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下有效课堂例谈

2011-12-29 00:00:00廖菊英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1年6期


  新课标中写到:“教材、教室、学校并不是唯一的知识源泉,大自然丰富多采的世界都是人类的教科书。”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充分利用信息化,适应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设计多媒体的内容;以语文课例的特点,设计多媒体的形式;以学生实际的综合素质特点,发挥多媒体的优势。
  【案例一】《向命运挑战》
  “名人和我”——制作名人幻灯片,使学生的人生观出彩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应当贯穿在学生的兴趣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一阶段都能连贯为注意、等待、研究和行动”。《向命运挑战》这一课例的知识目标是了解霍金同疾病顽强搏斗,取得伟大成就的感人事迹,学习他不怕失败、不怕困难、敢于向命运挑战的精神。情感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学重点是感悟霍金向命运挑战的精神。根据教学的这三项目标,并结合学生实际特点,我在制作《和命运挑战》教学辅助课件时,就使用了工具软件PowerPoint,设计了富有创意的幻灯片:幻灯片底版做成横、纵相交的十字形暗红色条纹,把在“创意学习法”课堂拍到的一张照片,运用Photoshop处理成艺术照放在幻灯片左上角,内容是学生们讨论后,抢着举手的鲜活的画面,幻灯片的横线上面是用弧形制作的“创意学习法”;幻灯片的纵线下左边是斜体的“生活化课堂”。这两个标题都是我和学生一起研究的课题。在这样的背景上,我分别做了霍金、张海迪、孙膑、海伦·凯勒、贝多芬五张片子,粘贴上他们最有活力的照片,在下面打上他们的名言,并把每一张照片和左角的照片对比来欣赏,看看将来谁能有他们的奋斗精神。最后让学生也仿写出一句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名言。这样通过照片和照片的对比,名言和自拟“名言”的对比,通过画面鲜活的形象,点击在学生的兴奋ce48e2ed644cad27e82440167fa973dc点上,在演绎中分享他们的奋斗精神,确立各有特色的人生观。
  【案例二】《有的人》
  巧激学生的朗读潜力,使学生朗读出彩
  没有朗读声的课不是真正的语文课。朗读,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语言积累,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时刻受到阅读材料的激励,在阅读中“得其雄伟之概”,“探其深远之韵”。
  《有的人》教学目标是通过训练对比朗读。朗读诗的语气、语调、节奏来表达爱憎之情。围绕这点,我设计了以下朗读步骤。
  (一)Mp3格式听读、训练诵读技巧
  1.节奏(用斜线表示),2.重音(用圆点表示),3.基调(用括号表示),以第一小节为例。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蔑视地)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赞美地)
  运用学生听的能力,先整体把握了诗的节奏。
  (二)欣赏情境朗读
  播放《有的人》情境朗读时,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反映了诗歌中描写的每一种人的行为和事情。这一多媒体的运用使学生在感知动画的基础上,不但由局部到整体,具体到抽象地理解了诗歌的内涵,而且还达成了教学目标,培养了学生有感情朗读这一难点。
  (三)名人朗诵
  我分别下载了名人朗诵《有的人》的版本,有鲍国安深情的朗诵;有濮存昕激情的朗诵。学生在欣赏这两位演员的朗诵时,不约而同地站起来模仿他们的朗读。最后我还评出了三位“朗诵模仿秀”冠军。多媒体让学生的朗诵水平在不经意间得到了质的飞跃。
  (四)配乐对比读
  对比读是理解本诗思想的灵魂所在。我选择了一曲对比强烈的曲子,音乐一响,在每位学生心中激起了情感的波浪,他们兴趣高昂,在对比读时,不但享受着整首诗蕴含的情思,还读出了诗的精髓。
  【案例三】《各具特色的民居——客家民居》
  播放电视短片,使学生超越文本出彩
   播放凤凰卫视的《本色客家人》,电视短片虽然只有三分钟时间,但是这些补充的资源能有效地在课堂的教学中运用起来,让学生将课内与课外的知识整合起来。课后学生又在语文实践课上,仿照凤凰卫视电视短片《客家人的来历》的形式,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三分钟的《我们兰州民居的特点》。学生在课余拍了一些老房子,搜集了兰州来历的资料,利用电脑做的作品质量很高。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本无非是一个例子。”而学生却能根据这个例子,运用电视短片这个引子,结合自己的生活和爱好制作出富有家乡民居特色的片子,的确是活用了电视短片,超出了教材,走出了课堂,融化了生活,有效地运用了多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