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能建国吗?

2011-12-29 00:00:00陈双庆
世界知识 2011年18期


  今年6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巴解组织)正式宣布,将于9月要求联合国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并给予巴联合国会员国身份。关注中东局势的读者不禁会问,巴勒斯坦不是在1988年就已宣布建国了吗?为何要在这个时候又提出建国?此次建国将会面临怎样的问题和困难?将产生什么影响?要回答这些问题,还得从巴勒斯坦走过的建国之路说起。
  
  漫漫建国之路
  
  回顾历史,巴勒斯坦人走过了一条曲折、漫长的建国之路。早期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先是处于奥斯曼帝国统治之下,后又受英国委任统治,一直是大国政治的牺牲品,处于任人摆布的地位。1947年11月,在大国操纵下的联合国分治决议(181号决议)决定在巴勒斯坦地区分别建立“犹太国”和“阿拉伯国”,为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提供了建国机会。但根据决议,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分到的领土远远少于其人口比例份额,而“外来的”犹太人却分到了远高于其人口比例的土地,因而他们强烈反对这一决议。此后爆发的几次阿以战争不但未将犹太人赶入地中海,反而失去了分治决议中划给阿拉伯人的大片领土,加上埃及、约旦等对加沙和约旦河西岸的“瓜分”,拟议中的阿拉伯国终难逃夭折的命运。
  1973年第四次阿以战争后,阿以冲突进入政治解决时期。1974年10月举行的第七次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做出了巴解组织是巴勒斯坦人民“惟一合法代表”的决议。同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关于巴勒斯坦人拥有“取得国家独立和主权的权利”的3236号决议,以及邀请巴解组织以观察员身份参加联大会议和工作的第3237号决议,从而确立了巴解组织在国际社会的合法代表性。1976年11月,第31届联大通过关于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建立一个巴勒斯坦国的计划,为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提供了法律依据。1988年11月15日,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第19次特别会议在阿尔及尔公布了《独立宣言》,正式宣布建国,并得到130多个国家“事实承认”。然而,由于巴解组织建国计划中的临时政府并未成立,更没有对巴领土(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行使有效管理,特别是始终没有得到联合国正式成员资格,从而无法获取国际社会的“法律承认”。因此,1988年宣布成立的巴勒斯坦国只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国家”。
  1993年9月13日,巴以经过一年多的秘密谈判,正式签署了《奥斯陆协议》,标志着巴解组织选择通过谈判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根据协议,巴以双方应于1999年5月达成关于巴勒斯坦最终地位的协议,使巴成为一个独立主权国家。然而,由于巴以双方极端势力的极力阻挠和以色列政局屡次更迭,巴以和平进程一再受挫,使得巴最终地位谈判毫无起色。眼看《奥斯陆协议》规定的建国期限已到,时任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一度声称要再次“宣布建国”,但因毫无实际意义,终成“空洞的威胁”,不得不放弃。在新的期限——2000年9月13日临近之际,由美国主导的关于巴最终地位的“戴维营谈判”无果而终,巴勒斯坦人的“阿克萨起义”随之爆发,并酿成大规模流血冲突。《奥斯陆协议》规定的巴建国时间表成了一纸空文。
  伊拉克战争后,为了推动巴以问题的解决,美国借中东问题“四方机制”(美、欧、俄和联合国)提出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制定了一个分三阶段实现巴建国的和平框架,拟定于2003年12月建立一个“有临时边界和主权象征”的巴勒斯坦国,并在2005年完成巴最终地位谈判并达成协议,正式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其中,“先建国后谈判”是其不同于以往和平方案的最大亮点。然而,由于以色列沙龙政府一味奉行修建“隔离墙”等强硬政策,加上巴激进势力的阻挠以及美国干预乏力,“路线图”计划实施不利,无奈成为“断线的风筝”。
  2007年6月,巴勒斯坦法塔赫与哈马斯两派火并,巴陷入分裂。同年11月,美国促使巴以重启谈判,并承诺“促使巴以在2008年达成一揽子和平协议”。但2008年底以色列对加沙发动代号为“铸铅行动”的军事行动,巴以谈判又陷于停滞,巴建国事宜更无从谈起。2009年初奥巴马出任美国总统后,将推动巴以问题的解决列为“优先外交考虑”,经过一年多的努力,重启巴以谈判,并将巴建国事宜重新提上议事日程。2010年9月,奥巴马表示,希望到2011年9月新一届联合国大会开幕时,巴勒斯坦能作为独立成员国参加会议。当然,奥巴马所指的是巴方与以色列经过谈判建立自己的国家。
  
  申请建国乃“形势所迫”
  
  如上所述,由于1988年“宣布成立”的巴勒斯坦国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目前巴解组织在联合国只具有无投票权的观察员身份。所以巴方决定就建国事宜寻求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的支持,并争取联合国会员国资格,为巴勒斯坦国争取正式“名分”。其实,巴决定于今年9月申请建国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形势所迫”。
  近年来,以阿巴斯为首的法塔赫政权内外交困,江河日下。2006年,法塔赫破天荒地在巴议会选举中败在哈马斯手下,蒙受奇耻大辱。2007年,加沙的法塔赫在与哈马斯的武装冲突中“败走麦城”。2008年底,因对“铸铅行动”袖手旁观,巴领导层不仅在巴民众面前蒙羞,而且在整个阿拉伯世界丢尽脸面。法塔赫政权急需通过建国之举“自救”,赢回巴民心和阿拉伯世界的支持。同时,今年初爆发的“阿拉伯之春”也为巴申请建国注入了“助推剂”。在“阿拉伯之春”的冲击下,巴勒斯坦民众的自主意识也被“唤醒”,通过示威活动表达对巴两大主流派别——法塔赫和哈马斯长期分裂、使巴方地位更为孱弱的不满。同时,在阿拉伯国家民众反抗专制统治的热情“感召”下,巴勒斯坦人更感到决不能在对以斗争中妥协。于是,巴民众一方面呼吁两派和解,另一方面则表达了要求建国的强烈愿望。2011年7月民调显示,65%的巴勒斯坦人支持建国。法塔赫和哈马斯压力倍增,如不顺从民意,恐将威胁自身政权,因而迅速实现了和解,为申请建国扫除了一大障碍。
  巴领导层对正式申请建国事宜的考虑并非突发奇想,而是早有所准备。近两年来,在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和总理法耶德领导下,一个具有较为完备的政治经济制度、功能齐全的国家雏形在约旦河西岸逐步形成。从外部看,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公开表示赞成巴勒斯坦建国的行动。欧洲和拉美的一些国家,如法国、西班牙等,或公开承认、或进一步提升其与巴民族权力机构的外交关系。美国也做出积极姿态,2011年1月,巴勒斯坦驻华盛顿的外事机构首次悬挂起巴勒斯坦国旗。
  同时,巴以和平进程久陷僵局令巴方逐渐失去对谈判的信心和耐心,是促使巴领导层决定“走联合国道路”的重要动因。2010年5月和9月,在美国大力推动下,巴以先后重新启动间接谈判和直接谈判。然而,由于以方执意拒绝在包括东耶路撒冷在内的约旦河西岸停建犹太人定居点,导致谈判中断。2011年5月,以总理内塔尼亚胡在美国国会演讲时又提出“三不”政策:不在耶路撒冷问题上妥协、不在巴难民问题上让步、不接受1967年边界。由此,巴领导层不仅对以方失去信心,感到谈判无望,而且对美国将以色列“带回谈判桌”的能力产生怀疑,不得不“另谋出路”。而搁置“须作出痛苦让步”的谈判,直接在联合国谋求“合法身份”,不失为变被动为主动之举,既可赢得巴勒斯坦人的民心,又能在国际社会争取到更多支持,并以此向以色列施加更大压力。
  
  建国障碍重重
  
  1947年决议确立了巴勒斯坦人的建国权利。然而,国家要素(领土、政府、居民、主权)、以及巴以关系现状决定了建立民族独立和主权完整的巴勒斯坦国绝非巴方一厢情愿的单方面行动就能实现。如上所述,由于巴勒斯坦人已选择了“谈判建国”,从而决定了其必须通过与以色列谈判,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获取建国所必需的条件。即便是2003年出台的以“先建国后谈判”为主旨的“路线图”计划,也没有允许巴方抛弃谈判单方面建国。
  
  如果巴方不经过与以色列谈判就直接建国,至少有两个关键问题无法解决。一是领土问题。具体而言,就是边界和犹太人定居点问题。众所周知,以色列长期推行扩建定居点政策,在包括东耶路撒冷在内的约旦河西岸大力兴建犹太人定居点,并修建了用于“安全防护”的隔离墙,将巴自治区分割得支离破碎。今年8月中旬,以色列罔顾国际压力,又批准在约旦河西岸阿里埃勒犹太人定居点和东耶路撒冷新建277套住宅。可见,巴单方面申请建国并不能改变以色列占领的现状,无法获得完整的国土,更无法实现“建立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巴勒斯坦国”的目标。
  二是主权问题。迄今为止,除不久前开放的加沙与埃及接壤的拉法口岸外,巴勒斯坦自治区其他对外陆上通道均为以色列控制,其领空、领海也在以方掌控之中。巴控区不但会随时随地遭到以战机轰炸,而且来自海外的人道主义救援船队也屡屡遭到以军阻截。巴领导人出访,也只能在经以方同意后,前往约旦乘坐飞机。勿庸置疑,没有以色列的“配合”,巴单方面建立的只能是一个没有主权的、“带减号”的国家。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早已将未来的巴勒斯坦国“定性”为在以色列控制下的“非军事化国家”,巴通过单方面申请建立的国家不可能迫使以方改变初衷,更不可能自动“升级”。
  从外部因素来看,巴方建国申请要得到联合国批准也面临障碍。根据《联合国宪章》,申请会员国资格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得到安理会批准(九个安理会成员国的支持,以及不能有一个常任理事国行使否决权),二是得到出席联合国大会的2/3以上成员国的支持。然而,奥巴马早已明确反对巴单方面在联合国申请建国,并表示“美国将不遗余力地在联合国及其他国际场合坚持这一立场”。同时,奥巴马政府还散发了一份重启巴以和谈的提案,希望说服巴自治政府“回心转意”。无疑,美国行使否决权很可能在安理会封杀巴勒斯坦正式入联行动。另外,在联合国192个成员国中,有超过100个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伊斯兰国家和不结盟运动国家,预计其中多数会支持巴建国申请。但要获得2/3以上支持票,则有赖于争取欧洲国家。据悉,欧洲国家在这一问题上立场并不统一,法国和西班牙支持,德国和意大利反对,英国则处于“骑墙”状态。况且,美国也在积极游说欧洲国家放弃对巴申请联合国会员国资格的支持。因此可见,巴在联合国申请建国前景并不乐观。
  
  申请建国是策略而非战略选择
  
  目前,尽管美国极力反对,联合国大会仍打算表决通过,将巴勒斯坦从目前的无投票权“政治实体”观察员地位,提升至无投票权“国家”观察员地位。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走联合国道路”的建国之举无论成功与否,均会对巴以局势产生深远影响。
  首先,以色列凭借强大的军事机器,长期占领巴勒斯坦领土。作为弱势一方,巴方别无选择,只能通过谈判争取更多的领土。如果巴正式单方面建国,一方面可能会使以色列的国际处境更为孤立,特别是进一步丧失在巴被占领土继续存在的合法性,撤出约旦河西岸的压力将增大。但另一方面也应看到,历史表明,奉“安全至上”为圭臬的以色列从不屈服于国际压力。而且,以政府会以巴方违背谈判原则为借口,既不承认巴勒斯坦国,也不可能给予巴应有的主权。相反,以政府还可能会通过停止与巴方经贸合作、中止转让巴方税款、加强对巴领土安全管制、进一步扩建犹太人定居点、甚至拒绝与巴继续谈判等措施进一步“约束”和挤压新生的巴勒斯坦国,使其生存环境更趋恶化。
  其次,巴难民回归问题或将就此“终结”。以色列将完全有可能会以巴勒斯坦国已建立为由,拒绝所有流亡海外的巴难民回到以境内。难以想象,未来的巴勒斯坦国(充其量数千平方公里的领土)如何能够容纳目前流亡在世界各国的500万巴难民。
  第三,近年来,为了孤立哈马斯,美国积极扶持以阿巴斯为首的巴民族权力机构,一直为巴提供经济援助并为巴警察提供培训等军事支持。仅2010年6月,美国就向阿巴斯政权提供了4亿美元的经援。用美国官员的话说,巴勒斯坦执意单方面申请建国,势必会“损害”美国对巴援助,对本已脆弱的巴经济造成影响。
  反之,若巴方单方面申请建国行动失败,则有可能激发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民族情绪,“激活”更多蜇伏的极端势力,甚至引发巴勒斯坦人反抗以色列的“第三次起义”。
  其实,巴领导层对建国事宜“心中有数”,在联合国申请建国之举更多是一种策略而非战略选择。阿巴斯不久前强调,和平谈判依然是巴勒斯坦方面的“战略选择”,在得到国际社会对巴建国的支持和承认后,其“与以色列谈判的基础将发生积极变化”,将“更有利于中东和平进程”。因此,若在重重阻碍下无法获取联合国会员国资格,不排除巴方退而求其次,只谋求得到联大承认的可能性。
  总之,巴勒斯坦人民有权建立自己的国家,但只有具备充分的建国条件,在适当的时机,以适当的方式建国,才有可能最终实现建立一个真正独立自主国家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