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高中生信息技术自我效能感培养策略

2011-12-29 00:00:00康红为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1年6期


  【摘要】目前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面临很多问题,比如学生信息技术课学习动力不足,觉得自己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往往在课堂中或在学业考试中出现紧张、焦虑等情况,这些都是缺乏自我效能感的表现。因此怎样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当前信息技术教师要面对的主要问题。本文将根据自我效能感的来源和信息技术自我效能感的结构,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来构建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策略。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信息技术自我效能感;策略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强和富有创造性的课程。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对自己学习能力的看法(自我效能感),不但影响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影响学生对学习的投入程度和努力程度,也影响学生面临困难、挫折、失败时的坚持程度,直至影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可见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不容忽视。本文结合对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思考以及信息技术学科特点,提出了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有效策略。
  
  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社会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班杜拉形成的社会认知理论中,他着重指出了个体对自身能力的主观判断(也就是自我效能感)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有影响。他认为人类的行为不仅受到行为结果的影响,而且受到人的认知因素形成的对结果的期望的影响,他又将期望分为结果期望与效能期望。结果期望是人们对自己的行为将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效能期望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有能力进行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他就是在效能期望的基础上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的概念[1]。班杜拉把自我效能感看作是个体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完成某种行为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2]。
  国外现已将自我效能感应用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实践领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自我效能感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研究还非常少,所以有必要研究信息技术自我效能感。
  信息技术自我效能感的界定及其结构
  1.信息技术自我效能感的界定
  信息技术自我效能感是自我效能感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是个体的信息技术学业能力信念,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信息技术知识或技能去完成学习任务的自信程度的评价,是个体对控制自己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它是对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信息技术知识或技能去完成学习任务的自信程度的评价,是在活动之初对自己的能力做出的一种主观判断。
  2.信息技术自我效能感的结构
  (1)信息技术基本能力感
  信息技术基本能力感是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信息技术技能能力的主观判断,是对自己能否利用所学的知识技能成功完成学习任务的主观感受。它是信息技术自我效能感中最重要的结构,包括“天资感”、“良好的学习结果信念”、“积极的自我预期”、“自我确信”[3]。
  (2)信息技术控制感
  它是指个体在学习、利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对自己能否有效控制自己学习行为的主观感受,是个体对自己能否有效地控制学习行为的主观感知。
  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它的授课方式主要是依靠学生的自我探究,授课的地点一般是在学校的机房,学生容易受到网络的诱惑而不能自控,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学生有良好的自制力,能够有效地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因此学生的信息技术控制感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极其重要,是信息技术自我效能感的重要结构之一。
  (3)信息技术基本能力感与信息技术控制感之间的关系
  信息技术基本能力感和信息技术控制感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一方面如果学生对于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技能的效能感增强,他们在面对信息技术学习任务时就会变得非常自信,就会专注于自己的学习任务,排除外界的一些干扰,遇到困难时也会积极地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技能去克服困难,从而增强自己的控制感。另一方面,如果学生的控制感增强,也就会专心于自己的学习活动,能够更快地获得知识技能,不断体验到成功,从而增强自己的基本能力感。
  
  信息技术自我效能感研究的意义
  
  1.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是新课程对素质教育的要求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4]。信息技术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即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变反应能力,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高中阶段是人的自我效能感发展的重要阶段,因为自我效能感一般在个体早期容易得以培养,以后便趋于相对稳定。因此,在高一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自我效能感,能够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学习策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的价值、承受挫折、树立信心,在同伴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从而促进其健康成长。因此,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2.信息技术课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各级各类学校都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由于计算机教育贴近现实,有着其他课程无可比拟的可操作性、实用性、实效性,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环,在素质教育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计算机作为信息时代的主要载体和工具,正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信息技术课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程序设计就非常利于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要解决程序设计中的问题,就要大量运用归纳、推理等思维方法。加强计算机操作知识的学习,对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也有帮助。
  
  高中生信息技术自我效能感培养的策略
  
  1.制定合理目标以丰富成功体验[5]
  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理论指出,学习者亲身经历的成败对自我效能感影响最大。成功的经验不仅使学生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而且也会感觉到自己所采取的策略是有效的、可行的,从而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不断的成功会使人建立起稳固的自我效能感。反之,多次失败的经验会使学生怀疑自己的能力,往往产生无力感,从而降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因此,最主要的策略还是通过合理设置学习目标对自我效能产生影响。
  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精心选择合理、适中的任务难度,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例如在Word文字处理综合练习上机实习课中,教师不要总是要求学生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可以设计一个难度适中的大作业,提出上机任务。例如要求学生给父母写一封图文并茂的信,并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编辑、排版、打印,使用标题的排版、文字的修改、图片的修饰、页面的布局设置等内容。问题提出后,要求学生调动所学的知识,自行独立去寻找解决的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开始一些学生有畏难情绪,依赖性很强,希望老师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发现依靠无望时,只好自己摸索。当他们自己最终解决问题后,会产生一种特殊的成就感和喜悦感,以后也就乐于主动探求了。
  2.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激励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内在潜能,使其朝着所期望的目标不断前进,可以从以下方面激励学生[6]。
  (1)兴趣激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动力之源。信息技术课的很多内容都可分解为具体而有趣的任务,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例如在Flash动画制作教学中,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创作一个Flash动画作品,要求他们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作品之中,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作欲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竞争激励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好胜、要强的心理,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求知欲、表现欲,诱发学生的竞赛意识,使竞赛意识成为学生学习和今后发展的一种强大驱动力。
  (3)情感激励
  情感激励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教师通过期待的注视、信任的眼神、赞许的点头、鼓励的微笑、关切的询问等方式来表达对学生的鼓励、关爱、信任和重视。对每一名学生的点滴进步,都要及时地肯定,热情地给予表扬,让每一位学生经常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爱,这样他们就容易产生健康的情感,并对自己、对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充满信心。
  3.磨炼意志——坚定完成任务的决心
  积极进取、勇于拼搏的竞争精神,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一个人事业取得成功的必备素质之一。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还要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遇到难题,要迎难而上,坚定完成任务的决心和信念。自我效能感是个人对某项活动胜任与否的判断,这种判断往往产生于特定活动开始之前[7]。凡事都有个过程,过程中往往会有许多因素影响活动成败。
  教师要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敏锐地觉察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将学生分类,因人设置策略。例如,对于个性强,有主见的学生,要培养他们理解固执与顽强的区别;个性弱,随大流的学生,教师应多启发他们的独立性、自觉性,对于性格懦弱的学生,则应多鼓励他们以增强信心和勇气去克服困难。
  4.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8]
  归因方式直接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学习困难时,学生往往采取消极的归因方式,他们将学习不好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如认为自身能力差、运气不佳、教师讲得不好、任务难度太大等外在因素,这种消极的归因方式会削弱其自我效能感。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将学习的成败归因于内部可控制的因素,如个人的勤奋、毅力、学习方法等,让学生明确成败与个人的努力密切相关,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效能感,促进学习行为的改善。
  总之,培养信息技术自我效能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长、老师的共同努力、协调配合。教师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应当有意识地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培养与发展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参考文献:
  [1]赵志红.自我效能理论简述.培训与研究一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3(7):98-99
  [2](美)班杜拉.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9-165
  [3]边玉芳.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的编制与应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38
  [4]林希福.现代教育观念散议.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2001(10):25
  [5]李娟,王玉廷.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25(1):44-45
  [6]经乾.生物教学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心理因素分析及其对策研究.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6
  [7]王建侠.近十年国内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进展.社会心理科学,2007(1):27-34
  [8]边玉芳.学习的自我效能.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