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狄三,男,汉族,1917年3月出生于河北省无极县,1938年参加八路军,1939年入党。曾参加过著名的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和延安保卫战、进军新疆等重大战役战斗。生前任新疆军区独立骑兵师1团保卫股股长。1950年8月1日,他率领进藏先遣连136名干部战士从新疆出发,一路排除千难万险,经受病痛折磨,战胜了阿里噶本政府的挑衅破坏,使阿里得以和平解放。期间有63名战士长眠在雪域高原。由于他长期在恶劣的环境中超负荷工作,积劳成疾,于1951年5月28日光荣殉职,被追记一等功。新疆军区授予其“人民功臣”荣誉称号。现安葬于西藏阿里狮泉河烈士陵园。
阿里,狮泉河,向阳坡上,一座高高隆起的坟茔。
60年前,在这里安息的英雄带领所属部队从新疆出发,翻越万古荒原,历经千难万险,终使阿里这块中国大陆上最后一块土地获得解放。他就是被毛主席连称赞了三声“盖世英雄”的人民功臣、进藏先遣连总指挥兼党代表李狄三。在这片寂静的陵园,同时还长眠着其他62位进藏先遣连的勇士。60年前,他们跟随着老股长李狄三义无返顾地踏上了“挺进西藏、解放阿里”的伟大征程,在这片人间绝境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壮美的英雄赞歌。
60年后的今天,面对着平整美观的马路、繁华熙攘的街区、装饰考究的酒店和一望无际的牧场,阿里的各族干部群众更加深切缅怀这个英雄的群体,更加深切缅怀功臣李狄三。
“挺进!挺进!挺进!向西藏,向阿里,向祖国的边疆进军……”这是李狄三在先遣连誓师出征前所亲自填写的《挺进歌》。时隔60年的今日,人们仿佛还能时常听到这铿锵有力的歌声在亘古高原上回荡传响。
“没有困难,还要共产党员做什么?”
1950年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23岁生日。在党中央、毛主席“解放西藏”的战略部署下,新疆军区独立骑兵师一团保卫股长李狄三率领由汉、藏、维吾尔等7个民族、136名干部战士组成的进藏先遣连,从新疆最南端的于阗县普鲁村出发,担负起了“先行从新疆进军西藏阿里”这一光荣而神圣的任务。
然而,阿里,你在哪里?天之边缘,还是地之尽头?在先遣连艰难跋涉的队伍里,没有一个人知道他们此行的目的地噶大克还有多远。他们只知道,自己是跟随保卫股长李狄三去解放祖国大陆上最后一块土地。
终年积雪的喀喇昆仑山和岗底斯山,冰峰林立,人迹罕至。李狄三带领部队仅凭借着地图(陈毅同志托人从香港买的,只是分省地图,还是英文版,整个阿里上面只有一个噶大克和几个湖泊)和指北针,在崎岖陡峭的山峰之间行进。然而,雪山、达坂毕竟不是坦途,一路上冰雹打、风雪逼、严寒迫、缺氧袭。在行至海拔5500米的库克阿达坂时,全连百分之百的人员和马匹都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人人头疼欲裂,大量战马倒毙。面对严峻的考验,李狄三在反应剧烈呕吐胆汁的情况下,仍一面带头组织开展体力互助,一面用响亮的《挺进歌》激励大家坚持前进,直到自己休克被人轮流背过达坂。
60年前,李狄三和先遣连的官兵们还不知道有一种病叫雪盲。在一个叫乱海子的地方,茫茫无垠的雪野上,强烈的阳光几经反射、折射,致使雪地里到处闪烁着刺眼的银白。许多官兵的眼睛被雪光扎得红肿起来,宿营休息后仍然感到疼痛奇痒,泪流难止。第二天,一半以上的官兵走出帐篷后,便什么也看不到了。面对困难,李狄三努力克服自己的病痛,坚持深入战士中间,了解发病情况,研究战胜雪盲的办法。在他的带动下,战士们献计献策,创造了“雪球擦眼止痛法”和“马尾编眼罩遮光法”,终于克服了雪盲,使队伍重新踏上了征程。
“目前我们确实遇到了不少困难,但是如果没有困难,还要咱们这些共产党员做什么?”“什么是党员?党员就是在党最困难的时候,向党要副担子扛在自己身上的人。”
摄氏零下四十多度的严寒,低于海平面60%的含氧量,尤如一把巨型的剪刀,时刻悬挂在先遣连官兵的头顶。此时的先遣连,50%以上的官兵出现了严重的冻伤,70%以上官兵脸上脱皮,嘴唇皲裂,口鼻出血,大量战马死去,人员负荷日益增加,困苦不减,危难仍存,艰辛倍增。
1950年8月29日,在难以诉说的艰难中,先遣连终于到达了新疆的边界——界山脚下,面对6000多米的达坂,不少战士感到畏惧:“排长,我是爬不过去的”,“解放阿里的任务怎么这么难,咱们能完成吗”,“听说界山达坂6000多米,硬过非得死人不可”……晚上,李狄三在避风的山谷燃起了一大堆篝火,这是先遣连进入阿里前的最后一次党员大会。他从怀里掏出南泥湾时期就陪伴自己的笛子,吹了一曲“兄妹开荒”,并和党员们一起扭了段欢快的秧歌。当笛声落下最后一个音符,所有人齐刷刷倒在了地上。远处传来一声战马刚烈的嘶鸣,李狄三振作精神,开口说道:“同志们,现在我们开个党员大会,主要是研究解决目前面临的困难,稳定部队情绪,坚定必胜信心……目前我们确实面临着不少困难,但是如果没有困难要咱们这些共产党员做什么?红军长征时,又是雪山又是草地,国民党前打后追,咱们都过来了,难道我们还能翻不过这座山,进不了西藏吗?”在他的鼓舞和激励下,全体党员纷纷向支部要任务,有的说“我刚入党,给我一个任务吧,我能吃苦”,有的说“明天给我一个伤员吧,我背着伤员过达坂”,还有的说“我的腿伤好了,明天就让我照顾伤员吧”。还不是党员的连长曹海林几乎是流着眼泪恳请道:“李股长,我有个请求,我请求入党。我知道我还不够格,可我一看到你们有难处,我就着急,让我为你们分担一点吧!”第二天拂晓,先遣连的官兵们全部挺直了腰杆,连病号也坚持着要自己爬过山去。冰封雪岭上又回荡起了那首《挺进歌》。
“我们就是死,也要把笑作为最后一项任务来完成。”面对高原病魔的摧残,面对身边战友的不断死去,他带领先遣官兵把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欢歌在雪山之巅唱响。
把笑作为牺牲前的最后一项任务
1950年的10月份,先遣连到达了阿里改则扎麻芒保。这个冬天,对于孤军进入藏北的先遣连来说,已经到了绝境。由于大雪封山,在进驻扎麻芒保的七个月时间里,他们断绝了所有给养。没有地方住,李狄三就带领官兵在零下30多度、地冻1米多深的冻土层上,用火烤地,边烤边挖“地窝子”;没有吃喝,就用清水煮野牛羊肉充饥;没有衣穿,就用野羊角做针,缝补兽皮裹体。面对极其艰难的境况,李狄三却表现了极大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气概。他带领全连官兵不仅叫响了“越艰苦,越光荣,困难面前出英雄;越团结,越坚强,群众赛过诸葛亮”的口号,而且还创作了《光荣小唱》《战胜困难》《顽强歌》等歌曲,激励大家战胜悲观情绪,树立必胜信心。即便是在天天死人、一天举行十几次追悼会的情况下,他依然鼓励官兵把笑作为牺牲前的最后一项任务来完成。
由于环境恶劣,气候寒冷,营养不良,李狄三和不少官兵都患上了高山病。这种高山病,发病初期猛吃暴饮不觉得饱,几天过后不吃不喝不觉得饿,接着便是全身浮肿,一直到皮肤发亮破裂,向外渗黄水,直至死亡。可恶的病魔,夺去了一个又一个战士的生命。李狄三决心带领全连战胜病魔。在先遣连里,他年龄最大,体质最弱,但他从不把病痛放在心上。为了不让人发现自己的病情,他在浮肿的腿上裹了一条长长的裹腿,仍不露声色地和官兵一起学习工作。他对连队的干部说:“我们现在责任就是鼓励战士树立同疾病作斗争的勇气,消除恐惧情绪,希望我们把眼光放远点,精神要愉快点,就是断了这口气,也要笑一笑!”在他的影响带动下,连队官兵不但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反而更加坚定了解放西藏、解放阿里的信心和勇气。
“临死了,就别让我李狄三背着个不执行党的决议的名声了。”那是他一生当中唯一一次“违背”党的决议
1951年3月,李狄三的病情已经到了后期,但他还在为连队操劳着。他的高原浮肿已经到了腰部,裹腿深深勒进了肉里,和泛出的黄水渗泡在一起,解都解不开。此时的他躺在炕上已无法靠自己的力量支撑起来了。党支部决定把最后一支盘尼西林(青霉素)给他使用。他有气无力的恳求道:“同志们不要这样逼我,大家的心意我领了。我的病自己清楚,别浪费药了,就这一支盘尼西林了,留下,留给最需要的同志。”大家实在忍不住了,就说这是党的决议,要他执行。他双眼闪着泪花,激动地说:“正因为如此,我才恳求同志们不要形成决议,临死了就别让我李狄三背着个不执行党的决议的名声了。”他最终没有使用王震将军临行前送给的盘尼西林。不是他不爱惜自己的生命,是因为他懂得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人才是永生战士。
“连队到达扎麻芒保不久,我就病倒了,工作没有做好。请党宽恕……”已经好几天滴水未进的李狄三,弥留之际,在给骑兵师党委的信中这样写道。5月28日,大部队终于到达了扎麻芒保与先遣连胜利会师。躺在病床上的李狄三勉强睁开了眼睛,带着激动的心情望着前来探望他的后续部队战友。一位领导亲切地说:“你已经光荣地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已经签字了!首长向你问好!”李狄三用最一口气拿出枕头边的笔记本交给领导,安详地闭上了眼睛。在笔记本的最后一页,记录了他对后事的安排:我可能很快就要不行了,有几件事请你们帮助处理。两本日记是我们进藏后积累的全部资料,万望你们交给党组织;几本书和笛子留给陈干事;皮大衣留给拉五瓜同志,他的大衣打猎时丢了;茶缸留给郝文清;金星钢笔一支,是南泥湾开荒时王震旅长发给的奖品,如有可能请转交给我的儿子;还有一条狐狸尾巴是日加木马送的,请转给我的母亲。这就是一位共产党人的最后清单,一位人民功臣的全部财产,一个儿子留给母亲的全部孝心。
一路悲歌,一路辉煌,一路红旗飘扬。在李狄三伟大精神的感召鼓舞下,先遣连连长曹海林、指导员李子祥、副连长彭清云带领部队和后续部队一道,挥师北上,于8月3日胜利抵达阿里嘎本政府所在地——噶大克。噶本政府全体官员和全城僧俗出城夹道欢迎。当天下午,庄严的五星红旗在阿里的上空高高飘扬。
时光荏苒,60年过去了。在先遣英雄挥洒热血和生命的这片土地上,一代又一代的阿里军民接过了前辈手中的旗帜,在“生命禁区”里续写着阿里的辉煌。期间,先后涌现出了“人民的好书记”孔繁森、“领导干部的楷模”丁德福、“高原模范汽车兵”张良善、“高原官兵的知心姐姐”汪瑞、“燃烧自己、温暖他人”的军分区锅炉班班长何晓强等一大批英模典型,他们赋予了先遣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60年过去了,此时的阿里早已不是当年的蛮古荒原。但阿里的历史和人民告诉我们,不管发生怎样的沧桑巨变,李狄三和先遣连所铸就的精神丰碑将永远矗立在世界屋脊之巅。
在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深切缅怀并永远铭记这个伟大的灵魂——李狄三。
责任编辑 张向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