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如何看中国

2011-12-29 00:00:00
世界知识 2011年3期


  中美联系现在越来越紧密,此次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美,无疑进一步拉近了两国之间的距离。最近,我们就“美国人如何看中国”采访了美国社会各阶层的人士。虽然说不上全面,但也颇具代表性。
  我们在华盛顿街头采访的普通民众大部分没有去过中国,他们是依靠媒体了解中国。当问到“对中国的第一印象”时,大部分人说的是中国菜,认为很好吃。很多美国人一提到中国首先想到的是大米,说中国向美国出口了很多大米。其实,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的粮食长期以来是不够吃的,但这几年,中国大米出口不少。据美国农业部的调查,2007年全球大米的产量为4.2亿吨,其中中国的产量约占全球的1/3。而今年全球粮食危机,中国限制了大米出口。所以美国人吃中国大米的机会恐怕不多了。
  让美国人举出最熟悉的中国人,提到最多的就是李小龙、成龙两位武打明星了。此外,有美国人提到了周润发、郎雄和李连杰。而对于姚明,美国人也比较熟悉。也许在美国人看来,亚洲人的面孔都很相像,所以有被访者承认自己总是把中国人和日本人搞混,还有一名美国人干脆把朝鲜领导人金正日也错当成中国人了。由此可见,美国普通民众对外界的了解远没有中国人多。
  在谈到“哪些产品是中国制造的”这一问题时,美国人几乎异口同声:身边的日用品几乎都是中国制造的。年轻人更是把iPad、iPod、黑莓手机等热门电子产品归结于中国制造,说如果没有中国制造,恐怕就没有通讯交流了。不过令人遗憾的是,美国人几乎没人想得起有什么品牌是中国的。其实,中国打入国际市场的品牌或多或少都追求一种“洋味儿”,因此难以让外国人想起是中国品牌。就拿中国家电企业海尔来说,品牌本身就是个简写,借用了当年合作方“利勃海尔”公司品牌的后半部分,难怪美国人会误以为这是德国品牌而不是中国品牌。类似的还有搜狐(sohu),模仿雅虎(yahoo)。不久前在美国上市的优酷(youku),就是youtube的谐音。联想起韩国的“三星”、“现代”都直接用自己的音译打入国际市场,中国企业什么时候也能用不那么“洋味儿”的品牌打入美国市场,让美国人记住中国品牌呢?
  当问到“最不喜欢中国什么方面”时,没有到过中国的美国人大概受到美国媒体负面报道的影响比较大。比较典型的是一位老者,上来就提到中国对达赖喇嘛的立场,另一位妇女则很不喜欢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特别是中国超生的人要交大笔罚款,让她难以理解,还有一名学生,说不喜欢中国的“共产主义”。一名黑人朋友最想对中国人说的话是:“请不要伤害我们了”,意思是中国掌握了很多美国的国债,可能对美国民众不利。从这些采访中我们感受到,越是生活在社会下层的美国民众,特别是非洲裔美国人,从内心里对中国还是有好感的,但他们更担心中美间的经济摩擦可能影响自己的就业,而生活相对富裕的白人则更关心中国的政治改革、人权、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
  至于已经多次到过中国,对中国有充分了解的“中国通”们,在肯定了中国的发展之后,也提出了各自的看法。美国《新闻周刊》前主编、现任CNN主持人扎卡里亚是亨廷顿的弟子,也是印度裔美国人。他认为中国是年轻的大国,还不适应在世界扮演更主要的角色,邓小平提出了明智的“韬光养晦”政策,但随着中国国内“骄傲的声音”不断响起,中国已经被放在全世界的放大镜下,“即便轻轻一咳嗽,每个人也都能听得到”。年轻时曾在中国天津留学的美国学者沈大伟认为,在过去一年里,中国的外交方式发生了变化,“中国正在一步步走向狭隘的、利己主义的政策,中国第一、中国第二、中国第三”。这些采访都表明了美国学者对中国可能走向孤立主义的担忧。
  中国一直强调“中国特色”,美国人也一直强调“美国例外”。那么当“中国特色”遇到“美国例外”的时候,确实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去化解分歧。正如基辛格在接受采访时所说的,中国要成为世界级的国家,必须要有足够的智慧,以便处理更为开放的问题。也只有保持开放的心态,才能使中美间的“特色”和“例外”变成谅解和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