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永生在大风中立足的电力人

2011-12-29 00:00:00章英
中华儿女 2011年2期


  2010年12月2日,大唐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大唐内蒙古赤峰塞罕坝风力电厂)总经理胡永生,与大唐集团董事长陈进行一行,完成了在香港的首日路演。12月17日,大唐新能源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
  至此,大唐新能源完成了一个阶段的历史使命,总经理胡永生,是这段历史的书写者。一手建起大唐内蒙古赤峰塞罕坝风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的胡永生,更是步入风电领域后,才品尝到其中的欣慰和辛酸,悲欢交融又心怀希望。
  
  初涉风电,在狂风中立足
  
  中国风电起步很早。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就开始了风能发电,内蒙古地区的牧区里,已经零星可见白色的风车。但是,虽然在当时风能就被人津津乐道为“新世纪的能源”,二十多年时间里,风能大规模利用的美好设想仍旧一直没有成为现实。
  2003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工程专业,并考取高级经济师职称的胡永生,虽然一直在电力领域工作,此前也对风电知之不多。长期以来,传统能源的活力发电一直肩负着工业用电和民用电的绝对主力地位。进入大唐之前,胡永生历任东元电力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及总经理、通辽电业局副局长等多个职位,就任大唐内蒙古赤峰电源项目筹建处主任后,胡永生第一次认真地打量这个已经发展多年却仍旧属于新兴行业的风能发电领域。
  2004年9月23日,大唐内蒙古赤峰塞罕坝风力发电有限公司成立,这是大唐集团投资的第一个风力公司。2005年2月,胡永生带着9个员工第一次站到塞罕坝的土地上。看到这块土地的第一眼,胡永生一辈子也忘不了
  没水、没电、没手机信号,大家只能住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天亮起床时,被子和衣服上都能看到一层薄薄的冰霜。塞罕坝不是他人印象中充满诗意的草原,而是要面临生存极限的考验。缺水,他们40多天不洗澡;缺电,他们摸黑定方案;缺菜,他们馒头就咸菜;没路,他们自己修。胡永生和员工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住临建房,地上返浆,房顶能看天,从山下消村接的一条电话线,常常断线,一查就是几公里。赛罕坝地区地处大兴安岭余脉和燕山山脉交汇处苍茫辽阔的赛罕坝草原上,属高原高寒地区,全年5 6级风以上天数有300多天,无霜期只有三个月,最低气温达零下42摄氏度。当地村民形容说:“一日有四季,百步不同天”,“端午节里冻死人”。这种风口地区恰恰是建设风力电厂的最好位置。要建电厂,就要征服所有的困难。“当时真是有些不知道怎么干”,几年后回想起当初的状态,胡永生还是有些茫然。
  此时塞罕坝尚未彻底摆脱一片荒凉,环顾国内风力发电大环境却已经一片疯狂。风能除了可以减弱工业化社会对矿物燃料的消费依赖外,还可以给人类带来电力,风力发电的优越性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风力发电是一种干净的可再生能源,它没有常规能源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而且技术成熟,单机容量大,建设周期短,完全是一种安全可靠的能源。目前,风电在全球已发展为年产值超过50亿美元的庞大产业。从长远看,无论是工程投资还是发电成本,都会逐步接近火力发电。风力发电巨大的发展潜力,在新世纪之后开始吸引越来越多投资者的眼球。
  有人把风电比喻为“疯电”。这时要从头开始建电广,是否正确?
  胡永生很坚定地说:“值。”
  “风力发电是绿色高效的能源利用,赛罕坝巨大的台型地貌为建设大型风力发电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里年有效风速时数近8000小时,具有较好开发利用前景。”胡永生觉得,对于风电来说,理性选址可能是一切的基础。
  这种理性也是一种鼓舞。胡永生开始了自己的风电之旅。即便有背后大唐集团的强大支持,建电厂也是一个艰难得令人难以想象的历程。赛罕坝没有公路,由河北围场县地方政府和村民共同修建的一条简易路是惟一能够运送大型设备的通道。赛罕坝风场内也没有路。草原上雨后旧成了一片沼泽地,修路不挖到硬底容易翻浆,一车沙子倒在上面,走两趟就压进土里去了。为了使运来的设备迅速就位,胡永生就带头组织人员日夜奋战,用15天时间突击修建了一条14公里的场内道路。
  后来,大唐集团将胡永生他们塞罕坝风电场的建设精神命名为“吃风沙”精神,胡永生看来,这才是风电人应该有的精神。风电不是旅游项目,而是能源产业。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SK3445+Apnkddr4Uo2rSZw==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在塞罕坝的荒漠里,胡永生也总愿意用刘邦的诗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或许这也是对压力的释放。
  为了保证进度和质量,胡永生和员工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吃饭时挤在一张小桌上,干活时分散在各个施工点儿,分不清谁是领导、谁是员工。他说:“我们不是来享受的,为了把项目干好,每个人都应该自觉树立起责任意,培养起敬业精神和一种干劲!”胡永生以身作则,每天只休息四五个小时,除了必要的外出,就—直坚守在建设工地和办公现场。
  风电工程进入攻坚阶段时,虽然还不具备到风场办公的条件,但胡永生还是跟领导班子商量决定,所有人员进驻现场办公,并要求全体人员通过现场学习,加深对风电建设的认识,总结风电建设的规律,成为风电建设的专家。同时要求工程管理部管理到位,安全监察部监督到位,其他部门服务、配合到位。
  2005年8月12日,大唐内蒙古塞罕坝风力电厂第一座风机顺利运转。同年11月22日,随着最后一台机组通过120小时试运行,赛罕坝风电一期工程全面竣工。在胡永生看来,开局似乎还是不错的。风车转起来了。
  
  寻求突破,行走市场
  
  2006年,赛罕坝风电场装机容量17万千瓦,成为全国最大的区域性在役风力发电场。
  2007年,赛罕坝风电场装机容量50万千瓦,成为亚洲最大风电场。12月28日,大唐赤峰赛罕坝风电场玻力克一期工程投产暨中国大唐集团公司风电装机规模突破100万千瓦庆典仪式在集团公司本部举行。当晚的《新闻联播》,报道了世界最大风电场在赤峰市建成的消息。
  2008年,赛罕坝风电场装机容量达到70万千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风电场。
  步入风电领域之后的这几年,胡永生一切顺风顺水,顺利得让人觉得风电领域遍地是金,简单容易。的确,纸上的蓝图终于变成了现实,胡永生推开了一扇门,看到了一个新的世界。然而现实不像想得那么容易,最近几年,风电领域竞争刀光剑影,激烈得让他无暇顾及刚获得的成功果实。
  进入新世纪,我国能源供应持续紧张,高污染、高消耗的增长方式短期内难以扭转。国家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日渐突出:一方面没有那么多煤炭、石油直接燃烧,另一方面环境容量不允许无限制使用化石能源。加快构建我国绿色能源供应体系已成为共识。2005年2月,联合国限制各国排污的《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严峻形势让人无法轻松:我国二氧化硫、温室气体排放分居世界第一、第二。当年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社会各界对可再生能源寄予厚望,风电更是备受重视。
  然而回归现实,胡永生深知,备受重视的风电领域发展其实并不风光,而是充满了艰辛。
  我国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曾大力倡导开发风能,并已经开始利用风能实现并网发电了。1995年之前,原电力部就提出,2000年我国风机规模要达到100万千瓦,这一目标也迟迟没有实现。直到20年后的今天,尽管我国风电上网的装机容量已发展到50多万千瓦,但从市场占有率、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发电设备制造水平等方面看,风电供应依然表现出严重不足,很多风电场成了旅游景观。胡永生也看到过这样的景象,白色的风车缓慢地转,映衬着绿色的草原,可是胡永生看不到美丽,只有悲哀。
  商业化成了我国风电难以完成的“成人礼”。“商业化”最关键的前提只有一个,就是赚钱,而我国的风电恰恰长期以来无利可图。
  风力发电设备制造水平,是风能利--用产业化水平高下的重要衡量标准,可是我们国家目前在这个方面最不占优。进口的设备,一下子把发电成本提高了一大截;长期以来,外部环境似乎也对风电商业化缺乏有力支持:由于我国电力市场地区分割严重,全国联网、竞价上网遥遥无期,风电无法进入目标市场,这对风电商业化限制也很致命……因为缺乏很多基本机制,导致中国风电市场“无钱可赚”,而“无钱可赚”又导致了风电产业陷入“成本高电价低市场小投资少相关产业滞后科研投入不足成本难以下降”恶性循环的怪圈,原地打转。
  相比之下,胡永生比较幸运,背靠大唐集团,有很多门轻轻地能够推开,市场准入比其他投资方稍有优势,而且,胡永生2004年进入大唐,开始带领大唐内蒙古塞罕坝风力电场趟路时,大环境正在转向对新能源项目的扶持,风电自然也在其中。
  “我们想充分地利用好国家的政策,抓住这个机遇大力发展新能源。”2010年8月,胡永生在《经济日报》发表文章《科技进步引领风电产业发展》,不到2000字的行文中,他解读了风电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种种制约与思考。“按照国家能源局的最新规划,到2015年我国风电上网容量将达9000YY千瓦,2020年达1.5亿千ToRRb2HkuonJbat/MPBVhQ==瓦。可以预见,我国的风力发电必将进入_个快速发展时期。要想实现风电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积极利用科技进步,引领风电产业科学发展。”
  这些思考,都来自于胡永生几年来实践中的点滴积累与总结。胡永生说,自己是一个喜欢居安思危的人。在塞罕坝风力电场的漫漫风中,胡永生在建场初期就把成本、质量观念牢牢深入到设计、设备配置、施工等所有环节中。他们把风机基础从四边形改为八边形,总体成本—下子就降低了1000多万元。2009年3月26日,大唐新能源公司揭牌仪式在大唐集团公司举行,新能源公司由集团直属企业提升为专业化公司,被获准进入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胡永生出任大唐新能源集团总经理,他站到了一个新高度。
  自2009年以来,尽管中国的风电产业发展增速迅猛,但中国风电开发潜力还有很大潜力可挖。2009年中国在清洁能源产业上的投资高达346亿美元,在过去4年累积增幅达148%,为全球同类投资规模首位。而全国目前风电装机不到2600万千瓦,不足可开发量的2%,资源潜力十分可观。
  2010年,赛罕坝风电场装机容量达到100万千瓦,成为全国第一个百万千瓦级风电场。此时中国风电装机总量已经成为世界第一。
  “风机的价格在未来仍有下跌趋势,相信届时风力发电的收益将会因风机成本的减少而有所增长。”胡永生深知,这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绝对不比当年在塞罕坝建风电场容易,但是他满怀信心。塞罕坝的大风,将胡永生吹打得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更长一些,但是“吃风沙”的磨砺也让他拥有了更坚强的信念
  让风电价格早日降下来,风力发电早日并到电网中,送到更多的家庭和工厂去。
  责任编辑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