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两派借“势”和解

2011-12-29 00:00:00陈双庆
世界知识 2011年11期


  四年前,巴勒斯坦两大派别——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与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兄弟纷争,两派分裂,令人惋惜。如今,在阿拉伯世界“街头革命”浪潮冲击下,两派断断续续的和解谈判终于有了成果,他们彼此做出让步,于5月4日在埃及首都开罗签署和解协议,巴勒斯坦的分裂状态算是正式结束。
  
  阿拉伯“街头革命”成为“助推器”
  
  哈马斯与法塔赫和解进程可谓一波三折。自2007年两派分裂,并分别掌控加沙和约旦河西岸后,先后在埃及和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调解下进行了多次和解谈判,但因围绕权力分配等问题分歧严重,均无果而终。
  可以说,哈马斯受形势所迫迈出和解步伐,是这次达成协议的主要动因。2006年1月,哈马斯在巴议会选举中获胜,之后一直以“合法”政权自居。如今,四年的“任期”已过,其合法性已然消弭。近几年,哈马斯一直依靠其安全机构的“高压”来管理加沙,这难免引起加沙民众心生反感。而长期与以色列的武力对抗一直未取得实质性成果,反而在2008年底和2009年初招致以军的猛烈军事报复,加沙不得不生活在以色列屡次对其军事打击的恐惧中,长期遭受封锁,民众生活雪上加霜。哈马斯已感到危机。早在去年10月,两派就已原则上接受了埃及提出的调解方案,只是因其是根据法塔赫领导人阿巴斯的建议提出的,哈马斯不甘居于下风,最后关头故意刁难而导致其“流产”。今年初以来,受突尼斯和埃及“革命”风波影响,巴被占领土对长期分裂现状不满、要求“变革”的呼声日益高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的巴勒斯坦人通过“脸谱”网站进行串连并举行示威,强烈呼吁两派尽快实现民族和解,特别是加沙民众也“跨过恐惧的门槛”,大有“起义”之势,令哈马斯颇为担忧。
  从外部看,叙利亚局势持续动荡也对哈马斯产生震动。长期得到叙利亚鼎力支持的哈马斯担心将会失去这个“靠山”。同时,埃及穆巴拉克的下台既解除了埃及对哈马斯的“紧箍咒”,也使其看到“鼻祖”穆斯林兄弟会有望得势,从而不愿错失获得“新靠山”的良机。还有,阿巴斯公开宣布不再参加下届总统选举,也使哈马斯对未来的选举有了新的期待。因此,以积极的姿态接受埃及建议,与法塔赫实现和解,不失为哈马斯“与时俱进”,谋求摆脱内外交困和重新主导巴政坛的良策。
  法塔赫政权压力倍增也为和解增添了新的动力。今年2月,法塔赫的传统支持者穆巴拉克政权倒台,为之敲响了警钟,特别是以阿巴斯为首的法塔赫一直致力于新的选举,以重塑其政权合法性,更无法忽视民众要求和解的呼声。另外,法塔赫政权承诺于今年9月宣布建国,并将向联合国安理会提交申请谋求承认。而在两派分裂、两个政府并存的情况下,这一计划显然无法成行。若法塔赫自食其言,势必引发巴民众的失望和不满。巴亿万富翁马斯里称,两派和解“是巴勒斯坦人集中精力建国的惟一途径”。随着期限临近,阿巴斯更感和解“迫在眉睫”,主动表示可“随时”前往加沙与哈马斯谈判。而对哈马斯而言,若仍拒绝和解,将难免背负断送巴建国大业的骂名。
  “变天”后埃及的作用生效,成为和解的“催化剂”。实际上,自巴两派分裂后,作为中东地区对巴以问题的头号监护人和斡旋者,埃及时断时续地在两派之间居中调解,但因穆巴拉克政府与法塔赫政权和以色列关系密切,特别是在2008年底以军对加沙发动的“铸铅行动”中隔岸观火,且严格控制加沙通往埃及的拉法口岸,“协助”以色列封锁加沙,难以赢得哈马斯信任,其提出的和解方案屡屡遭拒。今年2月穆巴拉克政权被推翻后,新任的过渡军政府对以色列态度明显改变,表示准备放松对其控制的加沙拉法口岸人员和物资出入的限制。埃及的举措显然得到哈马斯的欢迎。3月22日,新任埃及外长阿拉比证实,收到来自哈马斯希望埃及继续协助调解巴两派矛盾的信函。
  
  两派和解喜忧参半
  
  显而易见,两派和解有利于巴大选和实现巴内部统一。按照巴《基本法》有关选举的规定,巴总统和议会选举四年一次,应分别于2009年和2010年举行,但被迫一再推迟。
  两派和解为选举营造了契机。双方签署和解协议的首要内容,就是成立中央选举委员会,从巴各派推选委员会成员,并规定自协议签署之日起一年后,同时进行总统和议会选举。此外,其他内容主要包括:在与巴解执委会的权威保持一致的前提下,保证过渡时期巴临时领导机构政令畅通;成立由职业军官组成的“最高安全委员会”,维护过渡期的巴安全局势;成立由“独立人士”组成的巴过渡政府,负责筹备大选,监督内部和解进程,落实和解协议,致力于加沙封锁的解除和重建,以及调解巴机构重建中的民事和行政纠纷等。
  毋庸置疑,和解为结束“两个政府”的分裂状态、实现“政令统一”铺平了道路,但对巴以和平进程影响有限。首先,尽管实现和解,但两派执政理念之“鸿沟”并未弥合,特别是哈马斯对以色列的强硬立场仍无实质性改变。其次,埃及“变天”后,据统计,54%的埃及人认为有必要废除埃以和约,甚至有人喊出“阿拉伯剧变是解放巴勒斯坦前奏”的口号,使以色列安全环境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以色列政府一向视哈马斯为恐怖组织和最大安全威胁之一。巴两派和解为哈马斯提供了更大的活动空间,特别是一旦哈马斯在未来选举中再胜出,无疑将成为以色列新的“噩梦”。以总理内塔尼亚胡警告阿巴斯“要在与以色列实现和平还是与哈马斯和解之间做出选择”,称法塔赫与哈马斯和解是“对和平进程的沉重打击和恐怖主义的胜利”。同时,以方还决定暂停向巴民族权力机构移交代征税款,以防流入哈马斯之手。尽管后经美国做工作又恢复,但并未排除今后再次暂停移交机制的可能。显然,以色列不会接受哈马斯为谈判对象。再次,两派和解让美国陷于尴尬,毕竟哈马斯仍在美国“恐怖组织”黑名单上。据称,美国国会议员建议政府“重新考虑”对巴援助。退一步讲,即使哈马斯存在被纳入和平进程轨道的可能性,前提也是必须经过“洗心革面”,接受美国提出的承认以色列、承认巴以达成的协议等条件,但迄今为止,这些对哈马斯来讲仍是“勉为其难”。
  
  巴单方谋求“建国承认”难言乐观
  
  两年前,约旦河西岸的法塔赫政府总理法耶德提出了“单方面建国论”,即巴方致力于建立健全自身的政治、经济机制,争取在2011年实现单方面建国的目标。2010年9月巴以直接谈判再告失败后,以阿巴斯为首的巴民族权力机构决定加快这一步伐。今年初,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报告称,巴金融机构已进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为建国做好了准备。然而,巴仍处于分裂的现状,为建国努力投下了巨大的阴影。如今,巴建国面临的内部主要障碍已被扫除,提上议事日程也是顺理成章。
  然而,巴勒斯坦问题的核心是领土争端。与之相应,中东和平进程的目标是“领土换和平”。先看领土,巴自治区由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两部分组成。两派虽实现和解,但加沙封锁能否解除尚且是未知数。以色列一直通过封锁加沙遏制、削弱哈马斯,今年3月又遭到来自加沙的火箭弹袭击,更令其不敢掉以轻心。按照和解协议,加沙安全事务仍由哈马斯掌控,以色列恐怕更难松口。而约旦河西岸早已被以政府通过兴建犹太人定居点、设置哨卡和路障、以及划分A区(以方完全控制)、B区(以方部分控制)和C区(巴方完全控制)等措施分解得支离破碎。由此,试问未来的巴勒斯坦国领土在哪里?
  再看和平,巴建国意味着巴以双方相互承认并将作为两个主权国家和平共处。然而,在以方仍对巴方、特别是哈马斯极不信任的情况下,不但安全没有保障,和平更无从谈起。内塔尼亚胡为未来的巴勒斯坦国划定了“非军事化”等“红线”,且“规定”由以方控制巴对外陆、海通道和领空。无疑,这将意味着巴将建立一个“主权残缺的国家”。可见,若要实现建立拥有主权的巴勒斯坦国这一目标,绕过谈判这一基本路径,仅依靠巴内部统一的单方面行为显然是不现实的。
  况且,两派和解后,仍面临不少悬而未决的问题。一是在选举过程中,两派都将厉兵秣马,争取形成对己有利的条件,必有一番明争暗斗,鹿死谁手尚难预料。例如在总理人选问题上,阿巴斯力推法耶德为政府总理,以便为国际社会所接受;但哈马斯视之为“敌人”,坚决反对。二是以色列和美国均难以接受哈马斯,一旦哈马斯通过选举上台的情况重演,想必美以都不会容忍新生的巴勒斯坦国成为伊朗式的“哈马斯坦”伊斯兰政权。再者,美国认定,巴以双方经过行之有效的谈判并签署经巴民众认可的永久协议,是巴建国必不可少的前提,认为巴单方面谋求承认“不是好办法”。阿巴斯在两派和解后也表示,若与以色列的谈判能有所起色,则会考虑推迟向联大提交建国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