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玛 要把“两件宝贝”世代相传

2011-12-29 00:00:00张向永
中华儿女 2011年15期


  “经历过寒冬的人,格外珍惜春天的温暖。”一枚毛主席像章,他珍藏了52年;一条用钢笔写有“三光(消灭光反动分子、收缴光反动武器、破除光反动谣言)积极分子”字样的红色布条他也珍藏了52年。
  7月18日,改则县改则镇鲁仁居委会90高龄的白玛老人,用微微发抖的双手打开一个被摩挲得发亮的铁盒子,开启了一段尘封半个多世纪的峥嵘岁月……
  
  旧西藏,尝尽人间的不公和悲惨
  
  瘦削的身躯,灰白的头发,刻满岁月烙印的额头,写满世间沧桑的双眼……白玛身上,透着强烈的高原气息。老人精神矍铄,他用缓慢的语调,有力的手势,把记者带进了半个多世纪前那个令人难忘的年代。
  1927年,为了朝拜位于阿里普兰的“神山”冈仁波齐,更为了躲避旧西藏沉重的差税,白玛的父母带着三个孩子从老家那曲出发,一边乞讨,一边为沿途人家做零活挣口粮。就这样一路艰难前行,历时几个月,终于来到“神山”脚下的塔尔钦。那一年,白玛6岁。
  由于在老家就是穷苦人家,无立锥之地,白玛一家在转完“神山”后,还是无处可去。于是,同样是一边乞讨一边做零活挣口粮,又从塔尔钦一路往东来到了改则县,成为当地色锅部落头人家的帮佣,并在那里定居了下来。
  在西藏和平解放前,改则是改则、帮巴和色锅三大部落的居住之地。改则、帮巴和色锅原是族名,后演变为部落的名称,分别隶属于旧西藏噶厦政府和后藏的扎什伦布寺管辖;色锅部落是改则当地的世居部落,有900年的历史。
  尽管在改则定居了下来,但白玛父母和三个子女的苦难远远没有结束。全家住在四面透风的小破屋里,经常吃不饱、穿不暖。有时候实在饿急了,只能在家中仅有的一头牛身上打主意,“割开牛脖子上的静脉血管,把流出的血煮了吃,牛也不会死。”对此,白玛至今记忆犹新。
  13岁起,懂事的白玛就和父母一起在头人家做工。不久,白玛的父母因劳累过度撒手人寰,留下三个未成年的子女。
  与饥饿相比,旧西藏的严刑酷法更是让白玛刻骨铭心。他姐姐的丈夫,因为饥饿犯了盗窃罪,被噶厦政府派驻在当地的官员普琼抓去,挑了脚筋,然后又往伤口里灌热油,还说是用来止血。
  在旧西藏长大成人的白玛,小小年纪就尝尽了人间的不公和悲惨。尽管没日没夜地劳作,也没有属于自己的牛羊,再怎么辛苦也不能解决最起码的温饱问题。
  
  52年前,第一次见到解放军
  
  20世纪50年代,旧西藏噶厦政权风雨飘摇,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西藏正呼之欲出。白玛37岁时,正值西藏民主改革前夕,关于“红汉人”(指解放军)要来了的种种说法在改则一带传得沸沸扬扬。一时间流言四起,到处都传“红汉人”来了要抢东西,要杀人。
  一些部落头人和富人准备携家眷、财产、牲畜逃跑,并不怀好意地四处谣传“红汉人”将会给改则带来巨大的灾难。谣言欺骗了不少穷苦百姓,许多人随部落头人和富人纷纷举家逃跑。
  白玛就被裹挟在这群逃亡的队伍中。
  当夜幕降临,逃亡的队伍来到麻仓藏布江边时,遇上了解放军。解放军劝他们投降,但遭到顽固的头人和喇嘛乱枪射击,战斗顿时打响,许多慌张的老百姓四处逃散,乱作一团。
  白玛随着众人四处奔逃了一夜,突然感觉不对劲。他在脑中一遍遍回想:这些“红汉人”人多势众,又都有枪,如果像传说的那样逢人就杀、见东西就抢,可以直接把我们这些手无寸铁的老百姓都打死,相反他们不仅没对我们开枪,还好言劝说……想着想着,白玛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脚步。
  就这样,在逃散的队伍中,白玛找到了噶厦政府驻色锅部落的代表顿珠,将自己的想法说了一遍,并力劝顿珠投降。顿珠问白玛愿不愿去和解放军谈判,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顿珠派白玛和另一个人前去找解放军。
  由于语言不通,白玛见到解放军时只能依靠肢体语言来交流,但当他从怀中掏出哈达献给解放军时,解放军明白了他的意思。
  双方和谈交涉成功之后,顿珠交出的长枪短枪总计有100多支。作为有功之臣,白玛成为了一名解放军代表,经他劝降的人就达上百人之多。
  最让白玛记忆深刻的是,解放军还把战斗中缴获头人的牲畜、粮食平均分给群众。他至今仍记得那些细节,“每人分到40只羊,一头牛折算6只羊”。
  被解放军折服了的白玛,四处帮助解放军收缴反动书籍和书信,安抚群众。为奖励白玛的贡献,解放军及政府召开颁奖大会,评白玛为“三光积极分子”。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白玛难捺激动:“开大会时,军区来了好多领导,我一开始也不知道要受表彰。当时先是听到表彰帮巴部落的医生噶玛,奖品有大米、砖茶和一块写着字的红布。我坐在台下和群众们纷纷鼓掌,没想到紧接着就听到了自己的名字,激动的一下子就跳了起来……”
  
  今天,要把“两件宝贝”世代相传
  
  1959年,西藏实行民主改革,这是西藏历史上的一次划时代变革。1960年10月,改则县人民政府成立。
  如今,90岁高龄的白玛再次回忆起这段岁月,仍激动不已。他说:“西藏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西藏人民翻身得解放,当家做主人。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
  西藏实行民主改革后,白玛老人先后在改则县担任过鲁仁平息判乱委员会主任,成立区公所会后又当上了区长和乡长。
  1965年,一股悍匪劫掠了白玛任区的村子,抢走30匹马、200多头牛、2000多只羊。白玛闻讯立即赶往县里汇报情况,并作为向导带着县里派出的部队追击匪徒。追到与不丹交界的麻扎藏布江时,与匪徒展开激战,全歼14名悍匪,并带回了被劫掠的全部牲畜,归还给了被抢劫的群众。
  在白玛老人家中,在一个被摩挲得发亮的铁盒子里,记者有幸目睹了老人52年前得来的那条用钢笔写有“三光积极分子”字样的红色布条,以及一枚老人珍藏了52年的毛主席像章。
  现在,白玛老人和小儿子次诺一家住在一起。次诺说:“铁盒里的两件东西都是阿爸的宝贝。”
  从次诺记事起,这两件东西就放在白玛老人的起居室里。他说:“没事的时候,阿爸会拿出这两件宝贝看一看、摸一摸。那一刻,阿爸的眼睛会泛光,神色也会庄重起来。”
  次诺如今在改则镇鲁仁居委会当副主任。2000年,次诺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老人显得比次诺还高兴。他拉住次诺说:“我这一生最信的就是共产党,你要跟着共产党,好好为人民群众服务”。
  此前,次诺还做着运输生意,相当赚钱。为了不使父亲失望,次诺放弃了生意,一心一意扑在工作上。这一举动的直接后果是“家里断了可观的收入来源,这几年就靠原来跑运输攒下的十几万积蓄补贴家用。”可是,有失才有得:2010年,次诺被国家司法部评为“全国优秀人民调解员”。
  “现在,我也像父亲一样有自己的宝贝了。”次诺指着摆在桌上的奖牌和获奖证书自豪地说。
  现在,次诺的妻子在家专门照料白玛老人的饮食起居以及一家老小的生活。次诺有四个子女,大女儿德央现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读大三,非常争气,家中挂满了德央从小学到大学的各类奖状,其他三个孩子也分别在改则县和阿里地区上学。
  说起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白玛老人一脸欣慰。他说:“50多年来,改则县里的路啊桥啊等基础设施从无到有越来越好,农牧民以及县城居民的收入也越来越高,绝大多数群众摆脱了贫困,许多群众还过上了小康生活,孩子都能上得起学。现在党的政策好,对少数民族的政策更是好上加好。今天我很满足,党的恩情不能忘啊!”
  因为年事已高,身体渐不如前,老人把心愿早就交待给了儿子次罗,那就是要把他的“两件宝贝”世世代代传下去,让子孙们牢记历史,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责任编辑 陈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