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得广不如用得巧
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图案、音效等资源于一体,其容量大,表现力强,且省时省力,操作方便,的确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并不是任何时候、任何内容都适合使用。我记得听过一节作文指导课,教师的教学过程非常精彩,师生互动非常积极,等到写了,学生个个奋笔疾书。为了不冷场,教师随手播放了一段背景音乐。这段音乐与她的作文内容毫无关联,反而打断了学生的思绪,使得部分学生不安起来,最终学生写得并不尽如人意。而另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九寨沟》时,并没有全部播放九寨沟风光片,而是设计了如下片段:点击课件,一片茂密的森林,一只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在自由自在地吃竹叶,一只只善跑的羚羊在小河边撒欢… …课件到此戛然而止。学生急着问:“老师,老师,那还有呢?”教师故作神秘地说:“还有别的珍禽异兽就在书中,请大家打开课本。”因这个课件,学生形成了强烈的阅读期待,自然走入文字,涵咏咀嚼,凭借文字去神游。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真正起到“推波助澜”之效,真乃教者的慧心巧思啊。
● 用得多不如用得妙
运用多媒体的目的只是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教、学生更好地学。现在有些教师一味追求课型的“高档化”,黑板上“干干净净”,基本上与鼠标寸步不离。其实,多用不如巧用,适时地运用多媒体才能够切实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轮椅上的霍金》时,为了丰富学生的体验,用多媒体多角度地展示了霍金坐在轮椅上的照片,播放了采访时霍金从合成器中发出的声音。并抓住空白,及时在旁边提供句式,让学生展开想象:命运让霍金双腿瘫痪,他不能怎样?让他失去说话的功能,他不能怎样?学生思维的闸门瞬间被打开,表述的同时,他们的心灵也受到深深的震撼:命运对霍金如此的残酷,而霍金却说: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 …学生较好地体会到了这段话语所包含的乐观、顽强、执著的精神。恰到好处的多媒体使用解决了此堂课的难点,正是运用之妙,在于一心啊。
● 用得花不如用得实
现代多媒体的表现形式虽是多种多样的,但不能过于花哨,不能仅停留在表面。画面花哨易分散学生注意力,所以制作多媒体课件要以简洁实用、少而精、易操控为佳。一位教师在教学《海底世界》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海底的奥妙,每张幻灯片上的字的颜色都不同,甚至字体也有变化,再加上海底图片本身的颜色,令人觉得眼花缭乱。一堂课下来,学生最有印象的就是海底色彩丰富,而对于其他该掌握的知识则知之不多。这样的多媒体运用真是过为已甚了。还记得刚工作时听过一位老师上的《麻雀》一课。该教师用抽拉式幻灯片来突破难点,让学生从演示中理解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的那种心情,体会比喻句的作用。她让学生动手拉,自己在旁边敲木鱼“笃”的一声给予配音,并通过几个学生抽拉的不同效果来选择出最能体现老麻雀心情的一种。这个教具使用方便,根本不必大费周折地设计制作多媒体动画课件。虽然现在这篇课文到了《拓展阅读》上,但当时那位教师的教学方法让我念念不忘。所以说,运用多媒体必须找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最佳结合点。
多媒体所具有的优势是客观存在的,但不能盲目推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根据教学目的分析教材、分析学生,优化组合各种媒体手段,展示教学内容中直观、具体、生动的形象,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这样才能取得教学活动的最大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