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广大教师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能够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多媒体教学在呈现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直观、形象、生动方面有其独到的作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快乐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利用多媒体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利用多媒体激发兴趣,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更主动。没有兴趣就失去了动力,所以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阅读兴趣的方法很多,多媒体导入教学是效果显著的一种。比如阅读《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时我就是这样导入的:在距今约2.3亿年前—6500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一种奇异的爬行动物,在这漫长的1.65亿年间,它们成为了整个地球的主宰。经历了气候较为温暖的三迭纪,食物丰富的侏罗纪,充满着生存恐惧的白垩纪,它们作为过去的生物,人们给了它们一个名字——恐龙。(多媒体同时呈现各种恐龙)。6500万年前,白垩纪的一个早晨,草食性恐龙正在吃着美味的早餐,“轰”的一声巨响, 一场天翻地覆的大爆炸发生了,从此恐龙便慢慢地减少,直至最后灭绝(多媒体屏幕同时播放恐龙的生活及灭亡的画面)。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呢?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阿西莫夫笔下的科普世界去寻求答案吧!教师富有感情的语言再配以生动的动画效果,一下就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的阅读水到渠成。
不同的教学内容应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利用投影、录像、音乐、计算机动画等,为不同年龄的对象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将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借助多媒体,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运用的感觉器官越多,它们的作用就发挥得越充分,同时知识就越容易被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许多教学内容涉及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学生无法直接看到,或平时经常看到但观察得不够细致,这时教师如能借助多媒体手段变抽象为直观、变静态为动态地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呈现事物变化发展过程,并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构成一个跃动的“思维空间”,就能为学生实现由形象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奠定基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朱自清的《背影》(第六段)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就表现出了父亲爱子的深情。教师如果只是单纯地分析动词所体现的父亲过铁道的艰难,学生可能理解起来就没有那么生动,但如果运用多媒体播放父亲过铁道的画面,再配以深情的朗读,那么学生的情感体验就会真切得多,理解作者所要表现的父子深情就更容易产生共鸣。
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恰当地播放配乐朗读录音,通过一定的节奏、旋律、渲染气氛,创设情境,使学生沉浸在美好的意境之中,情感处于最佳状态,再通过教师充满情感的语言启迪和引导,学生就会展开丰富的联想,脑海中就会再现自然和生活的美景,欣赏到教材中美的因素,这样既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以使学生得到道德的感化、美的享受和情感的滋润,进而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审美能力,甚至能激发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
综上所述,灵活运用多媒体,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体现“寓教于乐”的思想,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培养各种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积极探索,努力寻求现代信息技术与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最佳结合点,以创造高效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