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昌绪中国科技巅峰的特殊“材料”

2011-12-29 00:00:00余玮詹福中
中华儿女 2011年2期


  2010年1月14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一位皓首老者缓步走上主席台,当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将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奖证书授予这位老人时,现场热烈掌声经久不息。在全场目光和镜头的聚焦下,这位91岁的老人笑得平静而坦然。
  这位老人就是“两院”资深院士、著名材料学家师昌绪。他不仅是我国材料科学与技术界的一代宗师,更是推动我国材料科学发展的杰出管理者和科技战略家,可谓“中国材料学之父”。回顾自己的大半生,这位老一代的“海归”派没有多少豪言壮语,“作为一个中国人,就要对中国做出贡献,这是人生的第一要义。”他最常说的这句话,虽然朴实无华,却凝聚着一位饱经沧桑的老知识分子数十年来投身科学事业,不畏磨难,矢志报国的赤子情怀。
  
  为了回国向美国总统叫板
  
  1955年6月,骄阳似火的美国旧金山码头,克里夫兰号客轮从这里启航开往香港。船缓缓离岸,站在甲板上的35岁的师昌绪万分激动:“我终于可以回到祖国了。”在滚滚波涛中,他的思绪又飞回到了生己养己的祖国及为争取回国而与美国当局斗争的日日夜夜。
  师昌绪是1948年9月来到美国密苏里大学矿冶学院开始留学生涯的,主要从事真空冶金的研究。年轻的师昌绪到美国不久便显示了他的科研才华。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他利用真空中蒸汽压的原理,从炼铅过程中所得的锌熔渣分离银,其纯度达90%以上。这个具有开拓性的独特方法改进了在100年前发明的用锌提取液铅中金银的方法。
  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期间,师昌绪又在属于美国空军课题的“硅在超高强度钢中作用的研究”中以4300系统为基础,变化钢中硅及碳的含量,系统地研究硅对回火、残留奥氏体及二次硬化影响等问题。在他的研究结果基础上发展出来的300M高强度钢,成为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世界上最常用的飞机起落架用钢,解决了飞机起落架经常因断裂韧性或冲击值不够而发生严重事故的问题。
  在美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北洋大学欢迎他回国任教,他欣然同意。但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到了1951年9月,美国司法部就明令禁止学习理工医学科的中国留学生离开美国回中国,师昌绪是明令禁止回到中国的35名中国学者之一。禁令说,如有违犯或企图离美者处以五年徒刑或5000元罚款,或二者兼施。有人被突击搜查,有人被长时审讯,有人甚至被关押起来。
  在美国当局禁止中国留学生回国后,师昌绪曾和印度孟加拉工学院联系想去做一名研究学者,这当然是他为曲线回国而想出的办法。但随着中国在朝鲜战场上的胜利,美国当局便限制中国留学生离境,一律视其出境为回中国。师昌绪便利用曾和印度大使馆有过联系,通过一位富有同情心的印度青年外交官把信件转交给了中国政府。1954年5月在日内瓦国际会议上,这封信成为中国抗议美国政府无理扣压中国留学生回国的重要依据,周恩来总理向美国政府提出严正抗议。
  美国新闻媒体将此事炒得沸沸扬扬,《波士顿环球报》还以通栏大标题报道:在美的中国学生要求回国,并刊登了师昌绪等三名中国留学生的照片。当时《波士顿环球报》的一位记者采访了他,师昌绪和记者谈笑风生,谈话内容却东拉西扯。他说自己想回家,而且必须回去奉养父母。他的哥哥在电信单位工作,薪金只够勉强养活自己的妻子和三个孩子,他总是被哥哥责怪说不想回家尽孝。师昌绪还说自己还没结婚,特别想回家说服父母让自己挑一个媳妇。“我这个人没有什么政治见地,只要能尽到奉养父母的责任,别的我都不计较。”
  为了造声势,赢得美国人民的同情,师昌绪等人又写信给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申诉美国不应阻挠中国留学生回国,并将这封信向美国人民散发。1954年夏天,师昌绪等人白天在实验室工作,晚上就用花50美元买来的滚筒式油印机油印控诉艾森豪威尔的信件。师昌绪将装得满满的两大皮箱信从波士顿运到纽约去散发。
  1955年春,美国在各方面的压力下被迫公布同意一些中国留学生回国名单,其中就有师昌绪。他的导师柯恩教授问他:“如果因为职务低、挣钱少的话,我可以帮忙。”师昌绪谢绝了导师的热情挽留,说:“都不是。在美国我无关紧要,但我的祖国需要我!我是中国人,中国需要我!”这年6月,他乘船离开美国,投入祖国的怀抱。
  晚年,师昌绪回忆起这些,感概道:“回国的历程简直就像一场战争!”
  
  “材料医生”破解“无头案”
  
  回国后,师昌绪心花怒放地从火车站扛着行李前往所分配到的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当时正值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高潮,金属所在李薰所长领导下,以大部分力量投入为国民经济服务工作,师昌绪被指定为金属所在鞍钢工作组的负责人。
  1960年冬正是国家经济困难时期,为了使中国高温合金的生产立足国内,师昌绪率队与抚顺钢厂共同攻关。当时他的妻子正怀孕需要照顾,他便每天早晚乘铁闷罐车往返于沈阳和抚顺之间,即使最冷的—二月份也是如此,备受艰辛。在几年的时间里,为了高温合金的推广与生产,他几乎跑遍全国的特殊钢厂和航空发动机广,帮助解决生产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20世纪60年代初发生了一起飞机坠机事故,分析原因认为是轴承中混有空心滚珠造成的,从而导致数百架飞机不敢起飞,成为当时的“无头案”。根据金相观察,师昌绪提出滚珠是受到高速挤压造成局部熔化而失效的,而引起上述现象,是由冷却油不洁净所致,为此,只要加强油的过滤就可把问题解决。厂方接受了他的处理方案,使大批飞机得以重上蓝天。又一次,航空发动机厂因故要报废数以千计的涡轮盘,工厂请求金属所协助处理,当时师昌绪刚刚回到工作岗位,而他却毫不犹豫地接受这项风险高的任务。他与同事经过计算与分析,将已报废的涡轮盘根据他们制订的暂行标准,逐个筛选,使多数涡轮盘又投入使用。因师昌绪“随叫随到”,又能解决问题,故人们亲切地称他为“材料医生”。
  1961年美国研制成功了铸造空心涡轮叶片的技术,并投入使用,然而其技术是严格保密的。1964年,我国围绕如何使国产歼7飞机提高档次的问题,发动机设计师和材料工程师们展开了异常激烈的辩论。航空研究院主管材料与工艺的副总工程师荣科教授大胆提出了“采用空心涡轮叶片以提高涡轮工作温度”的方案。荣科请师昌绪主持空心涡轮叶片的研制工作,并采用“设计、材料、制造一条龙”的方案。很快,师昌绪便组织起100余人的攻关队伍。为了国家的需要,师昌绪和大家一起日夜奋斗在金属所简陋的精密铸造实验室,在设计、材料、制造三个环节的通力协作下,不到一年的时间,研究出中国第一代空心气冷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采用这种叶片的国家。
  
  “聪明绝顶”的科学战略帅才
  
  1981年舂夏之交。北京友谊宾馆的一间客房内。师昌绪与张光斗、吴仲华、罗沛霖连续几天都在商量一件重要的大事:讨论成立中国工程院的问题。四位院士起草了一份报告,呈送党中央。不久,四人又联名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阐述成立中国工程院的必要。1 992年,师昌绪又与其他五名院士联名写信给党中央,再次阐述了成立中国工程院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得到批准后,他是提出组建方案的主持人和筹备组副组长。到1994年6月,中国工程院宣告成立,74岁的师昌绪被任命为首任副院长。
  为了发展祖国的科技事业,师昌绪还肩负着许多社会工作。1985年他担任中国金属学会材料科学学会理事长期间,在中国科协的支持下,主持了由27个全国学会组成的中国材料联合会,并于1993年发展为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为了联合冶金工作者和汽车制造者,师昌绪推动成立了中国薄钢板研究组,并加入了国际深冲组,他在1992 1994年担任这个国际组织的主席。
  1997年,我国启动重大基础研究规划的立项工作,开始只有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与生命科学等五个领域,1998年,在师昌绪等科学家的积极建议下,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同意将材料列为重点支持领域之一。从此,我国材料科学研究驶入了快车道。
  生物材料是21世纪研究与开发的热点,中国因涉及几个学会不能联合而无法加入国际组织。师昌绪经过努力在1997年将他们联合成立了中国生物材料委员会,被推选为理事长,并于1998年加入国际组织,避免了与彼岸的矛盾与冲突,并成功争取到2012年在中国召开第九届世界生物材料大会。
  属于乐天派的师昌绪自认为是个“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人,只要对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有利,便努力为之。回忆起这些往事,已过耄耋之年的师昌绪指着谢了顶的头,笑着对记者说:“我这些头发啊,一半是在筹建腐蚀所时掉的,另一半是来北京以后掉的。”
  
  第二春从80岁开始
  
  在总结半个世纪的科研经验时,他语重心长地谈了三点感受:一是要有恒心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否则将一事无成;二是要依靠集体的力量,要相信每一个人都有长处,作为一个指挥者或领导者,要善于发挥和运用他们的长处;三是确立衡量水平的一个更重要的标准是能否解决实际问题。师昌绪说:“发表论文固然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的目标2:--,但当我从事新材料、新工艺的研究工作后,就改变了看法,衡量水平一个更重要的标准是看能否解决实际问题,确切地说,每个行当都有自己的水平,不要拿自己所长去衡量别人之短,这样大家都能做到相互尊重了。”
  他如是说:人的一生要有所作为,智慧、体魄是基础,勤奋、进取是动力,素质、品德是保证,环境、机遇是条件。
  或许有人说,耄耋人该在家尽享天伦之乐了。其实,师昌绪院士可是个大忙人,各种有关科技的会议或活动他连轴转般的出席。研究生答辩、成果鉴定、学会活动、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的立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评审与评估等,他忙不停。他还创办或主编了《材料研究学报》《自然科学进展》《金属学报》等6个高水平刊物。在很多情况下,人们根据他可能抽出的时间安排活动,所以周末、节假日都占了,一年中真正悠闲的时间寥寥无几。
  在这些年里,他不知道主持过多少鉴定会或评审会,从来没有说过违心的话。在向上级汇报工作时,讲过不少别人不愿讲或不敢讲的话,不但没有引起反感或非议,反而受到大家的尊重。
  师昌绪的夫人郭蕴宜从金属所退休时,还是个副研究员。很多人呜不平,对时任金属所所长的师昌绪说:“如果不是和您在一起,郭老师早评上研究员了。”他平静地回答:“很多同志都已具备晋升研究员的资格,但是名额有限,只能先人后己了.”
  现在,很多人称师昌绪为“师老”,但记者面前的他没有一点“老”的架子。交谈中,往往被他的爽朗、平易近人和坦诚的性格所感染。当谈及健身秘诀时,他笑着说:秘诀倒没有,只是多年来养成了几个习惯。
  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常年超负荷的科研工作,师昌绪开始感到身体乏力,骨节僵硬。经医生确诊为骨质增生。从此,他开始练习太极拳,多年来每天早上都要坚持晨练。第二个是师昌绪没有午睡的习惯,每天不管工作环境和条件如何千差万别,只要可能,吃完午饭便独自到街上随心所欲地散步。每天中午近一个小时的散步,使他下午工作时精力充沛。第三个习惯是早睡早起。一般晚上没有什么工作时,师昌绪9点就开始休息;清早5点起床,出去打打太极拳。
  达观与乐于助人是师昌绪又一显著的性格特点。对此,他玩笑道:“我也说不清这是优点还是缺点,天天忙得团团转,很辛苦,但却很愉快。”他相濡以沫半个多世纪的夫人郭蕴宜,谈及老伴时不假思索地说,“他什么都好,就是爱管事儿,到现在都停不下来。”了解他的人知道师昌绪患有好几种疾病,跟他说:“师老,您这么大年纪了,该多休息了'不要拼命工作了。”他却说:“正是因为年纪大了,才趁着能干的时候多干点儿!再说,只要心情愉快,工作多并不是负担,忙才不感到空虚。”
  责任编辑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