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网络技术和C/S架构(Client/Server架构,即客户机和服务器结构)的发展,使得各部门间的数据交换和共享成为可能。我们在校园网建成之前,除了考虑教学资源建设、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外,还考虑到利用校园网络平台来进行校务管理。经过十年的探索和实践,我校在电子校务管理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取得了显著的效益。
● 起步阶段:以需求为主导
在起步阶段,我校把学生档案管理和学生成绩、评语管理作为利用校园网络进行校务管理的起点。在功能的设计上,管理员能够设置各学科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的权重、评语库的内容更新等;班主任能管理学生的基本资料;科任教师可输入学生分数,打印各种报表,汇总统计数据。这套系统设计完成后,不再需要到班主任、科任教师或者教务处去调用学生的资料、成绩、评语,也方便教导处综合评估教师任教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随着校园网络软硬件资源的丰富和扩展,我校在2007年将学生档案管理和学生成绩、评语管理改版,采取B/S架构进行管理。
通过这一阶段的实践,我们得出初步体会,即“需求是主导,应用是主体,技术是手段”。
● 探索阶段:分层推进,逐步过渡
2004年,为接受广东省一级学校的评估,我校网站建立了评估专栏。在迎评时,评估小组的成员只要根据检查目录就能很方便地检索到所需文件资料,免去了评估工作中文件资料的查找、搬动、翻阅,得到了评估小组的称赞。
2004年,我校率先在全国范围内改革“三好学生”评价体系。2006年,我校针对在评选中会牵涉大量的数据计算这种情况,制作了专题网站来处理这项计算任务。但是,由于资料来自不同的个体(学生、教师、班主任等),组织工作繁重,输入不能及时、全面,有效性不高,所以目前我们还是把这一级计算由人工完成。
由此,我们认识到,在进行系统设计时,要根据使用者和使用环境的实际情况,分层推进,逐步过渡,不能仅仅从技术上考察,而忽略可操作性问题。
● 全面推进阶段:统一规划,协调发展
有了一定的实际经验和反思,我校又在如下几方面进行了建设。
周计划及通知系统。我校网站主页设置了公告栏,目的是向全体师生、家长发布各种公告。通知系统根据教师不同的身份,把教师分成不同的组别,便于方便、快捷地选择接受通知的对象;所发的通知会自动在教师计算机桌面上弹出;教师在接受到通知后根据情况可以作出回复。此系统保证了学校行政执行的有效性、及时性。
教案管理系统。我校采用统一的教案管理,每位教师可以上传自己所教学科的教案,教导处和学科组长可以检查科任教师的全部教案,教师自己可以方便地对自己的教案进行修改、增删等管理,对其他教师的教案进行浏览。
七项流动红旗评比。七项流动红旗评比是对每班的常规活动,如升旗仪式、眼保健操、广播体操等七个项目打分,进行量化并管理,每两周统计出各年级中得分最高的班级进行表彰和挂红旗。原来这项工作一直靠大队辅导员人工进行计算,现在我校把它纳入网站的校务管理系统,大量的计算工作由网站完成,并打印出结果和报表。
教师校本培训学分制管理。教师校本培训学分制相当于在学校给每位教师建立一个成长档案,把教师的校内校外培训、学术论文的发表、承担公开课、辅导年轻教师、获奖情况等量化成分数,再进行计算机统计,记录教师的进步成长。这一系统还能分类输入教师的各项分数、提供各类查询、各种统计报表的打印,形成系统的教师成长档案。
校务管理的电子化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我校利用校园网络环境和信息技术,对学校信息资源进行了统一管理,使学校的管理工作更趋于科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