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装备是教学的基本物质条件,在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小学信息化装备项目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装备项目的效益直接影响着教育信息化的效益,也影响着学校的教育教学效果。科学合理地构建中小学信息化装备项目的效益评估体系,可以进一步完善教育装备项目的各项管理制度、改善学校的管理,可以提高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水平,可以使教育装备的项目投入效益最大化,可以为各级教育技术装备人员的绩效评价提供科学依据,从而促进一个地区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育装备;效益评估;综述
中小学信息化装备项目的基本概念与内容
(一)基本概念
教育装备是指在教育领域中,为实施和保障教育教学活动而配备的各种资源的总和以及对其进行相应配置、配备的行为与过程[1]。信息化装备目前还没有较统一的定义,但可以肯定的是,信息化装备属于教育装备的一项内容。因此可以认为,信息化装备主要指在教育教学中所配备的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为核心的各种软硬件资源总和。目前,在许多地区,教育信息化装备投入占了整个教育装备经费投入的70%以上。
(二)基本内容
根据信息化装备的基本概念及浙江省教育厅2005年12月8日印发的《浙江省中小学现代化教育装备标准》,中小学校的信息化装备主要包括视听阅览室(即电子阅览室)、电子软件资料室、语音教室、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校园广播系统、校园网络系统、校园闭路电视系统等5类专用教室,3类信息系统,以及教师备课(办公)用计算机等。
效益评估理论
日本工厂设备维修保养协会的Seiichi Nakajima首先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提出了装备综合效能(Overall equipment effectiveness),并得到普遍应用。装备综合效能(OEE)是一个定量衡量装备系统性能和诊断装备水平状况的强大评价工具[2],其被定义为:
OEE=A效能×P效能×Q效能
公式中,A效能是指装备的利用率,P效能指装备的性能指数,Q效能是指装备的质量效能。其中,利用率=正常运行时间/装备总运行时间,质量效能=完好装备数量/总装备数量,性能指数=理想的运行时间/(正常运行时间/总的装备数量)。
这是一个比较科学的计算装备效益的公式,但是企业的产品是标准化的,所以可以用该公式加以衡量,而中小学校的职责是培养人,简单地套用此公式并不适合教育实情。当然,也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那就是不同类型的学校由于承担了不同的教育角色,所以在装备效益评估时应加以分类评价。
殷常鸿等对教育装备综合效益评估模型开展了研究,提出以模糊数学作为分析工具,对教育装备的综合效益评估进行系统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评价模型,以供投资决策参考[3]。
教育信息化评价体系
目前还没有统一标准的中小学信息化装备项目的效益评估指标体系,国内外的信息化装备项目的效益评估指标也多见于教育信息化评价整体的指标体系中。研究教育信息化评价体系可为中小学信息化装备项目的效益评估指标体系构建提供重要参考。
(一)国外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
学校是教育信息化的主体,在各地的教育信息化评价体系中,也基本上围绕学校展开。根据顾小清对国际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评估的现状调查[4],国外教育信息化评价的项目及指标有如下几个。
1.欧洲教育信息网联(Eurydice)的欧洲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评估项目。其基本评估指标包括:生机比及带网络连接的生机比,硬件购置及维护情况,预算分布情况,ICT与课程整合的情况,在课堂上使用计算机及因特网的比例,教师每周在课堂上使用计算机的平均时间,课堂上ICT使用情况,ICT在课程教学中的目标,不使用技术的理由,信息技术课时,信息技术专家教师情况,教师培训中的ICT使用情况,教师参加正式的信息技术整合教学培训的比率等。
2.加拿大统计署会同加拿大教育部长委员会启动的泛加拿大教育评估指标项目(PCEIP)。其基本评估指标包括:生机比,因特网连接——为教育目的连接Internet的学生比率,学生利用Internet开展活动情况,充分应用ICT所存在的障碍。
3.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的ICT教育应用指标项目。其基本评估指标包括:ICT与课程整合情况,ICT课程教学情况,国家教育信息化规划及举措, 生机比,网络、多媒体系统的分布情况,学校连接Internet情况,不同学科所用教育软件,教师对ICT应用的自信及专业发展,信息素养水平及管理者的专业能力。
4.日本ICT教育应用调查项目。其基本评估指标包括:Internet用户数量,提供Internet连接的公共设施,拥有Internet连接及计算机的公立学校数量,能操作计算机的公立学校教师数量,拥有计算机相关硕士及博士学位的人才数量,具有ICT教学能力的教师数量,技术移民的外族人数量,安全及可靠性,可用软件。
5.美国NCREL的enGauge评估框架。其效益评估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愿景,有效的教学实践,教师教育技术效能,信息公平,技术的连接,系统及其领导力。
6.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开发的StaR(School Technology and Readiness)教育信息化评估工具。其效益评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育收益,硬件和连接,互联网计算机学生数,技术支持,联网教室和办公室比,联网质量,其他硬件,专业发展,专业发展形式,专业发展预算比例,教师对数字化内容的理解和使用,数字化资源,类型,使用类型,教师学生使用比例,购买数字化内容预算,学生绩效和评估,学生绩效和21世纪学习技能,协同和持续发展,评估,平等使用,科研,管理,家长和社区参与。
(二)国内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
国内对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也有一定的研究[5]。李志涛根据中小学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提出了中小学信息化评估两级指标体系(见表1)[6]。但国内的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多是根据美国的StaR评估量表,再结合地区教育实际及有关项目的特点而制定的。
另外,各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示范学校)的评估创建,也给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参考。如浙江省教育厅实施的《浙江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工作自评细则(修订)》、宁波市教育局颁布实行的《宁波市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性学校评估评分细则》,这些都在教育信息化实践工作中起到了积极推进作用。
信息化装备项目的效益评估
(一)整体效益评价和单位效益评价
从国内外的教育信息化评价体系中可以看出,这些评价体系主要用以评价学校(或地区)在教育信息化整体建设水平方面的成绩。如果将信息化装备项目的效益评价分成整体效益评价和单位效益评价,这些评价体系基本上都是属于整体效益评价。整体效益评价的特点是效益的高低和评价指标的得分成正比。例如,表1的中小学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中一般都设置满分为100的分值,各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不同权重的一、二级指标分值,当然在具体评价过程中得分高的效益就高。
在整体效益评价中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资金投入的问题,在很多评价指标体系中信息化装备资金投入都是越多越好。在教育装备资金普遍不足的情况下,资金投入当然是多多益善。然而,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我们很难把握教育装备均衡发展。例如,在中小学校园网络系统建设中,有的学校投入了20万元、有的投入50万元、有的投入了100万元、更有甚者投入了1000万元,是不是投入越多越好?
单位效益评价,顾名思义是以产出投入之比来衡量信息化装备的效益,它可以衡量在信息化装备时的投入是否合理。整体效益评价指标可以作为产出值,资金投入可以作为投入值,两者之比自然是单位资金投入的效益值。这个效益值可以用来衡量单项信息化装备项目,也可以衡量总体的信息化装备项目;可以用来衡量一所学校,也可以衡量一个地区,这是对整体效益评价的一个很好补充。
(二)定量效益评价和定性效益评价
整体效益评价和单位效益评价都是属于定量的评价,因为最后总会得出个分值。但是,在中小学信息化装备项目效益评价中,还需要一些定性的描述,而并不能完全以分值大小代替。比如,一些地方特色成果、成功经验、先进的方法以及普遍性的问题等都需要定性地加以评价。因为效益评价的目标是为了沟通交流,为了决策分析,为了发展提高,这些都是定性评价的优势。
结束语
目前,各地在加大教育信息化投入的同时,对于加强信息化装备的管理与应用工作却时常为人所忽视,信息化装备项目的使用效率和使用效益不容乐观。许多地区和学校重视设备采购,忽视设备的维护和维修,重视信息化硬件投入,忽视软件投入及人员培训等现象还很常见。教学设备完好率低、使用效率低、使用效益低等“三低”现象还比较普遍。不少地区的教学设备缺少应有的管理,教学设备处置随意,造成国有资产的浪费和流失。由此可见,中小学信息化装备项目的效益评价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各地应该根据本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科学合理地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中小学信息化装备项目的效益评估体系,努力做到整体效益评价和单位效益评价相结合,定量效益评价和定性效益评价相结合,促进地区教育信息化合理投入,提高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水平,从而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李伟,艾伦,胡又农.教育装备更新决策分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7(4):3-5
[2]Mu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