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国际互联网的出现,迅速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工作方式。在世界信息化的浪潮中,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中改革旧的教学模式。在我国,互联网与教育结合虽然时间不长,但其发展的速度和规模是惊人的。教育部下达了关于中小学校园网建设的指导意见,其中指出:“校园网在教学过程中合理有效地应用,不仅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而且将会促进教育观念、教学思想的转变。”
网络教学以强大的信息功能、便捷互动的沟通方式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学生借助网络的功能,共享资源、交流信息、互动互学。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能在任何地点和时间进行综合性学习。这样,无形中就扩大了综合性学习的时间与空间,提高了学习的质量。
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更好地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自主合作探究成了实行新课标后语文学习的主要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在资源丰富的母语环境中深化对母语文化的学习,建设开放的语文课程体系,充分利用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网络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灵活性、自由性和自主创造的空间,这是以前传统教学所不能相比的。学生喜欢上网,而活动又有利于把他们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这样我们在既重视学生主体意识的同时,又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一)利用网络,开展自主性学习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设计。”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进入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特别是基于 Internet 的教育网络的广泛应用),才逐渐发展起来的。课本中的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只是提供一种具有开放性、选择性的范例。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活动的方式、学习的内容可以进行改造、变通、拓展和完善。可见,在网络环境下的综合性学习更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中的实践者、探索者。
(二)利用网络,开展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仿照科学研究的学习过程中,亲自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精神、价值观的教育,发展自己的个性。
在探究性学习中应用网络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有效的学习工具、多种学习途径和生动真实的学习情境。
探究性学习需要集约丰富的信息资源。大量的信息资讯是引起探究性学习的基本动力所在。在学习过程中,伴随着情境性问题的产生与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需要了解各种不同的具体信息。这些信息不可能预先准备,甚至对学习者来说会十分陌生,需要学习者通过各种途径尽快搜寻到与解决问题相关的信息。而网络则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源。为了便于学生查找资料,我在每一次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时都会向学生推荐一些相应的网站。
(三)利用网络,开展合作性(互动)学习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大家交换了还是一个苹果;我有一种思想,你有一种思想,大家交换了就有两种思想”。 综合性学习可通过多媒体的使用(如电脑、实物投影仪、CD、VCD等)展示其学习成果。在学习成果的交流与展示中,可以激发其思维的火花,开启其知识的大门。利用多媒体展示学习成果往往具有信息量大,生动、形象、直观和便于理解等特点。学生学习成果中可配有图片或音乐。如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配有《黄河大合唱》的合唱曲、钢琴曲,及黄河浩浩荡荡,一泻千里的图片。《探索月球的奥秘》综合性学习,既有月球外貌、日食月食形成的图片,又有《月亮月光光》、《明月千里寄相思》、《十五的月亮》等民谣、怀旧曲及流行曲,更易让学生入情入境,进入特定的情境中去,获得独特体验。此外,学习成果的展示有利于促进师生互动。教师搜集到的资料,掌握的知识毕竟有限,学生搜集到的资料往往更精彩,更丰富。学生的思维更活跃,触觉更敏锐。在综合性学习中教师可真正实现角色的转变,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让学生自主地展现学习成果,教师仅作小结或起引导作用。同时,学生的学习成果往往对教师有启发的作用,可促使教师更深入地对学生进行引导,真正实现师生互动。
语文综合性学习和网络技术的整合,既充分展示了网络信息量大,操作简单快捷,形象直观的特点,又给语文课堂注入新的活力,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更好地促进师生互动,让语文课堂更优质,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