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建华在困顿中守望潮汐电站的曙光

2011-12-29 00:00:00
中华儿女 2011年2期


  颜建华是江厦潮汐试验电站的第五代掌门人。自1983年进入电站工作至今,他已经在这里工作了28个年头。他所在的电站,距离浙江省温岭市市区16公里,位于温岭市西南角乐清湾北端的江厦港,行政区划上隶属于坞根镇下楼村,是一个在中国地图上很不起眼的小地方。然而,这样一个小地方上的潮汐电站,却是中国最大的潮汐能发电站,在世界新能源开发领域享有盛名:装机容量与发电规模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不仅被写入中国中小学地理教科书,还被列入中国20世纪大事记镌刻在中华世纪坛上。
  作为中国潮汐发电的试验基地,从1980年第一台机组投产发电,到2007年6号机组成功运行,到2010年5台机组完成技改,江厦潮汐试验电站的每一步发展,都记录并见证着中国在潮汐能开发利用上的每一个进步。然而,从第一台机组投产发电至今,30年过去了,电站依然戴着“试验”的帽子,不知何时才能摘掉。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回顾电站30多年来的风雨历程,谈起电站的运行现状与发展前景,颜建华不禁感慨万千——
  
  荣光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饱受海潮汹涌带来的灾难,眼看着潮涨潮落却无计可施,直到上个世纪才成功地将之用来发电,写下了中国开发利用潮汐能的辉煌创举。从1958年全民大办电力开始,中国出现了第一波利用潮汐能办电站的高潮,沿海诸省市在有潮的小河港汊上建成了40多座小型的潮汐电站,但由于工程和机电设备简陋,装机容量多为数十千瓦,没能坚持多久就因经济效益不佳、大电网的延伸而纷纷被废弃、淘汰。20世纪70年代,中国出现了潮汐电站的第二次建设高潮,其中最大的便是江厦潮汐试验电站,虽然并非开历史之先河,但它却是中国新能源发展史上具有标杆意义的电站。
  颜建华告诉记者,乐清湾江厦港是难得的封闭式海港,这里的潮汐平均潮差5.08米,最大潮差8.39米,与钱塘江最大潮差相当,是建潮汐电站的理想之地。早在20世纪60年代,附近的村民就在那里建了一个几千瓦的小型潮汐电站,主要是给米厂提供动力,正是这个不起眼的小电站引起了上面的注意
  1969年1lYJ28日,温州市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煤水电组副组长陈楚庄撰写了《关于要求在浙江乐清湾勘测设计潮汐发电厂的报告》,上报水利电力部和浙江省革命委员会;
  次年,陈楚庄的报告得到了回应,水利电力部发文指示对乐清湾潮汐资源进行查勘;
  1971年1月,水利电力部第十二工程局组织勘测设计队伍进入乐清湾工作,领导和专家来考察的时候,那个地方还不通公路,温岭县革委会调集了全县的摩托车,跋山涉水把他们送去;
  1972年,经国家计委批准,电站工程被列为“水利电力潮汐电站项目”,决定在这里建设一个试验电站;
  1973年工程动工,7月17日水电站的大坝合龙;
  1980年5月4日,江厦潮汐试验电站的首台机组正式投产发电,1号机组是我国第一台投入运行的双向灯泡贯流式水轮发电机组;
  1985年12月22日,江厦潮汐试验电站竣工,电站枢纽由大坝、发电渠道、厂房、泄水闸、开关站等组成,装机容量为3200千瓦,年发电量600万千瓦时。
  对于江厦潮汐试验电站来说,历史是一种荣耀。早在“抓革命,促生产”的年代,中国就有了环保意识,并涉足新能源开发,温岭江厦潮汐试验电站便是见证。
  尤其令人骄傲的是,江厦潮汐试验电站的装机规模和年发电量仅次于法国、加拿大,位居世界第三、亚洲第一,引得韩国、日本、俄罗斯、法国等众多国家慕名前来考察。
  作为我国潮汐能开发利用的国家级试验基地,江厦潮汐试验电站坚持发电和试验并举,坚持依靠现代技术对电站进行改造和完善,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潮汐能发电的健康发展:
  2007年11月23日,电站所承担的国家863计划新型潮汐发电机组——6号机组顺利通过科技部验收。与其他机组相比,6号机组抗海水生物腐蚀的能力更强,且增加了正、反双向水泵运行工况,可以有效地增加电站运行的灵活性,提高电站的发电效益;
  2009年,在国家有关部门领导和上,级主管单位龙源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领导的关心下,电站投A400多万元,对3号、4号机组水轮机的转轮、受油器、发电机的定子、转子等结构进行技术改造,并对机组轴线进行优化计算和调整。是年7月,技改完成后,电站的自动化水平、安全水平、设备整体健康水平都得到了全面提高。
  历经30余年发展,江厦潮汐试验电站从原来手动的操作平台变成了计算机监测系统,设备安全性能、自动化程度大大提升,成为全新的高效机型,目前共安装6台双向灯泡贯流式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3900千瓦,机组运行稳定,发电量逐年提高,昼夜发电14-15小时,每年可向电网提供720多万千瓦时电能,迄今为止已安全发电1.6亿多千瓦时,且没有产生任何环境污染,已成为我国海洋新能源开发的典范。
  
  困顿
  
  颜建华是在1983年走进江厦潮汐试验电站的。那一年,他22岁,身为乡镇干部的父亲要退休了,按照当时当地的政策,他顺理成章地顶父亲的班,进入电站工作。“当时,整个电站有一百多号人,我负责设备、钢筋、水泥等物资和材料的采购工作,一年多后,被安排做出纳工作,再一年多后,被安排做单位的文书工作,先后负责劳资、办公室工作。”这期间,颜建华参加了中央党校的函授学习,取得了经济管理专业的本科文凭,在单位的后勤管理岗位工作多年后,1992年他当选为电站书记,2004年当选为电站站长,倏忽间,从青年走到了中年,也见证着电站的几度变迁与风雨历程
  “30多年来,电站可以说是‘几易其主’。最初隶属于温岭县委,1984年被划归到浙江省电力公司,2003年全国电力体制改革,又被划到了中国国电集团公司,2005年后又被并入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下属的二级企业、中国最大的新能源发电企业集团——龙源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虽然是全国同类电站中的“排头兵”,但在介绍江厦潮汐试验电站的发展与现状时,身为电站第五任站长的颜建华却不无忧虑:“20多年来,电站一直还是当初的装机规模,直到2007年9月新增添的6号机组成功运行,装机容量才增加到3900千瓦、年发电量增加到720万千瓦时,这一规模在20多年前相当可观,但在各种能源被广泛开发和利用的今天,还不足临海括苍山风电装机容量的1/6,现在温岭市每年用电量达40多个亿,这样一比较,江厦潮汐试验电站每年的发电量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在江厦潮汐试验电站向上级部门呈送的一份报告中,曾这样写道:“江厦潮汐试验电站目前的装机容量远未能达到适合商业运行的起始装机规模,更未达到合理的装机规模。虽然中国利用海洋能发电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但始终不是电力行业的主力军。海洋能源的特殊性伴随而来的技术难题,导致这个领域始终处于开发早期。”
  从1980年第一台机组投产发电至今,江厦潮汐电站“试验”的“帽子”已经戴了30年!对于颜建华和他的同事来说,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尴尬而又无奈的现实。摆在颜建华面前的难题,还不止于此,生产设备的老化正在使电站的成本增加、生产能力逐渐降低,库容的淤积等现实因素都成为电站发展的障碍。
  作为第五任站长,颜建华最关心的莫过于电站的生存与发展。自1985年竣工发电以来,江厦潮汐试验电站曾经好长一段时间都是账面亏损,需要靠上级主管部门贴补维持运行。历经几次身份与归属的变迁,江厦潮汐试验电站目前的性质是自负盈亏的企业。虽然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电站目前已经扭亏为盈,每年都能保本微利,但颜建华依然忧心忡忡:
  “目前电站员工近80人,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上,退休员工较多,财务支出的负担较重;横向来看,与龙源电力名下其他发电公司相比,我们的利润、福利还差距较大,电站生产规模不大、增产潜力不强、潮汐电站造价高、运行维护成本高等因素,使得企业发展缺乏持久后劲,亟需相关政策的扶持。”
  
  坚守
  
  据1982年普查结果显示,当时全国共有191座潮汐能电站。如今,这一数据却发生着惊人的萎缩,至今仍在运行发电的仅有温岭江厦、山东乳山县白沙口、浙江玉环海山等3座潮汐电站。
  虽然与那些消失的潮汐电站一样,同样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困扰,江厦潮汐试验电站却选择了在前进中坚守。在颜建华看来,在海洋能源中,潮汐发电最为现实、稳定而又清洁,既可节约常规能源,减轻环境污染,又能改善能源结构,有着巨大的优越性。据调查,中国可开发潮汐能资源达2000多万千瓦,年发电量可达600多亿千瓦时,发展前景相当可观。
  针对目前建设潮汐电站在项目申报过程中常遇到的两个问题,即:潮汐电站高电价、有无推广意义的问题,颜建华肯定地说:“潮汐电站是值得推广的。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海洋能源开发都是一个需要探路者先行的领域,潮汐电站虽然发电量小,但能够对沿海尤其是海岛居民用电提供帮助。建设潮汐电站无需移民,集发电、围垦造田、海水养殖和发展旅游业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综合效益非常明显。”
  虽然同样面临着发展的困难,但颜建华表示,“这些困难都将随着我国对海洋能开发的重视和政策的扶持,随着电站自己的努力而逐步得到解决。”据介绍,江厦潮汐试验电站在发电的同时,兼有海涂围垦和海水养殖等综合效益,库区围垦土地5600亩,其中可耕地4500亩,目前种植有水稻、柑橘等,并已试养牡蛎、对虾、鲈鱼等海产,年创产值1500万元。
  作为中国最大的潮汐能电站的掌门人、潮汐发电事业的弄潮儿,2009年颜建华被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授予“水电分会二十年发展突出贡献奖”。对于颜建华来说,这“是肯定更是鼓舞与鞭策”,“虽然与法国、加拿大相比,中国的潮汐发电还有很大发展空间,但差距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大。”颜建华的目标,是“把江厦潮汐试验电站真正建成为我国乃至亚洲潮汐能开发和利用的一个典范”。其实,这早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虽然与火电、水电、风电等相比,江厦潮汐试验电站的年发电量并不大,但它为我国更大规模地开发利用潮汐能积累了宝贵而丰富的经验。30多年来,中国在中小型潮汐能电站建设上摸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已经能够自主研发潮汐发电机组,已经培养了一大批技术人员,这都将为海洋能的开发与利用提供最直接的支持。
  前不久,身为中国最大潮汐电站掌门人的颜建华,又增加了一个新的身份
  龙源浙江三门潮汐发电项目筹建处负责人。据规划,该电站装机容量达2.1万千瓦,年利用时间达2550小时,静态总投资约6.68亿元人民币,方案已上报审批中,建成后将成为国内新的最大的潮汐电站。
  “我国即将开始潮汐电站的新一轮建设,有关专家正在浙江与福建等地开展选址工作。”谈起未来,颜建华平静中难掩激动,“我国已设立了海洋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项目,2010年度的专项资金为2亿元,这超过了建国以来所有的海洋能技术投资总和;2010年7月,浙江和山东、广东一起入选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2010年10月,发展海洋经济被写入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十二五’发展纲要中,新能源在其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这些政策无不表明,国家越来越重视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这为潮汐电站的建设与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本文撰写过程中部分素材参阅了徐军德、黄晓慧、周丽丽、徐晔、单晓宇等人公开发表的文章,特致谢意)
  责任编辑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