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介赞言:中国维和英雄用职业军人的杰出表现承担大国责任,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他们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使者,中国的骄傲”。
他们被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誉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使者,中国的骄傲”;他们为世界和平出征,用职业表现承担大国责任;他们在复杂恶劣的环境里,冒着战场的硝烟,顶着各种流行病的威胁,用青春诠释着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用热血浇灌着美丽的和平之花。
他们就是中国维和部队!
中国军人为世界和平出征
世界需要中国,中国发展也离不开和谐的世界环境。参与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的行动,也成为中国军人的神圣使命。
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是在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下使用非武力方式帮助冲突各方维持和平、恢复和平并最终实现和平的一种行动。根据中国政府确立的原则,中国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主要是向联合国提供军事观察员、民事警察和工程、医疗、运输等后勤保障分队。
1988年9月,中国正式申请加入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特别委员会。1989年,中国首次派人参加了联合国纳米比亚过渡时期协助团,帮助纳米比亚实现从南非独立的进程。
应联合国秘书长请求,1992年4月至1993年9月,中国先后派遣军事工程大队两批800名官兵,参加柬埔寨过渡时期联合国权力机构的维持和平行动。这是中国政府派遣的第一支参加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的“蓝盔”部队。
自1990年首次派出维和观察员以来,中国一直是联合国维和行动的积极参与者。20年来,中国维和官兵用汗水和生命践行了联合国维和使命,履行了中国政府对于维护世界和平的庄严承诺,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截至2010年年底,中国“蓝盔”部队已参加了联合国18项维和行动,共派出维和士兵9000多名,我军共有10支维和分队1546人部署在4个联合国任务区,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官兵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维和部队用职业军人的杰出表现承担大国责任,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文明之师
今天,在每一个联合国维和任务区,中国“蓝盔”部队不仅是和平的守护人,更是友谊和文明的传播者。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彰显中国“爱和平、负责任”的大国风范,展示出中国军队“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和平之师”的良好形象。
在“世界火炉”苏丹,中国工兵营创造了惊人的“中国速度”——仅用3天便将从维和营地通往瓦乌机场的公路修通。
在刚果(金),中国军人仅仅用短短的20天就使一片杂草丛生、乱石遍地的山坡变成了一座平坦整洁的军营。
在利比里亚,中国运输分队保障范围辐射利比里亚全境,是驻利46支国际维和部队的运输保障中枢。联利团一名高级官员形象地称赞说:“联利团任务是在中国运输分队车轮支撑下推进的!”
在海地,在苏丹,中国维和官兵发扬“南泥湾”精神,自己动手建起了了菜园子,改善了官兵吃不到绿色蔬菜的困难,苏丹战区司令瓦里奥巴看到满园的蔬菜也惊叹道“你们不但高标准高质量的完成了联苏团赋予的繁重施工任务,还能利用休息时间种出这么好的菜,中国军人真是了不起。”
在黎巴嫩,中国维和工兵营牢记使命,顽强拼搏,出色完成了各项任务。黎以冲突期间,他们处乱不惊,正确判断形势,果断处置情况,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称赞,成为冲突期间发挥作用最突出的联黎部队之一。
自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以来,中国维和工兵部队共修筑修复道路1万多公里、架设维修桥梁207座、排隐爆炸物7500多枚;运输部队共运送物资21万吨、行驶里程350万公里;医疗部队共接诊近3万例病人……这一连串惊人的数字,不仅证明了中国“蓝盔”部队的优异表现,还反映出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一个明显特点:走出国门的都是工兵、医疗、运输等保障部队,从没有一支进攻性部队踏上异国他乡的土地。这清楚地表明了中国政府主张促进共同发展,建立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
一名维和战士在出国前的志愿书上曾这样写道:“只要能为世界和平做出一点中国军人的贡献,就是再苦再累,哪怕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正是这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造就了一支打不垮、拖不烂的维和力量,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中国维和军人高昂的士气、过硬的专业素质、乐于助人的品质,赢得了联合国维和官员和他国维和官兵的普遍赞扬。联合国驻苏丹特派团维和部队总司令摩西·奥比少将在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就表示,自己就任后视察任务区时,中国维和部队就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联合国需要更多这样的高素质军事人员参与维和行动。
架起中国与世界的友谊桥梁
在柬埔寨,在苏丹,在利比里亚,在海地,中国军人无论走到哪里,就把中国与世界的友谊之桥架到哪里,在圆满完成各种维和任务的同时,还积极为驻地建设勤奋工作,成为传播友谊的文明之师。
历经长达14年的内战后,利比里亚国内基础设施破坏殆尽,物资奇缺。中国“蓝盔”部队来到后,主动帮助驻地修建了“友谊”、“行政”等数条主要道路。此外,他们还积极向当地百姓传授各种技术,帮助他们脱贫致富。中国军人选派了一些懂水稻种植技术的官兵,手把手地教老百姓种植。中国军人的真情和友谊感动了许多当地人;他们把中国军人当作了自己的亲人。
2009年黎以冲突后,黎巴嫩南部地区的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为帮助当地群众重建家园,中国维和部队每天出动多台次的机械和多名人员,整治道路,清理废墟。每当看见中国维和工兵营的推土机平整道路时,路过的车辆总要鸣笛致意。黎以冲突期间,中国政府无偿向黎巴嫩捐赠了救援物资,使黎巴嫩人民感受到中国人民的和平友善之举。每每见到中国维和官兵,不少当地百姓用刚学会的中文不停地喊:“中国人,ok!”
海地任务区是联合国最危险的任务区之一。为增进海地民众对中国的了解,公安边防部队维和警察防暴队通过开展“警营开放日”、学校义务劳动、捐赠学习用品,举办中华文化武术培训班和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讲座,在营区开设中文培训班等办法,积极开展文化交流,全面介绍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和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宣传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奠定了中海两国人民交往的感情基础。2008年12月,海地政府总理米歌尔在视察中国防暴队营地时,赞扬中国防暴队“是中海两国人民进行文化交流的友好桥梁”。
维和队员身份特殊、世人关注,是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的“活名片”,他们利用各种机会帮助驻地的群众,受到了驻地居民的热爱。住苏丹的维和部队,经常给村民们送医送药、捐赠生活用品、传授种植养殖技术,为解决村民出行难的问题,中国维和部队官兵牺牲休息时间为村里修筑了6公里的简易道路。在中国维和部队的帮助下,村民们学会了蔬菜种植方法,使昔日茅草丛生的荒野变成了生机勃勃的良田,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2011年1月20日,苏丹南部瓦乌市巴比拉村村长拉比带着恢复健康的4岁女儿安吉里娜,专程来到中国第七批赴苏丹瓦乌维和工程兵大队营地,向挽救女儿生命的中国维和军人表达深深的谢意。“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中国维和军人对我们的无私帮助!”是拉比村长常对村民提及的一句话。
用流血和牺牲书写对世界和平的忠诚
“接你回家,我不能没有你,尽管你留在那里却铭记在我心里;接你回家,温暖你的土地,永远守候你一生对全世界的情义。”2010年年初,一曲写给在海地牺牲的中国维和部队八勇士的《接你回家》,代表全中国人民发出了对八位海地维和英雄的呼唤,也让国人真正认识到中国维和部队的用牺牲书写的对人类和平的忠诚。
在长达十多年的维和过程中,11名军(警)官和5名士兵在执行维和任务中牺牲。
2005年5月3日中午,赴刚果(金)维Zzbk8GUoXG1Y1hkQCeDwPQ==和工兵连建筑分队3班班长付清礼,在基武湖畔一个临山半岛上洗刷装载机上的污泥时突然晕倒,抢救无效不幸牺牲。
2005年10月24日7时15分,赴利比里亚维和运输分队士官张明,在与战友外出执行任务时,被子弹击中头部,不幸牺牲。
2006年7月25日19时30分,因以色列空军对黎巴嫩南部边镇希亚姆进行空袭,击中联合国观察员哨所,造成驻黎巴嫩军事观察员杜照宇与其他3名联合国观察员不幸遇难。
2010年1月12日——海地当地时间2010年1月12日下午发生7.3级强烈地震,造成联合国驻海地稳定特派团总部大楼倒塌,正在楼内与联海团官员举行商谈的中国公安部赴海地维和工作组成员朱晓平、郭宝山、王树林、李晓明和驻海地维和警察部队赵化宇、李钦、钟荐勤、和志虹(女)同志被埋在废墟下壮烈牺牲。
中国维和英烈一腔碧血洒在异国,无愧于“中国”二字、“维和”二字。他们的牺牲体现了中华民族在维护世界和平中做出的努力。战友虽已牺牲,但维护世界和平的使命仍将继续,中国人民期盼世界和平的梦想仍在继续。
中国,仍将一如既往地承担起一个世界大国对国际社会的道义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