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教学改革无疑给农村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村学生的阅读面比较狭窄,而且农村孩子的父母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虽然网络以迅猛之势普及到了农村,但大多数人利用网络仅限于娱乐功能。更为主要的是,传统授课模式仍普遍存在于语文课堂中。如何提高学生认识和感知世界的能力,切实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成为农村高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对未来教育做了如下论述:“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化教学手段对学校教育教学的影响越来越大,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课堂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
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能通过情境画面,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能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家赫尔马特说:“真正的感觉比单纯的描述更为可取。”多媒体教学集图像、文字、声音、色彩等多种信息形式于一体,将抽象的书本知识生动、形象地再现,用视听效果刺激学生的感官,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为了体现其工具性及其在各个学科中的运用,语文教材内容选材广泛,天文地理、历史文化都有涉及;为了体现其人文性,语文知识教学中贯彻了人文精神,语文教育承担着提高国民素质、重铸人文精神的重任。所以,语文教育必须超越实用主义的局限,从精神的开拓、从人的发展的高度去把握,真正领会语文所包含的丰富内涵。而这一切,又需要借助多媒体,补充相关资料,创设相关情境,特别是一些具有深远历史背景的文章。
例如,教授《小狗包弟》一课,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关文革的背景。在直观的图文中,学生看到了这场堪称十年浩劫的运动,课件把学生带入了课文情境中。有了这种辅助性的情感渲染,再让学生理解内容时,学生很快地就体会到了世纪老人巴金严于解剖自己和敢于说真话的精神,也能让学生对这段历史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如果不利用多媒体课件,光靠语言去描述,学生的体会不会那么深刻。再如,教授《飞向太空的航程》一课时,通过多媒体画面的展示,学生不仅看到杨利伟飞向太空的成功,而且更清楚地了解了太空的奥秘,感受到人类的伟大,从而树立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 课余时间充分利用多媒体
现在的高中生,课业负担很重。尤其是高三学生,学习语文时间极其有限,怎么样才能够见缝插针,化整为零地学习语文呢?笔者认为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如把学生每日从早到晚在校时间作一定的安排,早读半小时可用录音机在班上播放名著名篇的录音,也可打开电视看《朝闻天下》。课间播放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经典的诗文、富有哲理的寓言和童话;午休时间可以让学生看《读书》等栏目,使学生感受到文学的熏陶,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总之,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有助于化解学生认识活动中的难点,深化学生情感活动,能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教师教得生动活泼,达到激情引趣、以情促思、寓教于乐的目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农村高中语文教学不仅要在多媒体的辅助下拓宽学生的视野,还要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通过实践,使语文与生活更接近,不断地有活水注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