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以其强大的处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的功能,已被广泛地用于各科教学,不仅优化了课堂结构,增加了课堂容量,而且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学效率。地理学科如能借助多媒体技术,变静止为运动、变抽象为具体,直观、形象地演示各种复杂的地理过程及其原因,则可大大降低学生的抽象思维难度。因此,充分利用多媒体,可以很好地突破地理教学的时空束缚。
● 突破空间的限制
地理学科有很多是学生无法感知、遥远且抽象的地理事物,如南极洲、河外星系等。这些知识对学生来说,既缺乏具体形象的感官刺激,也无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所以学习热情不高,对于那些较为抽象、复杂的地理过程、规律及其成因,更是往往任凭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一头雾水。长此以往,不但会影响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还会严重挫伤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所以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努力为学生营造生动形象、充满乐趣的学习情境。
(一)变“抽象”为“具体”
如讲授《地球的运动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时,可通过计算机进行一系列动画模拟:首先,在屏幕上出现一个地球,地球的两极向外伸展出地轴,地球不停地绕地轴旋转,并分别演示从南极、北极上空俯视的地球自转情况。接着,在地球旁边出现一个太阳,并通过对地球面向太阳与背对太阳的不同半球的光线的不同处理,向学生演示昼半球、夜半球及其分界线——晨昏圈的地理意义,并演示随着地球的自转而产生的昼夜更替现象。随后,演示地球自转的同时在一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情况,进而详细图解黄赤夹角产生的原因及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通过逐一放大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日太阳照射的情况,让学生在仔细看图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及由此而产生的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和四季更替。通过上述由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的演示,让学生能在瞬间“飞”离地球,遨游于太空,并能尽情地从宇宙空间的不同角度欣赏地球、月球、太阳各行其道又互相绕转的壮观场面,变抽象为具体,有效化解了这一教学难点。
(二)变“平面”为“立体”
地理学科还可以借助录像或者视频,让学生在视听感受中观察与欣赏各种地理现象,进行不花钱的探险、考察和旅行,不仅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知识,增长见识,更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感情。而对于较小的岩石、矿物标本等,可直接放置于实物展示台上,并可随意调整标本展示的角度与大小,同时配以教师适当的讲解,轻松解决了传统教学中“标本展示难”的问题。
地理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环是地图教学,对具有因果关系的地图,可利用多媒体制作成动态模型,使平面的地图立体化,如气旋和反气旋的动态模型,既可展示水平气流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辐合与辐散,也可演示垂直方向上气流的上升或下沉,以及由此造成的中心天气是阴雨还是晴天。还可将立体模型与平面图结合起来化解难点。例如,有关“等高线”的内容一直是传统教学中的难点,尤其是对那些长期生活于平原地区的学生,对何为山谷、山脊、鞍部等都不太清楚,让其直接判读等高线地形图着实有点抽象。而多媒体能将这一难题迎刃而解,可在屏幕上显示一座山的立体模型,接着山体慢慢地旋转,通过计算机的闪烁提示帮助学生逐一认识山谷、山脊、山顶、鞍部、陡坡及缓坡等山体的不同部位,接着按一定的高差用几个等高面来横切山体,并用鲜艳的颜色突出所切得的等高线及其高度,再将这些等高线垂直投影到下面的平面上,这样就获得了有关这座山体的一幅等高线地形图,再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一一对照上面的山体模型归纳总结有关山谷、山脊等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的形状及其特点,这样能使学生牢牢掌握有关等高线的判读方法与技巧,并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此外,多媒体技术具有的强大的提取与筛选信息的功能,能突破传统教学中挂图、板图的空间束缚。以前地理课上教师多用挂图,但挂图往往因内容繁多、比例尺不够大,使所指向的地理事项不能重点突出,特别是坐在后边的学生更是“瞎子看戏”,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而现在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前可将教学所需的多幅地图扫描并输入计算机,上课时按教学程序随时提取任意一幅地图,并可根据需要随意缩小或放大地图的任何部位,以确保教学内容重点突出、面向全体,不仅大大增加了课堂的容量,还有助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 解除时间的束缚
地理学科内容还包括许多地理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如矿产、化石的形成,海陆的变迁等,这些对于仅有几十年短暂寿命的人来说,根本不可能完整地观察其变化的全过程,而对于那些稍纵即逝的自然现象,如地震、滑坡、流星雨等,人们也少有机遇能一一目睹。所有这些人们无法直接完整观察的或长或短的地理现象,给地理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束缚。因而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相关内容往往只能教给学生抽象的结论,至于其发生、发展的原因及过程学生则无从知晓,所以学习到这部分内容时,学生也多半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严重影响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但借助多媒体技术,既可播放相关录像,也可通过计算机制作三维动画,用写实与虚拟相结合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演示任何地理现象的整个过程,如有关喜马拉雅山的隆起,可先演示4000万年前的汪洋大海,再演示随着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相遇、相撞,致使两大板块的前沿慢慢隆起、抬升,直至形成了现在的青藏高原与喜马拉雅山脉的整个过程。不仅让学生清晰地感知了喜马拉雅山脉由海洋变陆地的原因、发生、发展的过程,而且能形象地理解影响和制约这一漫长地质作用的因素,同时学会简单预测喜马拉雅山脉的未来发展趋向。同理,也可通过计算机技术演示瞬间爆发的地理现象,如在讲地震时,可先播放一段有关“日本3.11地震”的录像,先让学生“亲眼”目睹那山崩地裂、房倒屋塌的真情实景,使他们产生一种探究地震发生、发展过程的强烈欲望;这时再用动画模拟演示地下岩层因受力而慢慢地弯曲、变形直至最后断裂、错动,引发地震的全过程。这样的演示,不仅让学生牢固掌握了有关地震的知识,而且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地理的热情,有助于今后进一步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多媒体能有效地突破地理教学中的时空制约,直观地呈现自然地理现象,形象地演示地理事物的发展过程,从而揭示地理规律、原理及其成因,并使地图的运用达到方便快捷、得心应手的程度,有效地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增加容量,确实为地理教学插上了理想的双翅。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多媒体在辅助地理课堂教学方面的巨大优势,积极、充分地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切实推动教学改革、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作出自己微薄的贡献。
◎第十届中小学NOC赛项培训班即将开办
为使各地能更好地组织和指导选手参加NOC活动,全国组委会办公室定于2011年12月9日在吉林省长春市举办第十届NOC活动赛项培训。培训内容包含第十届学生赛项及教师赛项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