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与习惯

2011-12-29 00:00:00陈克杨友平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1年22期


  探索有效的阅读方式与策略,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我校着眼于书香校园的文化营造,充分挖掘信息技术的教育功能,积极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与习惯,获得了一些有益的实践体验,在此与同仁交流探讨。
  ● 价值唤醒,由“功利性”变为“发展性”
  学校利用校园短信平台,开创以微型论坛为形式的短信“言论”文化,引导教师和家长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和学习观,远离功利教育与功利阅读,努力为孩子打造一个纯净的成长环境。
  1.与教师对话
  学校通过观察教育现象,编辑“教学言论”、“课堂言论”、“课业言论”等热点话题的言论,提供教师思考、讨论、品味的平台,方便教师展开心灵对话,解读教育本质,解脱重负束缚。例如,教师言论:教师是路灯,不是的士。路灯的真义是“引路”,的士的本质是“代劳”;的士只会送一程,不会送一生。课堂言论:课堂是“挖井”的“慢工”,不是“挖坑”的“快活”;教师“挖千个坑”则“苦”一辈子,学生“得一口井”则“甜”一辈子。课业言论:课业如施肥,关键是个巧。“巧施”苗儿笑,“重施”全黄了… …这种短信文化浸润着思想,透露着温情,蕴含着智慧,沟通着心灵,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2.与家长对话
  学校通过校信通信息平台发送“读书言论”,就人才观、读书观等话题与家长沟通对话,启悟学习本质,倡导价值阅读。例如,“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光阴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等,引导家长重视自己与孩子的阅读习惯培养,把读书当作一件快乐而有意义的事情,用阅读缓解压力,用文化净化自我,用理智化解矛盾,用精神淡定人生。推动家庭读书,形成阅读风尚。
  ● 自由选择,由“单一性”变为“多元性”
  自主是学生的学习权利与本质,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学校要解开应试的桎梏,抛开繁杂的解析,改变围着唐诗、宋词、《三字经》打转的任务性“单一”阅读方式,提供一种更自由的阅读空间,让学生自由选择、自由体验、自由交流,变“单一”阅读方式为“多元”的内容、形式、解读,让学生沉浸于温馨的氛围,享受阅读的乐趣,获得多元的发展。
  1.鼓励自主的选择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从学生的读书兴趣出发,主张让学生自主选择喜爱的书籍,鼓励学生自带书报进校园、进课堂,从书籍中汲取成长的营养和精神的力量。当然,我们支持学生的自由选择,并不意味放任选择。学生有好奇好动的天性,当灵异漫画偷偷占据了学生的书包时,当网上阅读悄悄被网络游戏替代时,教师都应给予及时疏导教育。我们通过校园读书网页向学生推介经典,推举少儿读书书目,引导科学阅读,呵护健康成长。
  2.给予足时的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唯一途径是给足学生时间。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的质与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实现这一目标要求,必须有充足的阅读时间作保证。
  (1)有效地阅读课本
  阅读指导的主渠道在课堂,要充分利用语文课堂,加强对方法的指导,深入与文本的对话,提高学生阅读的方法与技能。
  (2)科学地开发课程
  我们从学生的生命教育、道德成长、自我管理等方面考虑,开发了三套校本课程:《生命教育 和谐成长》、《养成教育》、《少年城管》(其中《生命教育 和谐成长》内容制作了网页,与家长共读)。利用每周一节阅读课和一节晨会课补充阅读。
  (3)规范地执行制度
  为保证课外阅读时间,学校每天设置了一节“轻松阅读”,固定有20分钟的自主阅读时间,让学生主动了解新闻时事,学习百科知识,体验经典故事,交流读书心得。
  (4)适度地调整作业
  让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脱出来,每天都能挤出半小时进行课外阅读,并做到有学生读书的计划、有读书时间的规定、有家长协助的记录、有同伴读书的交流。
  3.指导个性的解读
  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智力背景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所以他们对阅读文本的解读也是个性化和多元化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收集相关课文背景资料,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利用课堂互动交流的形式,让学生把自已在阅读中的所思所想充分表达出来,在群体间的交流倾听、思想碰撞、个性解读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刻感悟、形成思想共识。
  4.支持多样的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网络已经悄然改变着传统读书方式。学生去书店阅读早已不是读书的唯一途径了,但是阅读却已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因此,学校利用班班通、校园网站、班级博客、电子阅览室等信息化平台,支持和鼓励学生开展多样化的阅读,让学生便捷地阅读、积极地学习、主动地发展。
  ● 书香浸润,由“浅层性”变为“深层性”
  阅读作为一种文化的活动方式,其表层性体现为经历与陶冶,其深层性体现为化人与提升。学校推进“书香工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其重点在于营造一种浓郁的书香,涵养一种阅读的文化,让师生沉浸其中,让文化融入心灵,让涵养流露行为,启迪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境界。
  1.书香校园,以文化引阅读
  学校构建以“力行”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把文化的元素渗透到校园的每个角落和教育的每个环节。校园网络的我爱读书、班级博客的读书交流、古诗园地的唐诗宋词、阳羡文化的风土人情、英语画廊的情景会话、班级走廊的名人警句和师生作品… …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文化,每一面墙壁都能“说话”,师生浸润在书香文化中。
  2.情景课堂,以体验导阅读
  课堂是学生阅读的主阵地,我们尝试构建一个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体验性阅读教学模式,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其主要环节有以下5个。
  (1)每课一诵,激发启动
  制作或通过网络下载声色图文并茂的诗词名句课件,提供给学生每课诵读,不断积累好诗佳句。
  (2)情景再现,感知文本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了解背景信息,激发认知冲突,引导学生自主投入阅读活动,初步感知文本。
  (3)自主体验,阅读体会
  利用多媒体、网络中的立体形象、动听乐曲等资源,让学生置身于生动形象的情境中,走进文本,自主阅读,个性解读,弘扬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主动进行学习,促进师生互动、生生合作、人机互促,使学生在交流讨论、认知操作、探索感悟的学习活动中获得发展。
  (4)交流互动,品读提升
  让学生通过现代技术手段,结合个性体悟与文本现实,组织交流对话,品读体味,互动提升。
  (5)回顾反思,动情诵读
  利用多媒体课件,对文本内涵进行回顾梳理、反思回味、总结提炼、形成新体验和新共识,有感情地诵读,深入体会文本蕴含的思想境界。
  3.网络链接,以活动促阅读
  学校以校园网为平台,链接了学校、班级、家庭的读书活动,形成了读书、推介、评比、交流等活动“一体化”的阅读机制,把校园网页建设成了教师、学生、家长沟通信息的纽带、素质展示的舞台、阅读拓展的平台。
  (1)建设即阅读
  引导学生课后利用网络收集诗歌、故事、美文,自主建设学校“我爱读书”专题网页和班级的“七彩博客”,让学生在建设活动中推进网上自主阅读。
  (2)实践即阅读
  利用每周两节课的社团活动时间,通过开展文学创作体验、小记者采访等社团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阅读、在阅读中提高。
  (3)赏析即阅读
  学校文学欣赏广播每周午间一次,每班实行轮播,通过经典赏析活动提高学生的品读能力,并通过网络投票评价广播质量,形成了互动,吸引了关注。
  (4)交流即阅读
  鼓励学生在读书中反思,结合所思写下读书心得,通过学校读书平台交流。还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阅读过的好书放到“我爱读书”的好书交流平台,开展换书活动和义卖活动,实现好书的共享。
  (5)评比即阅读
  学校定期开展“经典诵读”评比活动,引导师生、家长共读经典,通过推举经典,阅读经典,征文展示、网络评选等系列活动,全员阅读,共同提高。
  ● 自主评价,由“自娱性”变为“自觉性”
  成功的教学不仅在于合理评价,更在于合理激发。阅读习惯的培养是一个经历“刻意─自然”的成长过程,是一种基于内心需要的自觉持久的阅读行为方式。我们尝试通过激励性的自主评价,让学生体验到阅读快乐,从而树立学习的自信,自觉维持这种阅读行为。学校利用网络自动统计上传阅读书目及读书心得的篇数,对照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诗文背诵篇数与课外阅读量的具体规定,设计了学生容易自我量化评价的12级阅读段位评价标准,通过学生自评、伙伴互评、小组考评、家长协评等形式,让学生感受进步的愉悦,逐步形成阅读的自觉。
  阅读能提高个人的修养和境界,阅读能提升民族的智慧和力量。让我们共同努力,营造一个书香浓浓的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