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信息技术已被越来越多的老师所认可。事实证明,正确适时地使用信息技术,的确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就其在小学语文课程整合中的妙处谈下面几点感受。
信息技术可以跨越时空界限,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涉及古今中外。如不同的风土人情,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价值取向,这些都会使学生的理解产生一定的困难。单凭老师的讲解不能让学生很好地走进课文。此时信息技术的介入就可以帮助涉世未深的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例如在学习《大江保卫战》一文时,学生无法感受长江决堤时的那种破坏力,对于人民子弟兵的英雄气概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因此,教师可以在课上放一段暴雨袭来,江堤崩塌的录像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洪水的可怕,那么对于人民子弟兵这种舍生忘死的大无畏精神就会更深入人心。在学生品读过语言文字后,用图片出示一些在抗洪救灾中牺牲的烈士的照片配以相关事迹的介绍,学生会被战士们舍己为民的精神所折服,心灵的震撼会强烈得多。
运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事先收集资料,通过课件展示的方法让学生跨越时空的界限,更快地与文本无缝对接。
信息技术可以营造情境氛围,让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课文的文字中都蕴含着美丽的画面以及深厚的情感,通过多媒体创设教学所需的情境,可以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例如在学习《三亚落日》一文时,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三亚海滩边的美景,让学生感受到蓝天碧海、海鸥椰林、银沙满地的热带风光的确是充满了诗情画意,在这么诗意的大背景下看日落真是一种享受。学生的探究欲望得到了激发。学文的同时配上不同时间段的落日图片,让学生与作者同呼吸,共欣赏,陶醉其间。
多媒体课件除了展示画面,有时声音的介入,能够很好地使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因此在教学感人题材的课文时,可以充分利用音乐,教师进行配乐示范朗读、学生可以配乐自读、齐读,在音乐的陪衬下,读书的情感升腾起来,学生的心与教材就贴得更近了。
信息技术可以突破重点难点,让学生轻轻松松学语文
多媒体的形象化和表现手法的多样化沟通了语言文字和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它可以变抽象为形象,变静态为动态。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运用的感觉器官越多,它们的作用发挥得越充分,那么知识就越容易被掌握和理解。因此新时代的教师要摆脱一支粉笔,一本书的传统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各种感官来学习知识。
在教学《二泉映月》一文时,文中描写乐声的一段话是文章的重点,也是难点。教者试图让学生掌握曲子的声律美与文字韵律美的同步,让学生学会如何用语言文字来描述声音。因此课上,老师让学生一遍一遍欣赏《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把曲子的开始、高潮、尾声与课文的一段段文字配合起来学习,让学生听懂了音乐,也理解了文字,同时感受到了美。如果没有音乐的介入,相信学生是很难参透这段文字的奥妙之处的。
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教学重点难点更加直观、形象,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快快乐乐获取知识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且注意力的持久性短,面对大块大块的文字容易产生审美疲劳。信息技术的介入,调动了学生的多项感官联动,让学生的注意力保持得更加持久。例如在教学低年级课文《春笋》时,教者播放了春笋在阳光的照耀下,在春雨的滋润下,破土而出,一节一节向上长的Flash动画,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点燃了,朗读时声情并茂,仿佛自己就是春笋中的一员了。在写字教学生字笔顺时,Flash动画的运用,让学生对字的笔顺、间架结构更加清晰,也更加感兴趣。
利用信息技术制成的习题库可以让学生自主检测学习效果,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信息技术可以提高各种能力,让学生更加全面地发展
信息技术具有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的特点,使学生轻松自如地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信息技术通过画面的展示让学生对文本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有助于学生展开想象,进行相关的课文拓展,学生的创造力也由此得到提升。
信息技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对文本的印象特别深刻,提高了学生的记忆能力。
信息技术使学生目观其形、耳闻其声,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提高了学生感受美文的能力。
语文教材语句丰富、生动形象、词义多变、富有诗情画意,教者可以运用多样的形式、灵活的方法,借助多媒体手段,把学生带进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品味文章之美,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例如在教学《燕子》一课时,我用多媒体展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为了让学生体会“痕”字用得好,我先展示“……电杆之间连着几根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让学生朗读并体会;然后又展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 ”,让学生朗读,比较一下二者不同的表达效果。学生普遍认为还是“痕”字好,我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朗读思考:“痕”这个词用得好,好在哪里?让他们明白用了这个词,写出了电线的高远,给人以模糊的视觉效果。再利用多媒体展示画面,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比喻的精妙,不仅解决了学生“知其然”,而且还让学生“知其所以然”;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形象,而且还从中受到语言美的熏陶。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可以使语文教学声情并茂、知情并重、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在有限的时间内,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加大课堂信息容量,有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值得大力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