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国防报告书》渲染大陆对台军备的背后

2011-12-29 00:00:00吕存诚
世界知识 2011年16期


  7月19日,台“国防部”例行发布了两年一期的《国防报告书》,这是马英九上台以来发布的第二份综合性军事报告。尽管岛内部分舆论对其首次着墨两岸军事实力对比差距进行大肆渲染,企图对近年来两岸关系大幅改善的事实进行污名化,但综观该报告背后所透露的战略思维,本质上是马英九“防卫固守、有效吓阻”、“止战而不惧战、备战而不求战”军事构想的延续,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向纵深推进不致产生重大负面冲击。不过,报告显示了当前两岸关系尚有不少隐忧,有待两岸进一步累积互信,消弭误解。
  
  两岸军力差距遭重点炒作
  
  《国防报告书》是台湾“国防部”定期向岛内各界说明现阶段的安全环境与“国防政策”的官方说帖,对了解台湾当局防卫战略与军事发展动向具有指标性意义,因此备受外界关注。本次报告共分“战略环境”、“国防转型”、“国防战力”及“安邦定国”四篇近10万字的内容,除清晰描述全球安全情势,深入剖析大陆军事发展与所谓的“武力威胁”外,更务实地阐述了当前台军防卫政策与发展愿景,重点突出了非传统领域安全对台军的挑战与因应之策,以建构一支“平时能救灾,战时能作战”的军队。
  该报告在首篇“战略环境”中,相对全面地分析了大陆军事发展状况,其中首次对两岸军事能力进行了比较。报告称,大陆总兵力约230万余人,而台湾总兵力约27万余人,“共军总兵力几达国军总兵力的10倍”。“国防”预算方面,大陆预算约770余亿美元,台湾约90余亿美元,两岸至少表面上相差约9倍。报告还专列了一份显示两岸各军种主战武器装备比较的表格,以突出两岸军事能力“差异更为悬殊”的现状。除了两岸军力比较外,报告还介绍了所谓的大陆“对台军事部署”。报告书称,“共军近年来于福建及广东地区,持续换装各类新型武器装备,并置重点于远程投射战力的提升”,具体包括在东南沿海布置新一代战机、远程岸对舰导弹、新型两栖突击舰、无人飞行器等,认为这些新型武器的换装增加了台军防御的困境。
  针对上述大陆的各项军事现代化发展,台军在报告书中言明应对之策,即采取务实态度,建构“小而精、小而强、小而巧”的军事武力,在“防卫固守、有效吓阻”的战略构想指导下,以“创新与不对称”思维推动建军备战,以发挥“以小搏大”的效果,认为强军不代表战争,而是使对岸“在估算战争所需付出的代价后,不敢轻起战端”。
  然而,正是这样一段相对客观描述两岸军事对比、篇幅仅约400余字的报告内容,却遭到一些用心叵测的岛内舆论重点炒作。亲绿的《自由时报》断章取义,仅仅报道了报告书中关于两岸军力比较及大陆军备发展的内容,对于后面三篇关于台军自身建设的内容只字不提。标榜中立、实质偏绿的台湾《苹果日报》亦采取了类似的做法,并且在文字描述上更加耸人听闻、触目惊心,极力渲染大陆对台湾的“军事威胁”。部分民进党“立委”更批评“《国防部报告书》是向共军投降的报告书”,指责马英九当局口口声声称两岸关系获得改善,事实却可能是“遭大陆武力吞并”。
  
  蓝营:化解质疑,彰显执政理念
  
  无论是马英九当局有意在《国防报告书》中首提“两岸军事对比”,还是以民进党为首的绿营刻意借此炒作大陆的“军事威胁”,其幕后动因都在于为2012年“大选”谋取政治加分,《国防报告书》仅是双方阵营的“政治提款机”而已。
  随着2012年“大选”临近,马英九当局为弥补自身政策漏洞,有意借《国防报告书》的出炉,化解外界对其“倾中卖台”的质疑,并彰显“服务民生”的执政理念。
  其一,防止绿营“倾中卖台”的攻击,争取中间选民支持。马英九上台后主张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改善两岸关系,其推行的“开放的大陆政策”获得岛内大部分民众支持,但仍有不少中间选民在绿营蛊惑下认为马英九当局的政策将“出卖台湾”,对大陆“完全不设防”。为此,马英九当局有意在报告书中增加两岸军力差距悬殊的篇章,表明自己并未因两岸关系大幅缓和而“丧失立场”和“警惕心理”,以防堵绿营的不实攻击。
  其二,化解外界对“两岸关系发展过密”的质疑,博取美国与日本等国的认同。一直以来,美国与日本对台湾“大选”走势具有重要影响,每逢选举,国、民两党便会极力争取这些国家的支持。而美国和日本一直担忧两岸在经贸、文化方面的热络交流会快速导向两岸在军事乃至政治方面的和谈协商,从而损及他们在台湾的利益。因此,本次报告书不忘对两岸军事对峙局面加强描述,就是表明马英九当局在发展两岸关系时“会有度的把握”,好让美日放心。
  其三,强调军队任务向“非传统威胁”的转型,凸显“建军为民”的理念。2009年的“八八风灾”让马英九声望遭到重挫,此后马英九便着力强调军队在非战时期的“防灾救灾”任务。在“民生”议题成为本次“大选”争夺焦点之际,此次报告大篇幅论述台军应对非传统领域安全的重要性,就是彰显马英九当局“注重民生、服务为民”的理念,以争取选民的支持。
  
  绿营:借机扭转被动局面
  
  与此同时,民进党也借《国防报告书》的出炉,大肆炒作大陆的“军事威胁”,制造“两岸对立”的假象,意在防止在2012年“大选”中民进党因两岸政策论述模糊而导致失分,并凝聚绿营基本盘。由于马英九当局以“九二共识”为基础的大陆政策有效改善了两岸关系,使岛内民众深受“和平红利”的好处,使得顽固抱持“台独”立场的民进党被迫在两岸论述上采取模糊手法,因此,其一直寻机在两岸交流中“挑刺”,以扭转被动局面。此次报告书中提到两岸军力差距与大陆的“军事威胁”,恰好给了民进党及亲绿媒体诬蔑马英九当局“改善两岸关系无助缓和对立”的借口,攻击马英九的大陆政策“失效”,其借“反中”来“打马”的用意明显。
  此外,民进党还企图借机表明自己更能维护所谓的“台湾主体性”,以凝聚绿营基本盘。由于制造“两岸对立”的紧张态势更能激发岛内民众蓝绿对立情绪,因此民进党与亲绿媒体大肆渲染两岸军力差距,刻意凸显自己的政策立场才能“保障台湾安全”,维护所谓的“台湾主权”与“台湾主体性”,从而达到凝聚泛绿民众支持的目的。
  
  深化两岸关系尚待建立政治互信
  
  虽然台湾《国防报告书》显示两岸军事对峙的状态并未完全消除,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不会改变,两岸之间大开放、大交流、大发展的格局难以阻挡,未来深化发展的关键是需要进一步建立更深层次的政治互信。
  维护台海和平是两岸共同的目标。胡锦涛明确指出,“1949年以来,大陆和台湾尽管尚未统一,但不是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分裂,而是上个世纪40年代中后期中国内战遗留并延续的政治对立”。因此,在两岸未共同协商和平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之前,两岸实际上还处于政治对立状态。但政治对立并不意味着会发生武装冲突,相反,当前两岸一直在积极寻求化解对立状态的路径。台湾当局在《国防报告书》中亦开宗明义地指出,“‘政府’努力推动前瞻务实的大陆政策,台海情势已经较以往缓和,大幅降低了武装冲突发生的可能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马英九上台以来连续出台的两份《国防报告书》中均纳入了关于“建立两岸军事互信机制”的篇章,显示台湾无意因加强军备而挑起事端,相反是希望以“以沟通促进了解、交流化解敌意,促进两岸互信”。
  不过,这份报告书也暴露出两岸军事互信基础薄弱的问题。该报告仍难摆脱“大陆军事威胁”、“以武促统”的思维。近期大陆军机为驱赶美军侦察机无意中越过“台湾海峡中线”,引发台湾战机紧急升空,显示了两岸三年多来热络交流的局面并未完全化解台湾对大陆的敌意,两岸军事互信基础有待加强,而建立军事互信机制的关键就是要累积政治互信。因此,未来两岸的交流不仅需要在经济、文化等浅层层面上扩大、加强,还需务实地就敏感度低的政治议题展开探讨,适时地就军事问题进行接触交流,以真正维护台湾民众的切实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