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珠次仁 创造戈壁滩上的“绿色奇迹”

2011-12-29 00:00:00陈晰李佩儒
中华儿女 2011年15期


  西藏阿里噶尔县昆莎乡噶尔新村,位于“世界屋脊的屋脊”。60年前,从新疆进军西藏的解放军新疆军区独立骑兵师派出进藏先遣连,在当时阿里噶本政府所在的噶尔昆沙插上五星红旗,标志着阿里全境的和平解放。在同一个地方,今天的西藏阿里地区噶尔县昆莎乡噶尔新村,正创造着另一个人间奇迹。
  生活在这里的老人们,都还记得这样一句话:“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终年不下雨,干旱鬼神愁。”曾几何时,高原恶劣的自然环境,加上多年“靠天养畜”造成的高原草场沙化、退化严重,每当肆虐的狂风一起,整个噶尔县就被笼罩在漫天的黄沙之中。
  而今的噶尔新村却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一望无际绿油油的紫花苜蓿,牛羊成群;交错纵横的公路干净平坦,路旁绿柳成荫,让人仿佛置身于一片戈壁滩上的绿洲。
  噶尔新村党支部书记顿珠次仁就是这“绿色奇迹”的创造者之一,回顾起这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感慨万千。
  
  让“神草”在高原扎根
  
  噶尔新村的村民都知道,村子里有一种“神草”。这种神通广大的草,能够养肥奶牛和羊群,一年可以收割两次,牛羊都爱吃。
  “神草”并不神奇,它的学名叫做紫花苜蓿。当初,顿珠次仁想方设法将“神草”引入噶尔新村时,却遇到不少的困难。
  2006年,顿珠次仁正式上任噶尔新村党支部书记。在这里出生、成长的他,对牧民生活的艰辛与不易再清楚不过了。由于严重的“超载过牧”,草场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退化。靠天吃饭的农牧生活过度依赖天然草场,有时遇到雪灾,牧民们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大批牲畜被活活冻死饿死。顿珠次仁意识到,靠天吃饭的传统畜牧业之路已走向尽头,这种“越牧越穷、越穷越牧”的恶性循环不能再继续了。
  2006年,在陕西省援藏干部,噶尔县委副书记温江城的领导下,在噶尔新村成立了“农牧综合示范基地”。顿珠次仁带领村民们种植紫花苜蓿。刚开始,乡亲们并不“买账”,认为就这三四亩的试验田地,要投入时间、经历、资金,不仅赚不到什么钱,就连牛羊吃草的问题都解决不了。但顿珠次仁并没有气馁,他知道,村民们之所以抗拒改变,是因为他们还没有体验到改变带来的好处。这个时候,唯有坚持。
  经过反复的试验和努力,试验田种植的紫花苜蓿大获成功,这也打破了阿里在海拔4000米以上不能人工种植优质牧草的历史。
  紫花苜蓿种出来了,可牧民不知道这草是啥东西,顿珠次仁就带人将紫花苜蓿成袋送到牧民家中,放到牛羊的嘴边,牲畜吃的很欢,牧民就相信了。慢慢地,他们都爱上了这种“神草”。
  通过人工种草,噶尔新村的“农牧综合示范基地”共产鲜草近300万斤。有了储备,遇到天灾时也不再束手无策了。2008年发生雪灾后,地委行署从基地调运近20吨干草用于噶尔县抗灾保畜,减少牲畜死亡2万只以上。
  现在,示范基地种植紫花苜蓿的成功经验开始在全县,甚至全阿里地区推广。目前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12000亩,种植一亩紫花苜蓿相当于阿里地区100亩天然草场产草量。
  人工种草还大大改善了噶尔县的生态环境。原来,狂风一起便黄沙遍野,噶尔县内的道路每年需要雇用推土机推沙两次。沙子常常堆到住房的窗台,人们出远门回家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打水洗漱,而是在家门外除沙。而今,噶尔县已经10年没再清理沙子了。人工种草加上政府持续的植树造林,让这片曾经的黄色戈壁漾起了绿色的生机。
  
  将农产品变成村民手里的人民币
  
  顿珠次仁上任后,一直想方设法开拓让村民们创收的渠道。人工种植紫花苜蓿获得成功后,顿珠次仁决定大力发展奶牛业作为延长人工种草的产业链,谋划奶牛集中养殖、集中管理基地。
  开始,村民中一片反对之声,认为养牛不仅让家里很臭,而且牛的肉质也并不比羊肉鲜美。但顿珠次仁并没有在反对声中放弃,由村党支部牵头,给22户以党员为主的人家先分了牛。经过一年的实践,这22户仅靠挤牛奶获得的纯利润就高达上万元。不光是牛奶,还有生产的酥油,这22户不仅能解决自己家的酥油消耗,还能在地区销售剩余部分,平均每斤获利大约是30元至35元不等。就这样,在此之前持观望态度的老百姓心里的石头放下了。从这一年的实践里,他们深感在家养牛比之前上山放牧省了不少力,又收益颇丰。老百姓们都积极要求政府帮助买牛。
  通过大力发展奶牛养殖业,把草资源变成奶资源,把奶资源变成商品,把商品变成村民手里的人民币。谈到下一步,顿珠次仁说,他们还将积极争取援藏资金建设鲜奶、酸奶深加工工厂,挖掘奶牛养殖潜力,保证奶牛的产出直接变为农牧民群众的增收。
  在噶尔新村改良土地前,很多老百姓甚至并不能辨别青稞和其他植物有什么不同,虽然也种粮食,但一年下来,只够自给自足,产量很低。后来,顿珠次仁聘请了专业技术人员到噶尔新村来进行辅导,引进并选育出80多株小麦、青稞、油菜及豆类作物的优良品种,全区良种推广面积达70%以上,当年的产量大大提高。尝到了甜头之后,老百姓就开始响应支部的号召,积极接受培训。
  在支部的支持下,村里还成立了合作社,除发展养牛基地,农田种植和树苗种植外,还组织老百姓集资入股12万元,开设了一个流动性的商店。有了商店,大家购买生活用品就方便多了。顿珠次仁告诉记者,光是2010年,合作社商品流通的纯利润就高达34万元,村党支部从利润中拿出17万元回馈给老百姓。此外,党支部还特意拿出2500元,用于表彰一年来为老百姓勤勤恳恳服务的15名先进的优秀党员。
  如今,噶尔新村有农田、青稞、紫花苜蓿的种植面积达7000亩,纯草场面积达28万亩。到现在老百姓们的年平均收入是3800元,是以前的十几倍。噶尔新村党支部也受到上级党组织的高度肯定,被评为“自治区科普兴农先进基层党组织”。
  
  全村富才是富
  
  顿珠次仁告诉记者,在村里正式党员有51名,预备党员7名,总共58人。党支部的主要工作是面向群众,带领党员努力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近年来,在村里开展了互帮互助活动,建立了“邻里互助组”“生产互助队”,启动了“一站式服务到农牧户”活动。村两委班子成员经常带领党员和积极分子为缺劳力的农户修羊圈、放牧牛羊、销售农畜产品,为孤寡老人打扫卫生、检查身体、改善伙食等。
  顿珠次仁说,以前村里3个村民小组有20多个贫困户,在党支部的不断努力下,现在还剩下16户。今年的计划是帮助其中3户完全脱贫,由党员帮助贫困户种植农田,找到致富创业项目;或者通过合作社做生意所赚的利润为贫困户买牲畜,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贫困。支部还决定由村党员筹资为贫困户建房。
  这些年来,顿珠次仁不仅组织党员带领贫困户脱贫,还经常自掏腰包帮助贫困的老百姓,为他们添置了40多头牲畜,自己拿出1万多元现金用于帮助付不起学费的贫困生和交不起医药费的病人。而据记者了解,村支书一年的收入仅为几千元,当被问到“有没有想过先让自己先富起来?”他朴实地说道:“一人富不算富,全村富才是富。即便是我一个人富起来,也不能带动全村196户。而大家一起富起来,少部分相对贫困的就有着落了。”
  为了更好的向老百姓宣传党的新政策,村支部经常召开全村大会,或是组织党员进行巡讲,通过这些办法,在老百姓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90%以上的老百姓对农机补贴,建房补贴,农产补贴等政策都十分清楚。
  今年正值西藏自治区和平解放60周年,和自治区的其他地方一样,噶尔新村全村处处都洋溢着喜庆的氛围。“我们教育小辈的时候,就经常说,因为有了共产党,我们才摆脱了黑色岁月,唱起红色凯歌,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老百姓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从交通、住房、医疗全都实行了国家政策补贴。如果没有共产党,我们都还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啊。”讲这话的时候,顿珠次仁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
  责任编辑 张向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