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寒假期间,我和爸爸一起回老家玩儿。
一天,电话铃响了,爸爸接完后对我说:“你二爹打的电话,说想把凡凡转到国华中心校去读书。”“国华小学?”“嗯。”
国华中心校位于国华场镇,以前有很多亲戚朋友也让爸爸帮忙把孩子转到国华中心校去读书。爸爸说现在村小学一个班最多只有十几个学生了。
“怎么都要转学呀?这么好的自然环境城里学校还没有呢!”
“去问爷爷吧!”
我跑到爷爷身边:“爷爷,为什么他们都不在我们村小读书呢?”
爷爷取下烟斗,慢吞吞地说:“好多家长现在为了挣钱,外出打工,娃儿在家里没人带,所以把娃儿也带去了,挣钱和培养孩子两不误。”
“哦。”
我又跑到厨房里,问正在做饭的奶奶:“奶奶,你咋看好多学生不在我们村小读书的现象呢?”
“嗨,家长之间啥都在攀比:有些家长眼见着别人的孩子都转走了,而自己的孩子还留在村学校里,觉得没脸见人,于是他们不惜勒紧腰带也要将孩子转入条件好的城里或者镇上学校,所以我们村上学校人越来越少了,恐怕学校都要撤了。”奶奶说到这儿轻轻叹息了一下。
妈妈插话说:“我认为哈,现在家长腰包鼓起来了,眼界也开阔了,选择的空间也大了,他们认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把主要经济力量投入到了培养孩子身上,所以他们便千方百计地将孩子转到条件好的城市小学或者乡镇中心小学去读书。”
“还有啥原因吗?”
“村小的设备差得很,电脑,食堂,宿舍一样没有,连一台电子琴都没有,更不用说钢琴了。”在城里教书的二姑说,“有钢琴也用不来,村小大多是老教师,原来民办教师转正过来的,没受过正规师范教育。我在村小读书时课都开不齐。”
“说起来村小学是该撤了?”
“倒也不是。村小学环境好,空气好,和大自然接触得更多,班上学生不太多,老师个别辅导容易,这有利于孩子成长。”二姑说,“哪像我城里带的班,一个班70多个人,还算少的!我们原来读书,班上才40来个人!”
奶奶接话道:“关键是负担重!娃儿太小了,一个人在外面读不行,要大人照顾。所以在城镇读小学的娃儿,都由大人在丢下事情照顾,大人啥都做不成。”
爸爸问我:“现在你怎么看村小学生流失这个问题?”
我仔细想了想和他们的谈话,得出了以下结论:
村小学生流失原因一是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二是教学设施设备相对较差;三是老百姓有钱了,选择的余地大了;四是父母外出打工,孩子随父母就读;五是家长之间攀比,把孩子送出去读书。送孩子出去读书也有很多不便:家长多费时间照顾,城里班上人太多,村小逐渐萎缩甚至要撤销。
爸爸很满意我的结论,还说:“只是谈话了解还不够,还要实地去看去调查。”
这天夜里,我做了一个梦,在梦中看到青山之间冒出一栋崭新的教学楼,教室里传出琅琅的读书声和优美的钢琴声,楼前有宽大的操场,柔软的塑胶跑道,还有弟弟妹妹们快乐的笑声……
(指导教师:杨洪跃)
从村小学生流失这一新颖题材的选择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小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习作通过几个人物的对话讲述出村小学生流失的原因,也从中展现出小作者对这一现状的关注程度。从习作的选材与构成来看,比较新颖,而且层次清晰,紧紧围绕主题,具体生动的语言具有强烈的真实感。结尾对美好梦想的情感抒发则深化了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