知不觉我们又走进了口号满天飞的时代,如“细节决定成败”。
  说增长不能不说细节。
  
  两年前,本工作室接手M公司市场顾问工作时,该企业市场“操盘手”特别强调:在他们区域市场的专卖店渠道里,90%以上都是“大客户”店家。并拍着胸脯指名道姓的说,在这一点上绝对要比某某品牌的大店数量多。
  按常理,“大客户”店家多自然销售产出就多。杂家好奇了:被他抨击的某某品牌当下销售规模在几个亿(年度),而该品牌时下只有几千万。仅是人家的一个零头。你那如此之多的“大客户”,究竟大在哪儿呢?
  着手市调后发现,“大客户”的产生源自于“操盘手”颇为得意的订货政策——阶梯价格。其基本规则(模拟)如下:
  订货1万元以下,为5折;市场支持N%;
  订货5万元,为4.5折;市场支持N%;
  ……依此类推……
  订货20万以上,为2.5折;市场支持N%;
  所谓“大客户”,就是订货20万以上的终端店家。继续调研发现:(A)有“大客户”的地区,几乎没有小客户订货。但是在该地区的部分店家里分散有货;(B)“大客户”的分布基本上是一个地区有一两家。但能比较清楚的显现出彼此之间似有划地为界的约定。(C)分散在该地区小店家的商品都是从“大客户”那里分流的,并且“均享”厂家的订货价格。事情到此就已经很清楚了:所谓“大客户”其实就是一个牵头“吃政策”的地区订货组织者。不妨说穿了,这套产生“大客户”的“阶梯价格”,原本是想“套”客商的订货款反过来竟被客商们给“套”住了。
  调研结论是:就“阶梯价格”策略的思维质量和技术含量而言,它不仅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乌龙游戏,而且其负面因素直接禁锢了企业应有的市场销售增长空间。
  道理很简单:众所周知,一个地市级的区域市场,最少也有10个以上的县区(大地市近20个县区)。一个县区按一乡一店计,中心县城连同乡镇最少要有15~20家店。就是说,一个地级市场连同中心城市最低也要拥有150~200家店。取其下线的20%(30家店)作为“小客户”店家的分布量,将20万元订货均分到30家店,每家店只需进货6666.67元,就可享受到2.5折的供货价。换言之,与“大客户”联盟的小店家即便是一元钱进货也是2.5折。还可均分到“市场支持”。试想,一个2.5即可进货的商品,打折和低价流通无疑是它的交易命运。无论你厂家做怎样拍胸脯,在客商的眼里,这种产品能有什么品牌可言?
  继续分析:拟取下线20%(30家店)的终端网点覆盖率,仅是为了解读20万元订货30家店均分的店均订货量(6666.67元)。若以20%的网点覆盖率为满足,那你的品牌销售能力如何能与“某某品牌”相比?好吧,让你翻一番,终端网络覆盖率为40%(60家店)。那就更难看了:—店均订货量只有3333.33多元。三千多元进货量的店家说是“垃圾店”不为过吧?事实上也仅是“某某品牌”A类店在节假日促销时一天的销量而已。
  照此类地区的终端网络状况,放到全国335个地市中(包含西部诸省),你就是把算盘打烂了,也就是几千万的出息。死玩这套戏法,无论你改换什么产品,上哪里去找增长?
  杂家要说的不是事情的本身。在于对上演这类弱智游戏的企业如何思考?
  无独有偶。新年伊始,Y企业老板报来喜讯,说他发现了一个崭新的“财富模式”,可以让市场销售业绩瞬间翻番,并能呈几何效应的增长。由此企业为“财富”大师安排了专场讲课,老板力邀杂家前往聆听,说是给“参谋”一下。
  长话短说,“财富”大师的课程不复杂。所谓“财富模式”的基本架构就是一个嫁接在web800电话平台上的电子商务网站。那个能够让市场销售业绩瞬间翻番的功能,是通过向会员免费发送“800卡”运行的。只要消费者向卡内予存现金,即等同储值相同数额的人民币。然后登陆网站可免费拨打800网络电话。储值可用来购买该电子商务网站的指定商品。
  关于卡内的储值积分规则,在一番绕口令般的加减乘除之后,这位仁兄计算出了可让销售呈几何效应增长的结果:—当注册网站的企业发送“800卡”达到N千张,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即可达到90个亿。讲课幻灯片中投放出获得“宝马七系”奖励的会员与该电子商务网站董事长满面春风的并肩合影,示以佐证。
  企业注册网站,免费发送N千张卡=90个亿;还有宝马七系奖励;天上要掉馅饼了。
  事后老板问杂家的看法,杂家试问:你把那N千张卡发给谁?老板说发给市场上现有终端的会员。既然你已经有会员了干嘛还发别人的卡?老板说“借他们的强势增加销量”。能否把“他们的强势”说得具体一点?—会员先存钱入卡。好吧,让你的会员把钱存在别人的卡上走一圈再回来购买你自己的产品,就能跑来90亿?老板无语。
  明摆着的,你要先把自家的客户资源送给人家“打工”,然后再守株待兔的等着天上掉馅饼。这个乌龙游戏是否比上述的“价格阶梯”还要无厘头?
  杂家要说的也不是事情的本身。在于对这类追逐“天上掉馅饼”的企业如何审视。
  细观上述两个案例不难发现,案例企业所追逐的游戏都是可以一眼洞穿的小伎俩。仅以“N千张卡=90个亿”的“财富模式”,充其量它只是一个美容院或手机充值卡销售的复制版。其技术含量之低足以令人咋舌。至于“阶梯价格”,不论是谁“套”住谁,在行业市场上都是十年前就玩烂的戏法。就此它能得到企业的追捧,无疑折射出企业的思维层次和行为格局处在一个什么层面上。
  什么是小伎俩?就我们讨论的企业市场范畴而言,小伎俩的特性是,没头没尾的去追逐某一个点。并且他们认为这就是生意的智慧。正如我们所说的“四子三点一故事”。那被追逐的某一个点,既连不成线,也构不成片。更无从去谈如何系统性的构建企业的市场体系。无须讳言,在化妆品行业内,追逐小伎俩是大多本土中小型企业甚为偏执的“生意经”。
  在当下,化妆品行业内的中小型企业如何划分?
  业界有共识:单品牌年度销售回款在3个亿以下。(注:是单品牌)
  亦有专业人士作过细分:3个亿以下为中型;1个亿以下为小型;5000万以下为创业型。那中小型企业有多少?业界更有共识:在号称3000家之多的本土化妆品企业阵营中,中型以上的企业你数不出30家来。至于中小型的企业有多少,这账就不难算了。
  剔除新兴创业的企业阵营,追逐小伎俩的企业都有什么特征?为此我们做了一个归纳:
  1 企业资历:十年“企龄”以上,单品牌业绩在5000万元以下;
  2 品牌数量:同类产品三个品牌以上(含三个);
  3 产品策略:“四子三点一故事”;
  4 销售政策:“政策”换回款,地盘换代理;
  5 营销机制:品牌事业部项目化,操盘手就是包工头。
  那么,沉迷于小伎俩的企业,制约其经营增长的根源性症结在哪里?
  正如文中的两个案例企业,他们的不同之处是企业的具体操作行为和操作者的角色;相同之处却都是一个字—“套”。试想,将企业的经营行为沉迷于如何“套”住别人的企图上,这类企业至少有三个铁定的现实无法摆脱:
  1 你企图要“套”的对象都是你的合作客商。无论是经销商还是终端客户;
  2 你企图要“套”的对象都是你目前能够合作的客商。强势客商(如商场)你没法套;
  3 这种现实将企业与合作方的关系作了一个定性:彼此算计。
  无论你的主观意愿是否存在故意,将合作客商置于“彼此算计”的对象,从商品销售的本质上就已经发生了角色错位:—厂商合作的使命是共同“算计”市场,而不是彼此算计。本末不能倒置。这就是根源。
  痴迷于小伎俩的企业之所以走不出误区,客观而论,根源上反映出至少在眼下,老板还分不清什么是手段,什么是系统。那么怎样才能分清手段和系统呢?不妨说白了:这是格局。
  再随手拈来一个口号:小企业进步在老板,大企业进步在文化。当哪位老板知道了运用系统去运营企业,天就开了。
  编辑/华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