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亚战争背后的欧盟领导权之争

2011-12-29 00:00:00刘原媛
世界知识 2011年20期


  今年3月,以法国、英国、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以防止利比亚国内发生人道主义灾难为名,对利比亚政府军进行军事打击。8月下旬,多国部队一手扶植起来的利比亚反对派攻入首都的黎波里,卡扎菲被迫出逃。9月1日,法国与英国在巴黎共同主持召开被称作“利比亚之友”的国际会议,商讨利比亚战后重建问题。
  
  法国:构筑“地中海联盟”
  与2003年公开反对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法国成为此次利比亚战争当之无愧的旗手。法国不仅在利内战之初就迫不及待地承认反对派武装,断绝与卡扎菲政权的外交关系,而且在美国向北约移交军事行动主导权后,当仁不让地担当起“领头羊”的角色,要求北约的指挥仅局限在技术层面,政治决策由以法国为首的多国部队成员国做出。法国此番一马当先除了吸取之前对突尼斯政局变化反应迟缓的教训之外,更多的是基于现实经济、政治利益考虑。
  利比亚战略位置突出,石油储量居非洲各国之首,既扼守着中东石油运往欧洲的必经之路,本身也是欧洲主要的石油进口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