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的一个创造过程。在学生完成一件作品,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都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象、自己动手。”(原国务委员陈至立语) 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便是现代科技手段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之一。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正确把握语文文本
由于多媒体平台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容量大等特点,因而可以为教学活动提供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多样而丰富的外部刺激。小学生对具体形象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点,非常有利于他们知识的获取、存储与建构,使现代信息技术成为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不可多得的有效手段。
首先,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方便地体现重点。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有时需要我们不断地重复呈现,以此加强体验;有时需要化整为零,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有时需突出局部,便于学生仔细观察,以此来突出教学的重点。比如小学语文三年级(下)《赵州桥》一文,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是课文的重点。但由于阅历和知识水平有限,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可以引导学生对照插图初步学习课文,再利用多媒体技术打出赵州桥图片,引导全班学生研究。这时,学生的学习热情会异常高涨,讨论会非常热烈,比较容易地解决了课文重点。
其次,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突破难点。课文中很多难点问题,由于受生活环境、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的局限,学生难以理解。但是,如果能巧妙地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就可以很容易地进行突破。如《赵州桥》中理解赵州桥在建筑上的美观,是学生学习课文的一个难点。对几种雕刻图案做抽象讲解也是比较困难的。如什么叫“戏珠”?“飞龙”是什么样的?“抵着”怎么讲?教师可以用图片演示的方式,轻而易举地解决这些问题。口语交际中,与什么样的对象说什么话,是小学生所不容易把握的。教师可以做成动画,设计不同的对象进行对话,让学生扮演有关角色进行模拟,也可以让学生从中得到合适的训练。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准确理解语言材料
建构主义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和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而信息技术是创设真实情境的有效工具。适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语言材料,使我们的教学活动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是形式更新。配乐朗读是常用的朗读方式,即播放与课文内容相符的音乐,能够烘托情感,衬托意境,渲染气氛,让师生产生共鸣,声情并茂地朗读。如小学语文六年级(上)《月光曲》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美丽传说。全文语言优美,感情丰富,意境优雅,本身就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朗读材料。在舒缓、柔和的乐声中朗读《月光曲》,学生就像沐浴在如水的月光里,欣赏到月下优美的景色,感受到贝多芬美丽的心灵。实际上,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采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看图说文、情境演绎、动漫演示等形式,可以让学生形象地感知课文,深刻地感悟哲理,有效地深化课堂教学。
二是方法更活。如《音乐之都维也纳》第一自然段中介绍“它坐落在阿尔卑斯山北麓一个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小盆地里,波光粼粼的多瑙河穿城而过”。为了让学生对这座城市留下美好印象,同时把“山清水秀”、“波光粼粼”、“风景如画”等字词理解透彻,教师可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自制的相关音乐短片。伴随着动听的圆舞曲,学生看到了阿尔卑斯雪山的巍峨,又欣赏了多瑙河的波光。短片结尾定格在悠然游戏在多瑙河上的几只白天鹅身上……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已充分把语句体会透彻了。当然,条件许可,还可以直接在网络教室里上语文课,让学生上网浏览有关维也纳的图片资料,描述各自了解的音乐之都,就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整个课堂教学变成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探究过程。
三是内容更实。王冕是元代著名画家、诗人、书法家,被后人称为“儒林之楷模,学者之榜样”,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少年王冕》主要讲他小时候刻苦学画的事迹。为了让学生对文中所提及的画作和优美的语段有比较直观的感知,可以用PPT展示王冕的绘画作品,并以轻音乐作背景,投影“一阵大雨过后,天空中黑云边上镶着白云。阳光透出来了,照得湖水通红。山上青一块,紫一块;山下树木葱茏,青翠欲滴。树枝像水洗过一般,绿得尤其可爱。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花苞上雨水点点,荷叶上水珠晶莹透亮。”这样处理,不仅使课文内容更加丰满,而且也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学生不断拓展语文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合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使学生的语文生活更加丰富和充实。
一是可以拓展学生语文生活的宽度。小学语文课文的选择,一般都体现了“文道统一”的原则,也就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所要求的,都是“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的文章。小学语文六年级(上)《轮椅上的霍金》这篇课文,讲的是被称为“宇宙之王”的著名科学家霍金在自己完全瘫痪,被长期禁锢在轮椅上的情况下,面对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仍然孜孜不倦地探索宇宙的未知世界,勇敢顽强地面对命运的挑战,为科学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故事。霍金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同时也是一位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为了让霍金的精神给予学生更强烈的震撼,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互联网,广泛收集司马迁、华罗庚、张海迪、史铁生和海伦·凯勒、奥斯特洛夫斯基、贝多芬等同样身残志坚的古今典范,展示他们的事迹,学习他们的精神,使学生的语文生活得到极大扩展。
二是可以加大学生语文生活的深度。小学语文四年级(下)的《特殊的葬礼》,通过巴西总统菲格雷特为曾经是世界上流量最大、而今即将消失的塞特凯达斯大瀑布主持葬礼,说明环境破坏给大自然带来的严重危害,告诉我们要珍惜和保护环境,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很显然,这是一篇有关环境保护的文章。环境破坏到底给人类带来了什么样的危害?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搜索分析罗布泊的变迁、五大淡水湖面积的变化、北方的沙尘暴天气、南方冰雪灾害增加与北方干旱少雨等极端天气情况,找到其中人类破坏环境的影子,进一步加深对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解,避免“人类的最后一颗眼泪,就是地球上最后一滴水”的情景发生。由点及面,由表及里,学生对环保的主题认识才会不断深入,使命感才会不断增强,人类才会延续不断地科学发展。
三是可以提升学生语文生活的高度。按照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小学语文课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展开。因此,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让学生语文学习中,知识面更广一些,能力训练更扎实一些,学习的过程更科学一些,方法更灵活一些,情感体验更丰富一些。如在学习小学语文五年级(上)《黄河的主人》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回忆描写黄河的诗句,领略黄河从天而降、汹涌澎湃的气势;学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观看黄河壶口瀑布的照片、黄河船工的影视片段,感受艄公的大智大勇;品味阶段,可以让学生欣赏交响乐《黄河大合唱》。通过多种媒体的烘托渲染,深刻地理解黄河上惊涛骇浪,可艄公却如履平地,他们真不愧为黄河的主人,并进而感悟出奔流不息的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它不仅孕育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生命,更塑造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聪明智慧和不屈品格。黄河上的艄公就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学生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提高语文素养,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光靠几节语文课是远远不够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学以致用,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式。
编制电子小报。一张小报,涉及报头设计、版式安排、文字采编、美工修饰,是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全面检阅与培养。由于电子小报具有修改方便、传递快捷、可以共享等特点,学生可以将美文欣赏、平时作文、文学常识等熔于一炉。我们提倡编制电子小报以来,每周一期,每期根据内容多则8张A4纸,少则4张A4纸,每期至少刊登学生习作8篇,每学期可以发表学生作品近200篇,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同时,由于编辑工作以学生为主,又培养了他们电脑绘画、汉字输入、色彩配置、整体审美能力,一举多得,受到师生一致欢迎。
开设班级博客。多写多练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法,长期以来人们都以记日记、写周记的形式进行实践。但是,刻意的写作,学生往往会陷入无话可写的尴尬境地。随性而写,可长可短,可断可续的博客,恰恰解决了这个难题。以班级为单位开设博客,更多地增加了博客的交互性,同学们有感而发的一个话题,可能在大家的努力下就写成了一篇有血有肉的文章;一个人的发现,可能成为大家共同的写作题材;电光火石的一个观点,可能成为大家唇枪舌剑的导火索……班级博客也可以有版主,那要看谁写得勤快,写得出色;班级博客自然更易于组织评选,那是真正的公平公正公开!当然,班级博客,在发挥着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作用的同时,也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防止成为学生间不良情绪的宣泄场所。
建立互动平台。电子小报也好,班级博客也好,只要我们引导得当,就会有百利而无一害。鉴于信息技术所具有的动态生成、可改可续的属性,我们可以建立互动平台,开展纠错改错、作文擂台、好词连句等一系列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活动与栏目,让学生乐在其中,自然发展。根据学校、教师和学生家庭条件,互动平台可以是班级内部的,也可以是学校内部的,可以是有权限登录,也可以无权限登录,关键是有利于学生的真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