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刊要览

2011-12-29 00:00:00
世界知识 2011年16期


  【日】《钻石》
  2011年7月30日
  
  “新干线”的竞争力
  6月23日,中国南方车辆集团正准备将“CRH380A”的21项技术专利向海外五国申请专利,其技术基础是日本东北新干线的“疾风”。虽然日本车辆制造商表示,“即使被申请专利,以后也能制造高速列车”,但这暴露出日本企业长期依赖国内订单生存,不重视海外专利的现实。在海外市场愈发重要的形势下,日本今后将很少有新的大订单。中国企业技术能力日渐增强,自然会寻求向海外出口设备。北方车辆集团与西门子合作,开发了“CRH380B”,但并未听说其在海外申请专利。这是因为德国政府、西门子集团与中国政府构建了战略性关系。在美国高铁竞争中,西门子不惜向北车提供技术,运用低成本优势击败对手。日本应认真考虑在国际竞争中如何利用好中国企业。(徐永智)
  
  【美】《评论》
  2011年7/8月
  
  定义奥巴马主义
  Douglas J.Feith & Seth Cropsey
  竞选以来,奥巴马一直宣称要转变美国在世界事务中扮演的角色。上任三年后,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他如何实现这些转变。他所领导下的美国变得不那么武断、自负、势利了。从其在利比亚问题上“犹豫不决”的立场来看,奥巴马主义也许最终会被称为“自我遏制理论”或“克制理论”。奥巴马将越战、伊拉克战争视为教训,信任多边国际组织及机制,认为美国的权力应受到外界约束,这样可以避免因武断、自负和滥用权力给自己的人民带来灾难。奥巴马忠告美国“既不能退出世界,也不能试图威逼世界归顺”。美国应追求“平等”和“谦逊”两大美德,通过降低姿态在全世界得到尊重。奥巴马的难题在于,假如他坦率地提出他的战略,大多数美国人都不会愿意追随他。(李峥)
  
  【德】《焦点》
  2011年7月11日
  
  警惕极左主义暴力活动
  Uwe Schünemann(下萨克森州内政部长)
  德国极左暴力事件数量呈上升趋势,今年第一季度比去年同期增加近70%,极左主义者已将暴力行动作为达到目的的主要手段之一。为防止暴力活动升级,联邦政府提出,应制定严格的安保措施,将暴力事件扼杀在萌芽中。极左主义者多以“反法西斯”、“反种族主义”、“反战”、“反核”为借口,曲解其正常含义,宣扬极端民族主义,鼓动民众特别是青年人向正常的民主社会秩序发出挑战。然而,政府往往对极右思潮和极右暴力行为警惕度较高,却对左倾极端主义的危害估计不足,明显区别对待两类事件。长期纵容下,极左主义者拒绝放弃暴力活动,对社会构成潜在威胁。分析人士指出,针对当前形势,政府应当加强宣传教育,对极左主义者“反民主”等言论进行批判,确保青年人不受其错误思想的误导。(李超)
  
  【俄】《观察家》
  2011年6月24日
  
  静静的变革
  Vladimir Panov
  目前,俄罗斯《刑法》改革已接近尾声,6月初,国家杜马通过了第三批《刑法》修正案,其目的在于加强《刑法》中的人道主义精神、减轻地方监狱负担及整肃工作风气等。除此之外,还删除了一些在特殊年代制定的章节条款。2010年4月,第一批《刑法》修正案生效。其中规定,禁止对经济犯罪的犯罪嫌疑人进行拘捕,以减轻经济执法的压力。今年3月,梅德韦杰夫总统签署了第二批《刑法》修正案,其中最主要的变化是取消了轻微犯罪的刑期下限,这是为了使法律的使用更加灵活。虽然改革按部就班地进行,但反对声却不绝于耳,反对者们认为,这些修正案使司法判决趋于温和,今后轻微犯罪的嫌疑人甚至有可能连拘留所都不用进,这无疑是在助长犯罪,其结果将导致整个司法系统的不平衡。(叶天乐)
  
  【英】《新非洲人》
  2011年7月
  
  南非警察的困境
  Innocent Madawo
  袭警、杀警案件增多,引起南非社会的普遍关注,甚至有人将此称为“全国性的危机”。事实上,南非每年有上百名警察被杀,然而,这一数字与几千起警方提起的刑事诉讼相比,可算是“小巫见大巫”了。在2010年及2011年的前五个月,分别有107名及36名警官被杀害,并且近年来这一数字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另一方面,以2009~2010财年为例,南非全国警方提起的刑事诉讼达4500起,其中40%为恶意伤害,22d30d6d911863088765080f26eb79949a5982de7a2c024a557573fd320d46850a%为普通伤害,17%为蓄意谋杀。近年,南非警方共造成568起罪犯死亡案件,其中22%发生在犯罪期间,4%发生在逃跑期间,10%发生在调查期间,46%发生在逮捕期间。“暴力与和平研究中心”学者大卫·布鲁斯提出的警方在执法时究竟要不要使用武力的言论引发了一场辩论。持支持观点的南非警务局认为,南非当今社会环境恶化,“使用武力应获得理解”;而持反对态度的独立诉讼委员会则呼吁对人道和法律秩序给予尊重。
  (杨之桄)
  
  【英】《经济学家》
  2011年7月21日
  
  在沙特的菲律宾人
  Morong
  谢勒尔·洛萨诺的丈夫是一名在沙特工作的建筑工人,他同大批菲律宾劳工一样,汇钱回家用于购买食物、支付子女学费、添置新衣、建造房屋。目前,大约1/10的菲律宾人在海外工作。2010年,他们的汇款金额达187亿美元的历史新高,比2009年增加了8%。沙特阿拉伯有1300多万菲律宾劳工,仅次于其在美国的数量。尽管相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国,菲律宾对于中东国家的工资依赖相对要少,但中东地区仍是菲律宾人重要的海外就业目的地。去年,菲律宾几乎一半的海外劳工在海湾地区找到了工作。近几个月来,菲律宾要求沙特提高菲佣薪水并改善其工作条件,但沙特拒绝了菲方的要求,并冻结了对菲佣的招聘。同时,沙特开始推行“沙特化”政策以增加国民就业,要求私营公司确保75%的国内工作面向本国劳动力。如果该政策完全落实,有人怀疑所有的菲佣职位都将被本地人取代。劳工组织负责人估计,“沙特化”最终将影响36万菲律宾劳工,而与此同时菲政府对待威胁的反应一直很慢,并且在国内创造工作机会的努力还不够。(陈庆鸿)
  
  【美】《新闻周刊》
  2011年7月18日
  
  阿穆尔·穆萨
  Amr Moussa
  随着埃及现代历史上首次自由大选即将到来,阿穆尔·穆萨正成为呼声最高的总统候选人。他今年74岁,1991年~2001年曾作为穆巴拉克政府的外交部长活跃于国际舞台,之后一直就任阿拉伯国家联盟秘书长。得益于各个群体的普遍支持,虽然反穆巴拉克的先锋人物穆罕默德·巴拉迪大受欢迎,但穆萨的民调结果仍领先于这名主要竞争对手。
  很多人都喜欢穆萨庄重的外表和低沉的男中音,但这显然不是他领先的关键,他的支持率主要来自鲜明的反以色列态度和言论。中年时的穆萨并非如此,他甚至协助起草了埃以之间的和平条约。但随着埃及丧失阿拉伯世界的领导权和巴以问题的愈演愈烈,穆萨变成了最尖锐的以色列批评者。他毫不掩饰对以色列的愤怒,在埃及拥有极高的人气,以至于一首流行歌曲就是以“我恨以色列,但我爱穆萨”为主题。
  尽管痛恨以色列,但穆萨对埃以关系却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并不同意废除两国的和平条约,不愿冒投机的风险重建国家。民调显示,穆萨的形势也不完全乐观,6月,尽管以25%的支持率大幅领先巴拉迪的5%,3月份时其支持率甚至曾达到40%,但目前尚有57%的选民未拿定主意,因此穆萨未必拥有完胜的机会。(徐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