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介赞言:面对满目疮痍的灾区,他肩负着省委省政府和全体广东人民的嘱托,率领对口援建组挺进汶川。从此,汶川的山山岭岭记住了这个广东人……
陈茂辉,是汶川老百姓最熟悉的广东人。“大禹治水”的传说在大禹故里汶川广为流传,如今,当地百姓亲切称呼陈茂辉为新时代的“大禹”,他带领广东援建组重建汶川的故事也在巴蜀大地广为传颂。
汶川大地震发生时,时任广东省清远市委副书记的陈茂辉正在省委党校学习。听说省里要派工作组到汶川去对口支援恢复重建,就主动请缨强烈要求参与援建工作。经研究,省里调任他担任省政府副秘书长、广东省对口支援四川省汶川县恢复重建工作组组长,同时挂职四川省汶川县县委副书记。
“我十分感谢省委、省政府给我这个机会,到汶川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关键时刻,困难时刻,党需要的时候,要顶得上,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考验一个共产党员的时候,对人的能力也是一个提高。”
2008年8月7日,他带着省委书记汪洋对灾区人民“要人派人,要物给物,要钱给钱,要血献血”的许诺,肩负着省委、省政府和全体广东人民的嘱托和期望,率领58名援建干部组成的恢复重建工作组,冒着余震、飞石和泥石流挺进汶川地震灾区。从此,他的足迹遍布汶川的每一个高山峡谷。
灾区满目疮痍,百废待兴。陈茂辉始终牢记汪洋书记“灾后重建必须规划先行”、“不求最快、但求最好”的指示精神。立即部署高起点、高水平做好灾区重建规划,为科学重建提供了保障。一方面深入汶川干部群众中寻找答案,一方面学习借鉴日本等国的灾后重建经验,以世界眼光、前瞻思绪思考汶川恢复重建。经过汇聚各方的智慧,汶川灾后恢复重建的基本思路在他的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
恶劣的环境,没能难住陈茂辉。陈茂辉有信心、有能力按时实现“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到汶川两年多,他除去工作,还是工作,基本上没有什么节假日,也没有什么娱乐活动。陈茂辉和工作组队员们笑称是“5+2”、“白加黑”。“国务院要求两年基本完成原定三年的任务,我们早一天建好,群众就少一天受苦。”陈茂辉时刻感到时间紧迫,压力很大。“我们广东的援建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我们一直在思考:我能给汶川带来什么?我能给汶川留下什么?”
2010年10月10日,广东省对口支援四川省汶川县恢复重建任务全面完成庆祝大会在汶川映秀镇举行。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奋战,由广东省投资82亿元援建的702个项目全面竣工。
“你们是用心在建设!”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汶川灾区时对广东援建者如此称赞。
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说,广东援建工作饱含了广东人民的深情厚谊和广东援建干部的辛勤付出。历史功绩会永远记载,四川人民会永远感恩。
汶川县县委书记青理东说,广东援建者用实际行动造就一支精兵强将、高职低挂的援建队伍,打造一种敢于吃苦、勇于拼搏的援建精神,探索一条无私援建、和谐共建的援建理念,创造一个史无前例、叹为观止的援建速度,走出一条实事求是、大胆创新的援建模式。
“广东省对口支援工作,必将成为全国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成功实践的一个典范。”国家发改委秘书长杨伟民说,汶川如今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东许多援建项目及典型做法成为灾后重建的样板,开启了跨区经济,文化合作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