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根据新课程理念并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应该有所改革、有所创新。
● 教学设计的意义
教学设计既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一项复杂的教学技术,学习教学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教学设计起到了沟通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作用。为了追求教学效果的优化,在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教学设计,教师可以把已有的教学理论和研究成果运用于实际教学中,指导教学工作的进行,也可以把教学经验升华为教学科学,充实和完善教学理论,并与教学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2.有利于对教学活动的整体把握
可以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实施可行的评价方案,从而保证教tPCJ+Ks/mXFtgOlgs2DGkQ==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另外,通过教学设计,教师还可以有效掌握学生学习的初始状态和学习后的状态,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方法,为下一阶段的教学奠定良好基础。
● 教学设计的具体实施
1.分析教学对象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在这样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迫切需要教师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信息技术水平、能力的情况分析哪些知识点是学生容易掌握的,这样的知识点则只需要点到为止。通过分析学生的差异进行分组,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2.确立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要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可以归纳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相互渗透、有机联系的维度。教学目标把握不准确,在教学设计时会产生偏差。
例如,在《信息和信息处理》教学中,学生不仅要掌握信息的概念;还能够根据问题确定获取信息的方法与技巧、信息的来源;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合法利用信息以及信息安全的意识。
3.确定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知识载体,教学目标要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内容才能体现出来。教学内容必须体现教学目标,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适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并结合当地教学硬件和软件条件确定。
4.创设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是指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使学生学习更生动、更具体并且促进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协作学习,驱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5.设计教学任务
信息技术学科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计算机的应用能力。目前教师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信息技术新课程中也强调要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强调使学生在“经历”和“体验”过程中达到提高信息素养的目的。
6.设计评价
教学评价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它围绕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规定的培养目标评价教与学,保证了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实现。
新课程下的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教学设计,值得进行长期探讨。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要信息技术教师不断探索,及时总结经验,以便培养出具有高度信息素养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