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电发展现状与潜力分析

2011-12-29 00:00:00段盛兰张慧慧
中国集体经济 2011年4期


  摘要:近年来,自然大灾害的接踵而至,再次为我们敲响了环境危机的警钟,资源的短缺、大气的污染、生态的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化石燃料的稀缺、温室效应的加剧,使全球面临着能源挑战。在此环境下,新能源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发展,其中风电是目前最具优势的新能源。据估计,风电到2020年很可能超越核电,成为中国第三大发电形式。然而风能的快速发展并不是偶然,其存在快速发展的优势和必然性。
  关键词:风电;现状;潜力
  
  风能资源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取之不尽,中国更是风能大国,据统计中国风能的技术开发量可达3亿千瓦-6亿千瓦,而且中国风能资源分布集中,有利于大规模的开发和利用。据考察中国的风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两个带状地区,一条是“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丰富带”即西北、华北和东北的草原和戈壁地带;另一条是“沿海及其岛屿地丰富带”,即东部和东南沿海及岛屿地带。这些地区一般都缺少煤炭等常规能源并且在时间上冬春季风大、降雨量少,夏季风小、降雨量大,而风电正好能够弥补火电的缺陷并与水电的枯水期和丰水期有较好的互补性。
  一、风电发展现状
  据统计,从2005年开始,中国的风电总装机连续5年实现翻番,截至2010年底,中国以约4182.7万千瓦的累积风电装机容量首次超越美国位居世界第一,较2009年同比大增62%。按照国家电网此前出具的研究报告,到2015年,电网覆盖范围内可吸纳风电上网的规模达1亿千瓦,到2020年可达1.5亿千瓦。
  (二)风电投资企业
  风电投资企业包括开发商与风电装机制造企业。从风电开发商的分布来看,更向能源投资企业集中,2009年能源投资企业风电装机在已经建成的风电装机中的比例已高达90%,其中中央能源投资企业的比例超过了80%,五大电力集团超过了50%。其他国有投资商、外资和民企比例的总和还不到10%,地方国有非能源企业、外企和民企大都退出,仅剩下中国风电、天润等少数企业在“苦苦挣扎”,当年新增和累计在全国中的份额也很小。从风电装机制造企业来看,主要是国内风电整机企业为主,2009年累计和新增的市场份额中,前3名、前5名和前10名的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了55.5%和59.7%、70.7%和70.4%以及85.3%和84.8%。
  (三)风电机组技术状况
  受国际风电发展大型化趋势的驱使,国内风电机组技术取得了不俗的成果。2005年,中国风电场新安装的MW级风电机组(≥1MW)仅占当年新增装机容量的21.5%。随着国内企业MW级风电机组产量的增加,2007年MW级风电机组的装机容量占到当年新增市场的51%,2008年占到72.8%,2009年占到86.8%。2009年中国在多MW级(≥2MW)风电机组研制方面取得新的成果,如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2.5MW和3MW的风电机组已在风电场投入试运行;华锐风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3MW海上风电机组已在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并网发电;由沈阳工业大学研制的3MW风电机组也已经成功下线。此外,中国华锐、金风、东汽、海装、湘电等企业已开始研制单机容量为5MW的风电机组。中国开始全面迈进多MW级风电机组研制的领域。2010年,国际上公认中国很难建成自主化的海上风电项目,然而,华锐风电科技集团中标的上海东海大桥项目,用完全中国自主的技术和产品,用两年的时间实现了装机,并于2010年成功投产运营,令世界风电行业震惊。
  (四)风电场并网运行管理
  目前,风电并网主要存在两大问题:风电异地发电机组技术对电网安全稳定产生影响、风的波动性使风电场的输出功率的波动性难以对风电场制定和实施准确的发电计划。它们使得风电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对于这种电力上网“不给力”的现况,国家和电网企业都在积极努力地解决好风电基地电力外送问题,除东北的风电基地全部由东北电网消纳和江苏沿海等近海和海上风电基地主要是就地消纳之外,其余各大风电基地就近消费一部分电力和电量之外的电力外送的基本考虑是:河北风电基地和蒙西风电基地近期主要送入华北电网;2020年前后需要山东电网接纳部分电力和电量;蒙东风电基地近期送入东北电网和华北电网;甘肃酒泉风电基地和新疆哈密风电基地近期送入西北网,远期送入华中网。
  二、风电发展潜力
  (一)风电成本
  风电场投资成本是风电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风电场投资成本(即单位千瓦造价)是衡量风电场建设经济性的主要因素,归纳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固定资产投资、建设期利息、流动资金。以内蒙古乌兰察布市某风电场为例,其总投资214236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为206715万元,建设期利息为7018万元,流动资金为503万元。从上述数据不难看出,风电场的投资成本很高,但若考虑到风电的社会成本,将其潜在价值计算在内,风电成本是很低的。例如,上述内蒙古乌兰察布市某风电场建成后,每年可为电网提供清洁电能51705万kW·h。与燃煤电厂相比,以发电标煤煤耗330g/(kW·h)计,每年可节约标煤17.04万t,折合原煤约23.89万t,相应每年可减少多种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其中减少二氧化硫(SO2)排放量约3276t,一氧化碳(CO)约44.35t,碳氢化合物(CnHn)约18.5t,氮氧化物(以NO2计)约1861t,二氧化碳(CO2)约40.5万t,灰渣约5.24万t。本风电场工程装机容量49.5MW,每年可提供上网电量为10643万kW·h,按火力发电标煤消耗量330g/kW·h计算,每年节约标煤3.5万t,折合原煤约4.9万t。
  风电场的生产过程是将当地的风能转变为机械能、再转变为电能的过程。在整个工艺流程中,不产生大气、液体、固体废弃物等方面的污染物,也不会产生大的噪声污染。从节约煤炭资源和环境保护角度来分析,风电的发展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
  (二)风电市场
  在过去,风力发电在增长速度上一直是低于水力和火力发电的能源投资热点。但是近年来,风电项目在中国已成为各大投资集团热烈追逐的目标。“十一五”期间,中国风电产业迈入了规模化发展阶段,陆续超过德国、西班牙,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风电市场之一。2010年,全国电源工程建设完成投资3641亿元,其中:水电791亿元,火电1311亿元,核电629亿元,风电891亿元。由此可见,风力发电已逐步成为能源投资的主流。央企中如国有五大发电集团、神华集团、长江三峡均参与风电特许权项目的竞争;地方企业中如河北建设、北京能源、粤电集团和中广核等省级能源投资或电力公司;外企中如香港中华电力、香港电灯、爱尔兰安翠和西班牙安迅能等。在国内风电市场的强势推动下,国内主要的装备制造企业也介入风力发电机组或零部件的设备制造。然而,2009年提出的“产能过剩”成为了风电市场的主导声音,多方争论不已。业界普遍认同的观点是,在风电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中,只有风机设备制造出现产能过剩的现象,在其他环节特别是整个风电产业的龙头环节——风电场投资的热度并不算高。由此可以看出,风电市场仍有发展余地与提升空间。
  (三)国家政策
  一直以来政府都在积极的解决风电道路上的障碍,也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为风电的快速发展起推动作用。可再生能源和政府相关部门分别在风电上网电价与费用分摊、财政支持、税收优惠、风电并网、外商投资企业优惠等方面进行政策制定和实施以促进风电发展。例如,在风电上网电价与费用分摊上,按风能资源状况和工程建设条件,将全国分为四类风能资源区,相应制定风电标杆上网电价分别为每kW.h0.51元、0.54元、0.58元和0.61元。在财政支持上,国家财政设立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对于法律规定的接网费用以及其他相关费用,电网企业不能通过销售电价回收的,可以申请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补助。在税收优惠上,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包括风电技术研发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利用风力生产的电力实行按增值税应纳税额减半征收的政策(即17%减少到8.5%)。在风电并网上,国家实行可再生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在外商投资企业优惠上,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所投资的项目符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鼓励类或《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的产业条目的,其在投资总额内进口的自用设备及随设备进口的配套技术、配件、备件,除《外商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所列商品外,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同时,地方政府也针对风电发展出台了相关政策。例如,内蒙古提出的2011-2020年的风电发展目标和建设重点;江苏打造沿海风电“海上三峡”的宏伟目标,新疆的9个大型风区风电场规划及发展计划等等。在政策的实施中所出现的问题,国家和政府也在不停歇的进行着更正和改进。如此看来,风电上网电价及费用分摊政策的动力、财政支持的保障、税收优惠的激励、风电并网的基础、外商投资的活跃共同为中国风电事业形成了完整的法律体系,同时也营造出优异的发展环境,使得风电的未来更加光明。
  三、风电发展展望
  《全球风电发展展望》中对风电未来发展分成了三种情景:参考情景、稳健情景和超前情景。三种情景下,对发展期望的假设是逐步递增,即参考情景对风电发展的期望最保守,超前情景对风电发展的期望最乐观。本文重点对稳健情景下的发展预测进行描述。参考GWEC(全球风能理事会)《全球风电发展报告2010》,在风电发展稳健情景下,风电到2020年将提供全球电力的10%,到2030年将提供全球电力的17%,到2050年将提供全球电力的27%。这一结果显示,在未来的30年间,风电将在未来的能源结构中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将成为未来满足电力需求中一个重要电源。
  在过去的五年里,中国风电实现了连续翻倍增长,并坐上了全球首把交椅。中国风电速度如今用“风驰电掣”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未来风电将在能源效益、环境效益、就业问题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产生重大影响。然而,在无可比拟的“中国风速”之后,中国风电隐忧开始呈现——中国电网的承载力无法跟上风速、优质风场资源已几乎被瓜分殆尽、中国造风机质量问题浮出水面、海上风电遭遇新一轮“圈海运动”等等。中国风电不仅仅是“中国速度”一词就能够消纳了。“产能过剩”、风机质量问题、核心技术缺失等“旧患新伤”已不可避免的成为阻碍中国风电发展的祸根。中国风电成本相对低廉的优势也将慢慢被货币升值、产品更新、质保增强等因素所消磨,从而最终与全球水平靠拢。由各方专家和专业组织的研究分析结果可以看出,风电的未来依旧光明,把握好“量”与“质”的平衡,我们将在世界风电的舞台上,继续翱翔、再创辉煌。
  参考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