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大山深处的连心桥

2011-12-29 00:00:00石相国石佰华
中华儿女 2011年22期


  地处十万大山山麓,平均海拔高度在7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仅有12.3℃。官兵执勤、生活条件艰苦,驻地环境恶劣,却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村民主动住旧屋,却把新房让给执勤官兵;警民同吃“团圆宴”、召开恳谈会,村民献良策、官兵喜纳谏;官兵主动伸援手为村民解难题,警民鱼水情更浓……这就是广西崇左市边防支队那楠公安检查站官兵日常工作、生活的真实写照。
  广西省崇左市宁明县那陶村叫派屯,与那楠、桐棉、板棍三乡交界,曾一度是中越边境的管理盲区。2010年10月1日,那楠公安检查站正式成立,13名边防官兵开始进驻叫派屯执勤。一年来,在这个被称为“广西条件最艰苦的公安检查站”,官兵们牢记“身在大山不言苦,忠诚为民保平安”的誓言,与当地百姓演绎了一个个“民拥警、警爱民”的和谐故事。
  
  民房庇护 百姓官兵俱欢颜
  2011年10月7日,在宁明县边防大队警官叶石坤的陪同下,记者驱车前往那楠公安检查站采访。宁明县城到那楠乡仅77公里的路程,但就是这条崎岖、蜿蜒的路,让每一个到访的外乡人都记忆深刻,感觉路途分外遥远——因为晕车、呕吐会一路随行。第一次进驻时,那楠公安检查站的官兵也不例外,因此,工作之余他们也较少外出。果不其然,途中我们也毫无例外地“入乡随俗”了两次。
  两个多小时后,我们终于来到了目的地,那楠乡那陶村叫派屯一间低矮的旧瓦房前。环顾四周,却没发现明显的营房。面对我们的诧异,那楠公安检查站教导员寇建华解释道,“我们的营房是租住的民房,房主是叫派屯屯长农加文。”
  穿过简陋的瓦房,面前出现了一栋不大的两层楼房,现在,就是这幢民房“摇身一变”成为了边检站临时的营房。因为面积小,所以这里的边边角角都被充分地利用起来:一楼是食堂和卫生间,二楼是3间起居室。检查站的4名干部挤在那间最小的不足10平米的房间,床位是上下铺,室内完全没有多余的空间,4个人连转身都会触碰到。另外两个略大一点的房间,供战士们居住与休息,同样很拥挤。楼道的墙上是学习园地,上面贴着官兵的学习心得;楼道里是官兵们洗漱的地方,虽然地方狭窄,但给人的感觉却是整齐有序——地板光亮照人,床铺平整,被子叠的方方正正如同豆腐块,杯子、牙刷方向都是一致的……。
  走出营房,我们来到了屋主农加文现在居住的旧瓦房进行采访。面对我们的疑问:为什么新房不住住旧房?“检查站的官兵们之前生活条件太苦,让人看了心里不好受。”农加文这样答道。
  叫派屯的平均海拔在700米以上,这里的气温比山下要低3至5摄氏度。去年11月份,天气十分寒冷,细心的农加文发现,自家对面新建的检查站执勤点由于临时营房还没开始营建,每当下起寒冷的冬雨,官兵们只能撑起一把伞,站在伞下执勤。山风猛烈,略大一点伞就会被刮倒,吹出去好远。看着官兵一次次冒雨捡伞、撑伞,身上的衣服被雨水反复淋透,农加文很是心疼:“总穿湿衣服要生病的!”见此情景,农加文就跑过去请官兵们到自家屋里烤烤火,但官兵们总是匆匆忙忙地烤上片刻,就又赶去检查过往车辆了。
  那时,检查站的官兵们是借住在邻村的桐棉边防派出所内,每天上勤下勤,需要往返十几公里的山路,一天来回8趟就要跑100多公里,不仅费时、油料消耗大,而且执勤不便。有鉴于此,上级决定官兵们就近在叫派屯租住,然而村民的房基本都是自住,一时间找不到合适的出租房。农加文得知后,便一家四口又搬回了原先的旧瓦房,把面积相对大些的新房腾出来给官兵们。
  2011年1月,那楠公安检查站的官兵们终于入住来之不易的临时营房。检查站坚持要付房租,农加文拗不过只好象征性地收一些。“旧房的条件是差了点,但只要他们住得舒服,我就心满意足了。”农加文说。
  血浓于水 胶管搭起连心桥
  叫派屯山高偏远,水源十分缺乏,每户居民都要先从几里地以外的山上找到水源,然后接上水管,将水引进自家蓄水池。若碰到干旱季节,山上的水源断流枯竭,屯里也就没水用了。因此,驻地村民和边防官兵都将水视若生命。在那楠公安检查站,官兵们用水非常节约,每一滴水都不浪费,所有的水都是一再利用——洗脸、洗菜、洗衣、再冲厕所。
  40多岁的村民陆珍时常去检查站串门,一次,她发现检查站由于人多,尽管平时用水已经非常节约,然而接水管蓄的水还是不够用。陆珍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一到家便与丈夫商量,决定将自家的水分一半给官兵们。屯长农加文的妻子听说后又走了很远的山路买来胶管,胶管从官兵们的“营房”一直接到50米外陆珍家的蓄水池。这根细细的胶管贯穿着两户人家,连接的却是官兵与驻地老百姓的心。
  百姓心中记挂着官兵,官兵们同样心里装着驻地百姓。2011年3月,当地连续两个月干旱无水,官兵们每天都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利用休息时间去很远的地方挑水,并顺便帮驻地年老体弱的村民们挑水,解决他们喝水难的问题。在艰苦的环境中,每一滴水都见证着警民间浓浓的鱼水情。
  中午11时20分,记者走进了那楠公安检查站的厨房,两名战士正在做午饭。据厨师班长介绍,由于叫派屯离县城有两个多小时的路程,离最近的那楠、桐棉乡也有12公里,边境路况非常差,而且乡集市物资匮乏,所以部队的伙食比较单一,“基本上都是吃猪肉,偶尔能吃上一顿鸡肉、鸭肉”。针对上述情况,站领导动起了脑筋。
  “我们准备发扬‘南泥湾’精神,已经在附近开荒挖鱼塘、种菜,届时我们的伙食将会得到很大的改善。站里会想尽一切办法让官兵们吃饱,以保持充沛的体力投入训练、工作中。”教导员寇建华很乐观,“驻地村民全力支持我们的工作,我们没有理由不站好岗、执好勤,我们一定把队伍管好带好,特别是要为驻地老百姓服务好,以实际行动营造和谐稳定的边防环境。”
  
  钢铁意志是这样炼成的
  在那楠公安检查站执勤点,一间简易的板房就是工作间。与驻守国门一线的边防检查站高大的联检大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据介绍,检查站去年的条件更为简陋,只有一顶太阳伞、一张小木桌、四把小板凳。现在有了执勤板房、防撞桶、推拉杆、减速带,工作条件已经改善了不少。
  在执勤现场,官兵们身穿防刺背心头戴钢盔,在烈日下认真查验过往车辆。对于小轿车,除了看驾驶证外,还要检查车尾箱;对于班车,官兵们则手拿身份证识别仪上到车上去,除了检查可疑物品,还要对可疑人员进行身份检查,他们全神贯注,一丝不苟。仅20来分钟,就在一辆小货车内查出六合彩赌博资料一袋,在一辆农用车上查获管制的弩(一种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1支。
  “这种事情,执勤官兵经常碰到。”寇建华介绍说,“从去年10月1日成立以来,站里共查验过往车辆3万辆次、人员25万人次,查获涉私柴油31吨,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画眉鸟17只,截获非法入境外国人113名,收缴管制刀具、“六合彩”赌博资料等一大批。”
  “执勤防护用具必须穿吗?整天穿在身上累吗?”出于好奇,记者也穿上十多斤重的防刺背心和钢盔,与官兵们在烈日下执勤。虽然十月的太阳已经褪去了“毒辣辣的外衣”,然而仅仅10分钟,记者的额头就冒出大颗的汗洙,衣服早已湿透。不难想象,身着这样的装备,官兵们每一班岗都要执勤6个小时且几乎没有休息时间,是怎样的一种感受。
  虽然夏季露天执勤骄阳炙烤,但对于检查站的官兵们,真正的考验还是山里的冬天。每当谈起这个话题,教导员寇建华都很心疼这批年轻人,“山上的气温比山下低3到5度,时常下雨,常年雾大、风大,官兵们每天都穿着一身湿透的衣服,每天执勤下来,必冻得鼻青脸肿,皮肤发紫,冻疮、关节肿痛是家常便饭。”
  
  虽然条件恶劣,但官兵们的泰然处之不由让人竖起大拇指。来自北京的上等兵王兴华的一席话代表了他们的心声,“这里的环境艰苦、气候恶劣,是对我们年轻官兵生活意志的磨练,当兵时多吃点苦,对今后成长是一种积累、一种资本。慢慢习惯了就好了。”
  对于年轻官兵来说,工作辛苦、天气炎热都还可以忍受,但通讯条件差,几乎与外界隔绝,这才是最大的煎熬。在山里,大部分时间手机没有信号,根本无法上网,报刊匮乏,加之部队的局域网也暂时没有开通,官兵们几乎无法了解外面世界的精彩。
  由于地处偏僻,坐班车到宁明县城需要4个小时,而离检查站最近的桐棉乡,一到晚上基本家家户户都习惯闭门不出,所以即使到了休息时间,官兵们也是无处可去,基本没有娱乐活动。好在最近站买了一个桌球台,大家高兴得仿佛如获至宝。
  警民一家 “团圆宴”喜纳谏
  虽然环境艰苦、生活清苦、工作辛苦,但官兵们始终保持乐观、斗志昂扬,在完成各项边防保卫工作的同时,还主动伸援手为村民解难题;而驻地村民也把官兵们当一家人看待,有什么困难、问题和建议,都当面向官兵们提。
  今年6月6日是传统佳节——端午节,那楠公安检查站张灯结彩、喜气洋洋。一副写着“普天同庆迎佳节,边防官兵喜纳谏”的火红条幅格外显眼。这是结合“大走访”开门评警活动,检查站请40名父老乡亲吃 “团圆宴”,向他们征求对部队执法执勤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村里买菜不方便,教导员寇建华为了张罗这几桌饭菜,整整忙活了两天。一大早,站领导就带着全站13名官兵整齐列队、开门迎客。
  “乡亲们,今天请大家来‘开门评警’,你们一定要讲实话,策良言。请大家举起酒杯,干!”站长阳一达发话了。几杯米酒下肚,乡亲们你一言、我一语,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把话说开了。
  “现在是甘蔗收获季节,往来拉甘蔗的大卡车太多,村里的路口经常堵塞,你们要是能派人疏导一下就好了。”刘大爷向站领导提建议。“您的建议非常好!下一步,我们将增派警力,重点加强对这个路段的交通管制,请乡亲们放心!”阳一达示意通讯员把刘大爷的建议记录下来。
  “村口附近有个垃圾池,那地方太臭了,你们能帮清理一下吗?”这是家住执勤点附近的赵大婶最大的心愿。原来,执勤点附近有一个临时垃圾堆放点,村民们习惯把生活垃圾倒到这里,由于无人清理,时间一长阵阵恶臭。“赵大婶的建议很实在,这两天内我们马上帮助解决!”教导员寇建华向村民承诺。
  在其乐融融的气氛中,官兵们先后收到意见和建议26条。官兵们表示,将逐一采纳村民们的这些意见和建议,逐条整改抓落实,争取为驻地群众多办实事、做好事。
  
  子弟兵是人民的保护神
  采访的当天,正值国庆长假结束,站领导又邀请屯长农加文和驻地几位村民,召开了一次警民恳谈会。与会村民们纷纷表示,“上次提的意见站里都帮我们解决了,暂时没问题了。就希望你们这个站永远驻扎在这里,为这里的老百姓保平安、做好事。”
  为何村民都喜欢驻扎在这里的子弟兵,个个都对他们如此关心、如此爱护?座谈会上,村民们给我们讲了几个小故事。
  那陶村地处那楠、桐棉、板棍三乡交界处,是一个边境管理盲区,边境治安形势复杂。检查站迁来之前,村里赌博、打架斗殴等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他们居住的叫派屯有一个草坪,隔三差五,就有赌徒等不法分子在此聚众打架。一到傍晚,家家户户早早关门,晚上都不敢出来。此外,时常有外国人随便越界,出入村屯从事违法活动。
  每年春节过后,村里三分之二的人都外出打工,就剩下老幼病残留守,极少数年轻人未外出打工,也要每天上山刮松油,干农活。不料,这些平日无人的民居经常被盗,不仅丢失电饭锅、电磁炉、棉被、家禽,甚至脸盆都被偷去当废品卖。有时,大白天走在路上,都有可能被打劫。那时,外出打工的村民,家里稍有值钱的东西,都要搬到不外出的村民家里保管,不然等回家时肯定家当都被偷光了。
  “自从检查站在村里安营扎寨后,经常到村民家中宣传法律法规,开展治安巡逻,这些不良的现象都不见了,村里的风气慢慢发生了转变。今年以来,村里未发生过一起打架斗殴事件。”屯长农加文高兴的说。
  那楠乡有一个敬老院,现居住着47位残疾人和孤寡老人。那楠公安检查站进驻后,看望老人便成了官兵的“必修课”。每次来到敬老院,官兵们都要帮助老人洗衣服、打扫卫生,剪指甲、掏耳朵,与老人们促膝交谈,详细了解他们的生活、身体情况。敬老院的老人逢人便夸:“检查站的官兵不是亲儿子,却比自己的亲儿子还亲。”
  “我儿子孙子都去广东打工了,八角熟了没人搬运,他们知道后就主动来我家搬运八角,还联系货车运送。儿孙没能尽到的孝,他们尽到了,他们是我真正的儿孙呢!”60多岁的陈阿婆激动地告诉我们。据统计,每年在收获八角的季节,官兵们主动上门为群众装运八角达20余吨。
  一位姓张的老战士家,房子年久失修,四面透风。检查站的官兵知道后,便自带工具材料为他加固房子,并找来柴火供他取暖之用,让老战士晚年还能感受到部队大家庭的温暖……
  看着一张张纯朴亲切的笑脸,听着一个个温馨感人的故事,我们不禁为这里的警民关系所感动,也为这里的和谐气息所感染。在“广西条件最艰苦的公安检查站”,官兵们正用坚定的信念、扎实的作风,顽强的毅力、忠诚履职,敬业奉献,勤奋工作,以实际行动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答卷。
  责任编辑 全照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