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多媒体教材的知识是以画面形式呈现的,或者说是用“画面语言”写成的。随着信息化教学日益常态化,多媒体教材的制作与使用缺乏科学性、规范性的问题日渐凸现、亟待解决。
早在2002年,游泽清教授就在本刊率先提出了“多媒体画面语言”的概念。十年磨一剑,他本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带领课题团队和研究生,进行了持之以恒的研究。这十年,他们曾误入歧途、也走过弯路,但他们从未放弃,从深入进行大量基础性的研究到终有灵光一闪,从点滴概念的明晰到学科体系的建立,今天,“多媒体画面语言学”终于系统、完整地与读者见面了。
本刊将分四期,按“画面语用学”、“画面语义学”、“画面语构学”和“多媒体画面语言学诞生过程”的顺序详加介绍,让多媒体教材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制作与应用更加有序、规范,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彩。
研究多媒体画面艺术(或语言)已经10年了,能把这个问题弄明白真不容易!
记得2001年前后,当许多学校正热衷于从“美术”或“电脑美学”探索改善多媒体教材质量时,我们首次提出了“多媒体画面语言”的概念[1],并且沿着这一思路走到今天,终于创建了“多媒体画面语言学”。这10年中,立过项目,组织过会战,获过奖励,也走过弯路。为了澄清一个误区、明确一个概念,往往需要经历几月,甚至几年的时间。现在回过头来总结一下,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 提出“多媒体画面语言”概念(2001~2004年)
在这期间的研究工作是,借鉴传统艺术中画面语言的概念,揭示或深入认识“多媒体画面语言”的内涵。取得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提出了“运动画面”的概念[2]
强调运动画面是基于屏幕呈现的画面,包括电视画面、电脑画面和多媒体画面三种类型。指出在多媒体教材中,是通过运动画面描述一个知识点或一个运动(变化)过程的。这就是说,组成多媒体教材的基本单位是运动画面,既不是(静止的)美术画面,也不仅仅是电脑画面。
2.明确了组成多媒体画面语言的基本元素(elements)
当时已能准确地指出,多媒体画面是通过四类媒体(图、像、文、声)传递知识信息的;多媒体教材是通过编辑、交互功能将这些画面组接起来的。在这期间发表了一系列文章[3] [4] [5] [6],分别对这些基本元素进行了专题讨论。
当时出版的一本著作《多媒体画面艺术基础》[7](简称《基础》),将这段期间的研究成果系统地表达了出来,可以认为该书的意义是,首次提出了“多媒体画面语言”(Language with Multimedia)的概念。这是研究“多媒体画面艺术”取得第一阶段的成果。
上述研究工作很快得到了教育部和社会的认可:
◇2003年,立项“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多媒体教学资源中画面语言研究》;
◇2004年,“多媒体画面艺术基础”课程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2004年,“多媒体画面艺术基础”网络课程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优秀网络课程”;
◇2004年,中国教育电视台“大学书苑”栏目专题报道了《多媒体画面艺术基础》一书,许多学校采用了该书作教材或教学参考书。
客观地讲,10年前形成的这些概念,今天看来并没有过时,只是更加深化或丰富了。
因此,对这一阶段的工作是应该肯定的。但是,用“弄明白多媒体画面语言”这个要求来衡量,只能算开了个好头,离最终目标还差距甚远。首先,虽然认识到了“视觉要素”,但是还没有看到它在产生画面艺术美感内在机理中的重要地位;其次,虽然意识到了“以形表义”是画面语言有别于文字语言的重要特征,但对画面语言是如何通过“形”来表现教学内容的还缺乏认识,更谈不上规律性的认识;特别是在规范画面语言的规则上,由于缺乏语言学的基础知识,以为只要搞清楚画面语言的语法就可以了。那时有一位语言学家(也是当时国家语委的领导)曾提醒我说:“光语法不够,应该把画面语言学搞出来。”虽然我对此话理解不深,但还是立项组织了一个课题组,希望通过会战弄明白画面语言学。
● 创建“多媒体画面艺术理论”(2004~2008年)
可以将这段期间的工作用一句话来概括:深入地做了大量基础性的工作,但还是没有弄明白画面语言学。这一现象说明了两个事实:让一批“外行”(非语言专业)来填补一门语言学中的空白,确实有些勉为其难;但是,由于我们在基础理论和科研能力方面毕竟还是有些优势的,所以研究的大方向没错,走弯路难免。
1.选准研究的切入点
研究画面语言学从何处着手?由于前期的研究已经认识到画面具有认知和审美双重功能,即“画面语言”和“画面艺术”二者具有同构关系,而且多媒体教材中的画面是以呈现知识内容为主的,因此切入点选择了“画面语言认知规律研究”。
为此,一方面组织课题组会战,并且通过年会提交研究成果[8] [9];另一方面,专为学习认知心理学而开设了一门新课“脑认知原理”,试图通过讲授来加深对认知规律的理解。正是由于在讲授知觉的过程中认识了“新质或格式塔(Gesta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