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人问米开朗基罗:“您是如何创造出《大卫》这件巨作的?” 米开朗基罗回答:“这很简单,我去了趟采石场,看见一块巨大的大理石,我在它身上看到了大卫,我只要凿去多余的石头,只留下有用的,凿去多余的石头之后,大卫就诞生了。”
如果说雕刻的传奇在于发现巨石中的“大卫”,那么,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应独具慧眼,从层出不穷,看似庞杂无绪的技术中,发现问题的核心,用减法,帮助学生摆脱限制、阻碍,打造出一堂高效课。而高效课堂的“效”,根本的含义有两个,一是“效果”,二是“效率”,“高效”应该是效率与效果的综合体现,在关注“效果”的基础上提高“效率”。 本文将从两方面,即教材和学生这两块巨石出发,试论如何“重锤” 凿击,才能收到以一当十的教学效果。
把握教材,凿出恰如其分的教学重点
对教材的梳理往往决定教师在课堂上能够游刃有余地教些什么。既要避免对教材的“忠贞不二”,又要真正地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为避免盲目扩大教学重点,让学生负担不必要的难点,教师有必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立足于问题的核心,精心做减法,把学习重点和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分析,以使学生得到最大的发展为落脚点。
例如,教科版《信息技术基础》(必修)中“图像的加工”一节,教学重点起初被确立为“掌握Photoshop中图像的旋转、裁切与色彩调校以及滤镜的使用等操作”,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一味地沉醉于技术的炫丽,只能使学生盲目地追逐技术,变成一堂随意涂鸦的课,而对问题的感悟也必然是随意的。事实上,有关Photoshop的经验和技巧是如此之多,仿佛站在藏宝的洞穴前,学生面对如此之多散乱的珍宝,在学习过程中,不但捧不住多少珍宝,还会眼花缭乱,顾此失彼!难怪学生发出这样的感叹:Photoshop怎么会越用越难呢?因此,对软件有必要进行更多理性的思考,找到这个“巨石”中的“大卫”。现在,重新将教学重点确立在“选择的方法”上,让学生了解,Photoshop的技术核心在于“选择”,对于图像的加工,要改变之,先选择之,而“选择”并不仅限于狭隘的选择工具和选择菜单,而是包括通道、蒙板甚至图层的广义选择。打通了这个关口,旋转、裁切与色彩调校以及滤镜的使用等操作技巧,才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因为有了“选择”的空间,学生对图像再加工时才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不仅如此,对不同的“选择”技术之间的比对与探究,在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的同时,还使他们懂得:任何技术,因为有了人的创意才会炫丽。
把握学生,凿出共性与个性兼顾的学习难点
所谓“难点”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问题,问题的提出或拥有者理应是学生。没有学生参与教学难点的设置,教与学往往只能是油水分离,教师讲的学生已掌握,学生的疑点在教学中却无暇顾及,这一点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尤其突出:一方面因为教学过程的展开没有完全建立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与学的脱节;另一方面,学生并非“千人一面”,这些鲜活的、性格迥异的个体,受到传媒、知识积累和思维能力等差异的影响,他们之间的质疑方向会大相径庭。
以教科版《信息技术基础》(必修)中的“因特网信息的查找”一节为例,教师以“掌握关键词搜索的技巧”作为教学难点,设计了下面这样的教学过程。
【课堂片段】赛一赛:“1.世界科幻小说之父是谁?2.金庸的籍贯是哪?3.世界第一枚邮票出现在哪个国家?……”老师读完题目后,小组成员分别利用不同的网络信息搜索方法查询问题答案,先查到的,高声喊出自己的组别并举手示意,经老师同意后汇报自己的查询结果。
不难看出,上述的教学设计,在于帮助学生学会关键词的选择,而随着网络的逐渐普及,学生经常通过互联网获取资讯,利用关键词搜索信息已是他们的日常行为之一,还用过时的“难点”去设计这节课,显然已经脱离学生实际。
那么,如何才能凿去伪难点,找到学生真正的问题所在呢?
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有目的地对旧知识以及新材料进行重点与难点的检索,然后以题目的形式反映他们的收获与困惑:看懂的部分,就设计为例题,并附上相应的答案;没看懂的部分,则提出问题。关于“因特网信息的查找”,来看看学生提出的问题吧:“为什么有了百度,还要用谷歌?”“为什么百度和谷歌搜索出来的结果会不一样?引擎是怎么查找信息的?”“网上查找的信息不一致时,我该相信哪一个?”结合这样的问题,教学难点的设置当然应该高于“关键词”,达到培养学生以透过现象对本质进行追问并形成理性认识的高度。
对学生在交流本上的难点进行分析对比之后,还能发现,学生的难点会出现在不同的区域,这时候,完全可以将他们结成小组,进行优势互补,而互相讲解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巩固复习。在此基础上,整个小组都无法完成的问题,即难点中的“大卫”,才是教师需要剖析的部分。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为学是知识不断增加的过程,而为道是不断减去知识的干扰的体悟过程。教师应坚持“弱水三千,君取一瓢”的教学思路,无需时时处处面面俱到,要善于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把复杂目标简明化,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实效。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教学何尝不是一种凿去繁复,四十五分钟刀刀凿在关键处,引导学生建构知识与能力石阵中的“大卫”这样一个过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