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文理念的阐述
人文的概念,在《辞海》一书中这样描述:“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的精神世界有三大支柱:科学、艺术、人文。科学强调客观规律,艺术更注重主观情感,科学讲的是理性,艺术更富于情感,人文则既有深刻的理性思考,又有深厚的情感魅力。
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世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
新课程从课程标准制定之初就对人文教育提出了要求,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性质之一就是人文性。具体阐释为:“技术是人类文化财富的一种积累形式。任何技术在凝结一定原理和方法、体现科学性的同时,都携带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体现着一定的人文特征。技术课程不仅用技术内在的神秘感、创造性和独特力量吸引学生的参与,而且用技术所蕴藏的艺术感、文化性、道德责任打动学生的心灵。”
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中提倡“技术·人文·生活”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也有同样的体现。这使一些技术观强的老师产生了很大困惑,也使一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人文生活”过于侧重,出现“花架子”。如何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内化人文素养,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值得我们深思。
从信息技术教学目标看人文教学理念的作用
虽然信息技术课程有较强的操作性,可以让学生亲自感受,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在生活中显而易见的效果,但是操作的机械性和理论的过细过杂都会给学习行为造成较大的局限和影响。尤其是中小学生更愿意接受感性的学习行为,来源于生活的体验、疑问、探索等是他们学习的原动力。所以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不能忽视人文因素的存在。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一线教师,笔者对技术有着深厚的感情,但同时也对过于关注技术对教学所带来的不明显效果感到失望。经常有学生私下嘀咕:“这节课内容好枯燥”、“学这个有什么意思,没劲”。与那些炫目的游戏相比,课堂所学知识的吸引力要逊色许多。如何让信息技术课堂吸引住学生的目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一直是我教学中思考的问题。
经过深刻的反思,我发现自己一直在刻意强调学习的外部动力,而忽略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从高的层次上讲,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让学生觉得生活更有意义,以及能生活得更幸福。分析揭开了我们常提的技术观与应用观的表象,实质上大家争论的最终目标都是期望怎样才能给学生更好的发展机会,以及如何传授给学生更适合他们达到终极目标所需的知识与技能。人文教学融入信息技术教学,是否能更好地实现我们的最终效果呢?
信息技术课堂中融入人文教学
新课程改革中重点强调的一句话就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现实里很多教学设计往往是这样:不管是技术观还是应用观主导的教学里,教师通常会找一些学生生活中的实例去引导或者驱动学生掌握某些技术或应用技巧。有时我们自己细究那些刻意设置的情境,对那些情感目标的说法都觉得会哑然失笑。人文教学经常会成为一场热闹的短暂舞台剧,不能持续,体现不出事关学生身心发展的长期性。
如果说教材、教学中创设的情境的人文、生活情景出现了生搬硬造的现象,原因就在于这种思想是我们主观强加给学生的,不是学生自然需求产生的。所以要以学生为本,改变实现的方法。
1.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课堂教学氛围,做到和谐民主。在人文性的课堂里,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姿态,不要再板起脸孔,要用亲和的微笑面对学生,用真诚的态度与学生探讨解决问题。“亲其师,信其道”让学生觉得教师可亲可敬,愿意和老师一起完成课堂活动。
2.要了解学生。课堂要以学生为主,那你就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善于了解学生,创造性地设计课堂教学,以引导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教材的设计是考虑科学性与逻辑性,而课堂教学则要注重人文性和生活性,把理性的知识变成生动的实例。
另外,还要顺应学生思维发展并符合认知规律,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发展。通过“问题探究”、“激趣导学”、“理解运用”、“巩固拓展” 等过程环节,在引导学生作必要的基础技能学习后,启发学生在理解运用环节中,有创意地运用技术,表达意愿。所以,很多时候,为了让课堂教学更好地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师需要创造性地改编教材内容,使其在实施过程中总能体现出人文教学的特征。同时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兴趣爱好,引导学生自己学习,成为课堂的主人,主动去思考和探索。
3.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相对宽松,教师有更多的发挥空间去引导每一个学生真正成为自己兴趣爱好的主人。做一个主题作品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例如:设计标志、名片、贺卡等。学生在选好主题后,带着激情和兴趣完成技术所承载的内容。主题确定好后,在完成的过程中,由于学生操作水平不同也会出现差异。这时,教师应尽量提炼出能帮助学生完成任务的基本知识点,还要提供给学生充足自主合作探究的时间,同时教师也要有充足的时间去了解学生,引导学生,为不同基础的学生解决具体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实现螺旋上升,而不是教师一厢情愿地认为本堂课该掌握哪些知识点,学生就能够掌握哪些知识点。这样学生在循序渐进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意义。
4.在制作过程中差异性体现出分层教学的意义。以《网上寻宝——因特网上信息的搜索》的第二课时为例说明,在引导学生对上节课内容进行剖析后,采取竞赛形式引入“看谁能最快最准确地查找原文”教学环节,并结合几个问题启发学生学会提炼关键词。大部分学生查找到不少内容相近的资料,但就是找不到原文。一位学生把原文标题作为关键词,很快就找到了这篇文章,我让她给同学们讲解了自己的做法,随后学生对检索网络信息的过程作了描述,归纳了搜索技巧和策略方法。同时,学生还有选择地完成了拓展式和不同水平要求的学习任务,例如查找某首古诗、老舍的文章、中国十大元帅等等。
5.多维度的评价也是人文教学课堂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在展示中渴望得到大家的认可,获取自信,同时也参与和听取评价。生生互评、师生共评等生动有效的评价方式,会让学生在别人的建议中学会思考,懂得提高,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对下一堂课充满期待。
总之,把人文教学的理念真正融入到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做到真正尊重学生,会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机与快乐,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意义与生活的乐趣,在真诚、关爱与平等的基础上结合学生自身的真实需求来进行教学,让我们的课堂更有价值,全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与知识技能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