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

2011-12-29 00:00:00卢浙英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1年22期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复杂内容条理化,能够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从而增强教学效益,提高教学质量。
  ● 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知识的建构
  小学生知识储备有限,缺乏生活经验,他们往往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进行概括和作出判断。采用多媒体动态图像演示教学,不仅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显示出来,而且其突出的较强的刺激作用,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教师可将书中的圆形由静态变为动态,用计算机先出示一个圆,将它分成红蓝色各一半,再把它平均分成16份,展开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再把它平均分成32份、64份,继续拼成一个新图形。根据计算机的演示,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样不仅让学生知道圆的面积公式的由来,而且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 增强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心理原因和动力。小学生的一切行动都是由动机支配的,在动机系统中,兴趣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学生学习的最好动力。多媒体则能有效营造学生探究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深厚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这在数学教学中体现尤为明显。例如,在教学《24时记时法》时,为了让学生掌握“一天时间内时针正好走了两圈”这一知识点,我先摄取了学生的几组生活画面,并给每个画面配有钟面,能看到时针、分针在不停地转动。在课堂时,熟悉的画面、悦耳的音乐,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一天有24小时,时针在钟面上走了两圈。愉悦的情绪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浓厚,参与效果可想而知。
  ● 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学习知识,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如果只通过教师简单、枯燥的讲述,很难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象,这样不利于他们掌握和理解所学的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形象化的画面,有助于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掌握和难点内容的突破。例如,在《认识几分之一》教学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出示一盘(4个)苹果后提出问题:把一盘苹果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个同学能分得这盘苹果的几分之几?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后安排小组讨论,然后组织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得出结论。结合学生交流,演示集合图。接着,引导学生继续观察探索:如果一盘苹果分别有8个、12个,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个同学能分得这盘苹果的几分之几?借助课件演示,组织全班反馈交流。当学生得出结论后再提出质疑:为什么每一盘苹果的个数不同,平均分给4个同学后,每个同学都是分得这盘苹果的四分之一?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类推:如果有40个、100个、无数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个同学能分得这些苹果的几分之几?使学生通过思考、推理、交流后明确:把这些苹果的个数都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都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通过创设分苹果的现实情境,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一步感知、探索、理解四分之一的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延伸拓展分数的内涵,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把一些物体作为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也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
  总之,课堂教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因此,运用多媒体打造高效数学课堂,必须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与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等活动相结合,实现综合化、多层次的课程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