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课堂要慎用PPT

2011-12-29 00:00:00杨敏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1年6期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广大英语教师对新课程的新理念和新方法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并能积极地运用于教学实践。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步确立,互动探究的学习形式不断丰富和发展。
  毫无疑问,多媒体信息技术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为培养学生的多维化思维方式创造了条件,使英语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它也为教学提供了大容量和集成化的信息资源,使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和更高的教学效率成为可能。但勿庸讳言,在教学使用PPT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弊端。
  
  弊端的产生
  
  伴随着鼠标的轻轻点击,一张张图文并茂、给人带来强大视觉和听觉冲击的幻灯片轻轻翻过,背景介绍,课文概述,优美图片,丰富音像等均十分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而这就是时下最常见的一种英语课堂教学样式。评优课如此,公开课更是如此,甚至我们很多的常态课也是如此。
  在我看来,英语是一门需要思维和想象的课程,是师生间的一个互动过程。尽管PPT辅助教学手段给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注入了许多新的活力,但它始终只能也只应该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传统的“粉笔加黑板”式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有一样东西是PPT永远也无法替代的,那就是“思维”。
  
  弊端的体现
  
  1.直观的形象占据了思维的空间
  PPT辅助教学手段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它的形象直观性。借助于直观的形象,固然有助于我们对有些内容有更好、更快捷的理解和把握,但是事实上,形象的直观性并不是一把“万能钥匙”,可以解决英语教学中的所有问题。
  例如,英语教学重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对优美句型和语篇的品味,学生只有用心去感受作者的思想,用情去触摸作品的灵魂,才能更好地与作品和作者进行交流沟通,才能提高自身的英语素养和阅读分析能力。这些,显然不是简单的生动形象、摇曳多姿的多媒体画面所能达到的。很多时候,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英语课堂中总是给人留下“花架子”的感觉。离开了对字词的反复推敲,离开了对文本的理解和品味的英语课堂,在看似完美的教学过程和热烈的课堂气氛背后,学生究竟学到了多少英语知识就不得而知了。
  2.容量的增加抑制了创造性
  英语课堂教学要有适度的容量。我们通常所说的容量,一方面是指课堂教学中所传授的英语知识的容量;另一个方面,也是更主要的,应该是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英语思维的容量,两者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应该有一个动态的、适度平衡的分布。
  诚然,运用PPT教学手段,从表面上看,内容是丰富了,容量是增大了;但是,这种内容的丰富和容量的增大,是以牺牲学生的思维为代价的。学生能做的就是呆呆地仰起脖子看画面,乖乖地竖起耳朵听答案,什么思考创新都销声匿迹了。这与新课标要求英语课要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答案应该丰富多彩的教学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所以,通过PPT手段来增加课堂教学容量,实际上是挤占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在无形中削减了课堂上学生思维的容量,抑制了他们的创造性,这不能不说是英语教学的悲哀。
  3.结果的呈现限制了动手能力
  我们都知道,教学的过程比教学的结果更重要,没有了过程,也就没有了结果。这个过程,既是一个学习接受的过程,一个思维的过程,更是师生间的课堂交流过程。
  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其中的关键是思维,而不是结果。但英语教学的现状却是:PPT的大量运用,过度关注的是学生知识习得的结果,而忽视了学生思维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当然,用PPT来介绍作者、背景甚至与教学相关的资料,这都无可非议,因为这确实比传统的口头叙述的手段要来得更经济、直观、全面;但是,让人不能接受也无法理解的是,英语教学中有太多的结果呈现在替代学生的思维。
  教学需要预设,但学生的思维却不能也无法进行预设,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但是,我们有很多教师却在明知故犯。英语教学中,教师通过PPT向学生提出问题,又通过PPT来展示问题的答案,中间几乎不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甚至用PPT直接呈现一些在教师看来讲起来比较麻烦又浪费时间的问题,如文章的背景、主旨、结构、写作的特色等内容。这样的现象在英语教学中并不鲜见。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不用说去思考了,就连记笔记都成了问题,因此,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综上所述,PPT这一现代化的辅助教学手段过多运用,客观上将会使英语教学沦为快餐,因为在PPT近似泛滥的这样一种教学环境中,学生只要带眼睛来看、带耳朵来听就可以了,甚至都不用带手,因为笔记根本就来不及去记,更不用带脑子,因为思维已经被PPT替代了。
  形式服务于内容。我认为英语教学重在学生的参与,如前所述,思维远大于形象。如果PPT教学手段既有助于扩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那么适度运用无可厚非;但是,如果PPT教学手段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影响甚至妨碍了学生的思维,大量运用仅仅是为了使课堂显得更加时尚,那我觉得还不如回归“粉笔加黑板”的传统,返璞归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