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给教师带来乐趣,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苏霍姆林斯基
我国基础教育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每所学校、每位教师都面临着新的问题:课程资源的开发、教育模式的变化、教学评价的改进、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方法的优化、师生关系的转变……2009年6月,我省出台了《关于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更对现行普通高中的办学提出了更高要求。这是一种新的挑战,同时也是新时期教育改革形势下的一种机会。溧阳市埭头中学办学历史悠久,近年的发展经历了创市重、省重、转星的过程:2000年3月被评为省标常州市级重点高中,2001年5月被评为江苏省重点中学,2004年4月转评为江苏省三星级普通高中。我于2008年8月调任本校任校长,2009年8月,学校初高中的成功分设,为创江苏省四星级高中赢得了可能。因此,学校将争创江苏省四星级高中列为2011年重点工作。新的教育形势、学校发展的历程以及目前发展面临的困难,结合我在3所学校担任校长的经历,我深深地体会到:学校发展,教师为本。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不可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发展的,没有学生的发展就不可能有学校的发展。我校是农村高中,面对着农村高中常见的尴尬事情——优秀教师的流失。因此,我校教师的培养又多了客观的因素,那就是现实的压力。近年来,我们把教师队伍锻造作为制高点,作为促进学校发展的关键环节,紧抓不放,提出了“教师发展学校”的口号。教育工作是科学,教师需要智慧,智慧来自研究。学校的教育科研就是想建立一种机制,通过一些途径,采用一些做法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从而推动学生的发展,进而推动学校的发展。
必须对学校教育科研有深入的科学认识
教育是科学,科学是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规律的知识体系。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需要有精湛的专业技能。教师通过大学学习并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缺少实践,还不能说是合格的教师,需要通过教育实践来进一步掌握和提高专业技能。而育人的广阔空间也需要教师在岗位上边实践边学习。因此,就有了学校教育科研。江苏教育科学研究院管向群在他的《中国校长最需要的新理念》一书中指出:“校长本人对教育科研研究的思想认识是否正确到位,理性观念是否先进科学,直接关系到校长在教育科研研究上的行为表现是否良好,因而也就直接关系到校长能否投身教育科研研究,成为一个富有成效的教育科研研究者。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首要的就是校长在教育科研研究问题上,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深化理性认识,从而提高教育科研的自觉性。为此,校长要转变教育科研研究可有可无、可抓可不抓的思想观念,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高度,来充分认识教育科研研究在提高教育质量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积极投身教育科研研究的同时,带领广大教师紧紧依靠教育科研来提高教育质量,变死抓蛮干为活抓巧干,更好地发挥教育科研在提高教育质量中的‘第一生产力’作用。”教育科研有利于教师转变教育思想,确立科学的教育理念,产生正确的教育行为;有助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提高育人的水平;有助于形成学校的学术文化,提高办学品位。
必须落实好教育科研的开展,把教育教学工作和教育科研工作很好地结合
教育科研研什么?怎么研?教育科研是指运用科学方法探求教育事物的真相、性质和规律,并取得科学结论的活动。中学教师的教育科研不是去关注创造新的教育理论,而是关注教育中的现象和问题,从而提高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因此,要把教育科研贯穿在教育实践的始终,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使教育科研为教育质量的提高服务。要以提升教师的职业精神为核心,提高教师实践智慧为重点,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要以培养骨干教师队伍、扩大优秀教师队伍来带动整体队伍的进步;要创新聘任与奖惩机制,改进培训,加强管理,整体推进。
1.激发教师事业追求的欲望
教师成长的因素主要有自身决定因素和外在促进因素。教师的职业价值观、个人素养等等都是内在的发展需求,这些需求决定着教师发展的意愿,这个意愿常常成为教师发展的主观因素。有些教师只满足把规定的工作做完,甚至在完成的过程中想方设法偷工减料,能不做尽量不做,周而复始地混日子。他的工作常常是低效的,他把他的工作仅仅是看成一种谋生的职业。教师的发展常常会出现一种“高原现象”,那就是“职业倦怠”。这些教师没有危机意识,只要不触动到他的利益,他的工作总是慢节奏的,这是“大象的屁股”,推不动。如果触动到他的利益,那常常是“老虎的屁股”,摸不得!另外,学校里还存在一种“屁股”:有些教师对工作缺乏热情,没有钻研精神,坐不得板凳耐不了心去完成教学常规工作更谈不上钻研业务,这是“猴子的屁股”。这些“屁股”都是教师缺乏事业追求的表现,这些现象的存在限制着教师本人的发展,而这些教师的存在又限制着学校的发展。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许多学校常常用经济利益来调节。诚然,人是物质的,但过度的物质化常常会限制一个人的发展,更会限制学校的发展。以经济为代价的“提高教师积极性”的方法往往是饮鸩止渴,它可能收到一些效益,但这些效益常常是片面的、暂时的,而它的危害是引导了教师“向钱看”,把教师的工作过分地物质化了。要知道,教育工作是需要“精神化”的。这种做法常常产生不利于教师个人发展和学校发展的“价值观”,更破坏了一种氛围。学校的发展,需要一种浓浓的学术氛围。如果所有的教师的注意力都在研究教育工作上,那学校的气氛肯定是积极健康的,在发展的道路上就能形成合力。因此,如何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让教师体验到工作的生命价值和意义,激发教师事业追求的愿望,让讲台成为教师焕发生命活力的舞台,让教育成为教师创造幸福人生的事业,是首先要解决的。
2.唤醒教师教科研的意识
如果教师有了事业追求的愿望,接下来考虑的就是如何追求的问题了。要让教师认识到教育工作的科学性,体会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养成向教育科研要效益的意识。除了通过自身学习或学校内部交流让教师认识到教育科研是增强“教育力”的必经之路,更需要邀请有理论高度并对教育一线现状有深入了解的“实用型”专家来引导教师产生教科研的意识和意愿。让教师在实践中尝到甜头,产生兴趣,教师真正的内在参与才是最重要的。“海岳堂”【注】教育研究会是我校优秀教师群体在2010年9月自发组织的民间学术团体,这是教师专业发展达到一定层次自身发展需求的表现。这个组织成立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推进作用,更在于它是学校学术氛围达到一定程度的表现。
3.创设学校教育科研的机制
任何事物的良好发展都需要有制度来促进。学校教育科研制度的建立是一种推进教育科研的保障,同时也能从制度层面作教师本身发展原动力不足的有效补充。为了强化教科研工作,学校建立了一些制度。比如《教师学习制度》、《四类优秀教师管理办法》、《教科研奖励办法》、《课题管理办法》、《学校教研制度》等等。机制的建立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关键在于实施。以我校《学校教研制度》为例,其中分支出的《教研组制度》和《备课组制度》最能体现出学校教科研工作在第一线的落实。教研组和备课组都是学校某一学科的学术单位,它们研究的是同一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而其中备课组更是研究同一年级同一学科的工作,是教育教学实践最前沿的学术团体,它们的教育研究是最贴近实际、最有效和最有价值的,我校的教育科研工作一直十分重视“教研组建设”和“备课组建设”。当年伟大领袖毛泽东的“支部建在连上”是一项符合实际的科学的创举,我校的“教科研活动建在备课组上”极好地推进了我校教育科研的开展,我校连续成为“常州市教育科研基地”并被考核为优秀是最好的体现。校本常规教研活动始终是教育科研的一个抓手。我们规定每周一次的教学研究活动必须人人参与,必须围绕一个教学问题展开。为了更好地对课堂教学展开研究,我校规划建一个课堂教学录播系统,建一个课堂教学录制室。每位教师每学期的教学公开课全部进录制室上,上课的同时向全校教师现场直播,上完以后,这节课就自动生成存入学校资料库,在课后的研讨活动中就能作为课例进行分析,有利于教师自身或其他教师的反思和提高。需要注意的是,在机制创设的过程中要淡化形式,注重实质。不要过多、过早地用刚性条文去束缚和检查教师,防止扼杀教师的参与热情。认识达到了,自然会有参与热情。
4.发挥专家和骨干教师的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教育科研的开展过程中,要积极发挥专家的引领作用和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我校的“师训工程”中,有两项是重要的,那就是“名师工程”和“青蓝工程”。“名师工程”针对骨干教师的发展,教师制定自身发展规划,在一定的时间里达到“名师”的条件评选为“名师”,享受学校给予的科研经费。“青蓝工程”是学校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搭建的一个平台,学校对照“师傅”的标准,公布“师傅”名单,青年教师自选师傅,产生“师徒结对”这样一种一对一的培训方式。如果一个学校有较大多骨干教师积极地参与教育科研,那么这个学校的教育科研的氛围一定是浓厚的。
5.抓好课题研究工作
课题研究是教育科研的一个重要形式和途径。然而许多教师的课题还真的只是一个“形式”,连自己也说不出自己研究的是什么。课题研究要结合教育实践,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许多教师课题研究的“假大空”,把教育科研架空了、虚化了,以致对教育科研认识不足而产生偏见。我校教师大多参与课题研究,但我们要求课题开展实效化,重在对教育实践教育教学现象的研究,提倡微型课题。课题申报必须是 “能看得懂的”,凡是“看不大懂”的不予立项。
教育关系到民族的未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是教育的关键,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是一种科学,需要智慧;教育是一种艺术,需要研究。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源泉,能使教师在工作中焕发出无限的生命活力,带我们走上幸福的教育之路。教育科研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动力,能使我们的校园散发出浓郁的学术芳香,使学校走上最好的发展之路。
【注】海岳堂:江苏省溧阳市埭头中学座落在东汉溧阳侯史崇庙址,前身是史侯祠,为史氏家庙,祭祀东汉初溧阳侯史崇,海岳堂遗址位于学校现办公楼(即史侯正殿遗址)。宋代理学家朱熹曾来侯庙祭拜史崇,并在殿后厢房内传经讲学,咏诗作文。并亲手书“海岳堂”牌匾一块,悬于书房大门上方屋檐之下,意在勉励后生学子要心胸宽阔如“海”,志向高远如“岳”。从此以后,“海岳堂”成了地方文人向往之地。他们常常来“海岳堂”相聚,读书咏经,明志抒怀,切磋揣摩,修身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