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数据表》教学设计

2011-12-29 00:00:00胡艳丽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1年4期


  《构建数据表》是地图出版社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第三单元《科学管理信息》第三节的内容,要求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数据库,并用其管理身边的信息资源,体会利用数据库管理信息的基本思想。
  教材分析
  本节重在培养学生的体验与运用,但是要想获得成功的体验和运用,学生必须理解数据库是如何描述客观事物的,即数据结构化的过程,这是计算机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因此,教材使用了大量的篇幅,列举了很多实例介绍这一思想,对教师来说,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体会、理解这一思想是本节课成功的关键。
  学生分析
  通过上一节(走进数据库)的学习,学生对利用数据库技术进行数据管理有了初步的了解,并通过亲身实践感受了数据库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但这种认识还是模糊的、肤浅的,离他们的生活体验有一定的距离。本节,学生将亲自动手设计简单的数据库,揭开数据库神秘的面纱。作为初学者,关键的问题是要知道计算机是如何描述客观事物的。在理解这个问题的基础上,根据需求提取特征,确定字段,体会数据库的规范性、严谨性、灵活性等特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计算机描述客观事物的思想,能够根据实际需求分析实体的属性;
  2.掌握Access中主要的数据类型,并能够给不同的字段定义合适的数据类型;
  3.了解Access中创建数据库的方法,能够设计简单的数据库。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身边的信息,理解计算机描述事物的方法,确定实体的属性。
  2.通过自主实践与小组协作,探讨创建数据库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的思想来自于生活的实践,需要我们善于发现和总结。
  2.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和自主实践、协作学习的习惯,从而形成科学管理信息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掌握Access中主要的数据类型,能够根据不同的字段确定不同的数据类型;
  2.Access中创建数据库,设计数据表的基本方法。
  【难点】
  理解数据库描述事物的方法和数据结构化过程,根据需求确定实体的属性。
  教学策略
  通过猜谜游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通过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思考;通过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让学生体验技术的应用与价值;通过交流与评价,让学生相互借鉴,完善作品。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在上节课下课前留出五分钟时间,请每位学生描写班级内熟悉的一名同学,但不能说出名字,看看谁描写得最像,下节课大家能猜得出来。教师挑选出四个描写比较形象生动的作品。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揭示课题,猜谜激趣
  1.上节课,我们走进数据库,学习了在数据表中通过查找和创建查询两种方法来检索数据。今天,我们将进一步深入数据库,学习构建数据表。
  2.首先请大家猜三个谜语,谜底就是我们班的某位同学:
  (1)拥有着一头自来卷头发,身材小巧,皮肤白皙,但是声音却非常嘹亮,上课十分激动;带一副眼镜,会很认真地跟别人讲题,帮助别人解答疑难问题,素有“大妈”之称,而且十分爱干净,不允许同桌的桌面上很乱。
  ——花婷婷
  (2)在太阳系的地球上的一四班,有一个特别而又平凡的人,他皮肤“黝黑”,人称“黑子”。头发最近刚剪过,看起来比较像一个好孩子,可是他的内心非常……不用说,各位肯定猜到是谁啦,他就是……<未完待续>
  ——董云鹤
  (3)她属于高个苗条的女生,有时很疯狂,有时又显得很高贵。她有着很深的艺术内涵,在音乐艺术上的兴趣也很多。比如小提琴,一把普普通通的小提琴,在她的手中能奏出动人的音乐。她是我们家最可爱的“能人”。
  ——乜翠云
  3.教师提问总结:为什么大家很容易就猜到答案了?学生回答:抓住了人物的主要特征。
  第二环节:提出问题,层层深入
  问题一:推而广之,如果我们对全校学生都使用这种描述方式,那么,学校要挑选一些有音乐特长的学生方便吗?该如何改进?
  引导学生回答:将主要特征表格化、规范化描述,展示下面的表格。
  
  提出概念:这种将客观事物规范化描述的过程即为数据结构化的过程。
  问题二: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学校要建立学生通讯录,描述的对象同样是人,但我们提取的特征一样吗?大家到图书馆借书,又可以通过哪些特征找到自己想看的书?
  
  显示学生通讯录表格
  看来,对象的特征除了由对象本身来决定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就是实际的需求。
  问题三:如果学校想通过学生通讯录数据表了解学生在各个区县的分布情况,该做哪些改进?
  引导学生回答:将家庭住址细化为区县和街道两个特征。
  总结:在提取特征时,我们要尽可能地将信息细化,这样可增加数据库的灵活性,能支持我们以不同的方法检索数据。
  提出概念:关于对象、特征,我们在数据库中有专业的名词定义它们:给出表格及定义,我们描述的对象称之为实体;我们根据实际需求提取的实体特征称之为属性;在具体的数据表中称之为字段。
  
  构建数据表的第一步:根据实际需求,确定实体的属性。
  问题四:现在就有一个实际需求,在第一个表中,我们对身高使用娇小、高大这些很形象的词进行描述,如果学校想为国旗护卫队挑选护旗手,方便查询吗?应该使用怎样的描述方式?
  引导学生回答:使用具体的身高。
  使用具体的数字便于运算、比较、排序等。因此,第二步,我们要为每个字段确定数据类型。
  提出概念:具体的数据类型有:显示数据类型表,带领学生逐一学习,结合具体的实例讲解。
  给出确定字段的总原则:在满足数据库需要的同时尽可能节约资源。
  强化训练:给出不同的字段,让学生分析其数据类型。
  作者、体重、生日、收入、价格、电话。
  演示指导:教师演示数据表的建立及设置数据类型时需注意的细节。
  ①打开:开始—程序—Microsoft Access;
  ②新建空数据库,命名为自己的名字;
  ③使用设计器创建数据表;
  ④输入字段名,选择数据类型:文本型数据的字符数、数字类型的具体定义等。
  第三环节:挑战任务,合作探究
  任务:我国正在进行着第六次人口普查,将查清十年来我国人口在数量、结构、分布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为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
  请你根据需求设计数据表,录入自己的信息。
  探究:同桌为一小组,互问互答:人口普查的目的是什么?人口的基本特征有哪些?这些特征是必不可缺的吗?哪些特征可以用文字描述,哪些可以用数字等准确描述?
  第四环节:交流评价,相互借鉴
  选出一些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进行展示,带领学生分析其优点与不足,明确创建数据库需注意的问题。如数据类型的正确选用、属性提取的是否合理、全面等。
  第五环节:课堂总结,强化主题
  回忆构建数据表的过程:要建立一个数据库,首先需要对组成数据表的实体进行分析,提炼每一实体的属性,然后确定每一个属性(字段)的数据类型、格式和有效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