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2005年开始汇改至今,人民币已经累计升值达20.3%。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工程承包企业“走出去”带了收入减少、国内采购成本增加,利润减少、竞争力下降等不利影响。因此,必须积极采取措施,通过慎重选择计价货币,选择适当结算时间;采取适当保值措施以及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和外汇业务防范汇率风险。
关键词:工程承包业;人民币升值;走出去
一、汇率及人民币汇率变化
汇率作为两种货币之间的交换比率,其本质是两国货币各自所代表或所具有的价值的比率,因此各国货币所具有或所代表的价值是汇率决定的基础,建国以来,人民币汇率水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统计数据来看,基本上经历稳定(1950-1960年代)、升值(1970年代)、贬值(1980年代及1990年代前期)、稳中有升(1990年代中期至今)四个过程(见表1)。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人民币放弃钉住单一美元的汇率制度,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并同时升值约2%)。此后,采取了一系列配套措施以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如引入询价交易方式(OTC)、推出无期外汇及人民币与外币的掉期产品等避险手段、扩大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交易价的浮动幅度等。
二、人民币升值对中国承包业“走出去”的影响
(一)中国承包业“走出去”战略
世纪之交,我国改革开放战略具有了新的特点,即抓紧实施“走出去”战略,把“引进来”与“走出去”紧密结合。“走出去”战略实际上是为了缓解国内市场上的过度竞争、扩大我国企业的国际市场的份额而使国内过剩生产能力向国外转移。
国际工程承包行业就是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方式。国际工程承包是指一个国家的政府部门、公司、企业或项目所有人(一般称工程业主或发包人) 通过国际间的招标,投标或其他协商途径,委托国际承包人以其资金、技术、劳务、设备、材料、管理、许可权等按规定的条件承担完成某项工程任务。它是一种跨行业、跨地域的综合性国际经济合作方式。
目前,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业务已遍布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市场多元化形成并向纵深发展,项目规模不断提升。具有对外承包工程资格的企业已达3000家,2010年共有54家企业入选世界最大225家承包商,其中13家跻身世界百强;业务遍布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人民币升值对中国承包业“走出去”的影响
2005年以来,汇率制度改革形成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对美元一次性升值2%,这表明人民币汇率水平逐步开始重估。此后,人民币汇率由稳趋升,图1为人民币汇率变动趋势图。
汇改后,截至2011年2月1日,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为1美元兑换6.59元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达到20.3%。国际工程承包业深受人民币升值影响。汇改之前主要兑换美元,汇率不变,风险较小,但汇改后不再单一兑换美元,汇率风险就增加了。人民币升值实际上把汇率风险由国家转移到企业,给国际工程承包业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经估算,人民币每升值1%,给对外承包工程全行业带来的直接损失约1.8-2.8亿美元。
1、人民币升值使国际承包业的人民币收入减少
人民币升值产生的汇率风险会直接导致人民币收入减少。这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交易风险。国际工程承包一般短则1年,长则3-5年。而在完成合约时的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与签订合约时的汇率有相当大的不同。二是会计风险。人民币升值将导致国际承包工程企业国外资产缩水。三是经济风险。由于人民币汇率发生变动,会导致国际工程承包公司未来收益发生变化。
2、人民币升值使国际承包业的成本提高
(1)人民币升值使工程项目的国内采购成本提高
我国的国际工程承包项目大多在发展中国家进行。而工程项目所使用的原材料和设备多来自中国,多以人民币结算。而人民币升值后这些原材料和设备折合的美元价格就会相应提高,这就使企业的购置成本上升。而且,人民币升值会带动国内原材料及能源价格的上涨,这又会进一步推动国内设备价格上涨从而美元价格提高,进而提高国内采购成本。
(2)人民币升值使企业融资成本提高
“带资承包”在国际工程承包中相当普遍。而我国对外工程承包企业融资能力普遍较弱,尚未开展国际上通行的项目融资,一般向国内商业银行融资,且以美元支付工程款,如果工程周期较长,国内商业银行要求企业以人民币还本付息,人民币升值就会提高企业融资成本的美元价格。
(3)人民币升值使企业人力成本增加
早期我国工程承包的外派人员往往工资和生活成本较低,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币逐渐升值会使得企业内部劳动力的美元价格成比例提高,企业的人力成本就相应提高了。
3、人民币升值使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利润减少
由于国际工程承包业本身就竞争激烈,平均利润率只有5%-10%左右,因此企业的利润空间甚小。人民币升值一方面导致国际工程承包企业收入减少,成本增加,本身就直接引起利润损失。另外,人民币升值的会计风险将导致国外资产账面缩水,依照会计准则规定,这种缩水只能通过营业利润来冲抵,这也导致利润下降。最后,人民币升值会增加出口信贷项目的汇差损失。
4、人民币升值影响国际承包工程企业投标的核心竞争力
我国国际工程总承包企业基本上是凭借低价投标获得项目。在基本保证国际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投标报价越低,则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越强。而人民币升值降低了企业报价的竞争力。
三、国际工程承包业应对人民币升值的对策建议
因此,国际承包工程企业必须建立和完善各种避险机制,切实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一)慎重选择计价货币,选择适当结算时间
1、收硬付软或用“一篮子”货币计价结算
交易中,可以选择的计价货币既可以是本国货币,也可以是对方国货币计价,或者是第三国货币。如果计价货币选择恰当,不仅可以达到避免和防范风险的目的,有时还能从汇率变动中得到意外收益。基本原则是选用本国货币计价,这样可以避免外汇风险并且不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如果需要选择外国货币,首先,应选用流动性较高从而风险较低的可自由兑换货币;其次,外汇收付时,争取付汇用软货币,收汇用硬货币。当然,货币的“软”“硬”只是相对的,需要根据各种货币汇率的相对变动趋势来确定 “软”“硬”货币。此外,也可以考虑使用一篮子货币的方式,比如增加美元以外的货币结算,如欧元、日元,一篮子货币包含了多种货币的加权平均,从而使币值更为稳定、风险更小。
2、提前收付和推后收付外汇法
在能准确预期人民币升值及外汇充裕的条件下,国际工程承包商可与业主协商提前履行合同,而对于各种材料和设备的采购,则尽可能延期买汇、拖延付款买汇时间。这两种方式都可以改变外汇风险的时间结构,避免外汇风险。要注意,推后收付方式并未使汇率风险完全消失,而是把受险部分保留下来,企图博取意外收益,因而具有投机性质。
(二)采取适当保值措施防范外汇风险
1、在合同中加入保护性条款
签订合同时,要把人民币继续升值的可能性考虑进去,根据自身需要锁定未来的汇率风险。企业可以在项目合同中加入针对汇率变化的保护性条款:当合同期间人民币升值超过一定幅度,承包商可以得到相应比例的价格补偿。例如,在合同中规定:“当人民币相对美元升值小于等于1%时,合同总价不变。当人民币相对美元升值超过1%时,合同价格将按照超过1%的比例提高……”
2、使用外汇保值条款
使用外汇保值条款,即以硬币计价、以软币支付,从而减少或避免汇率变动对合同所表示的价值造成的损失。
(三)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和外汇业务防范外汇风险-远期交易方式
远期交易中,交易双方成交后并不立即办理交割,而按照所签订的远期合同规定,在未来的约定日期办理交割。交割期限通常为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
远期交易的优点在于不需要资金,成本低,操作简单,而且可以灵活地变更期限和取消。因此能使企业提前锁定收入成本,减少因汇率变化带来的损失。远期外汇交易是目前我国国际承包工程中规避外汇风险所广泛采用的金融衍生工具。例如,某国际承包工程公司的工程项目预计一年后收到100万元美元,但一年后若美元贬值,该公司就会蒙受损失。为此,公司卖出100万一年期远期美元。一年后,即使美元汇率下跌,则公司可以按远期合约规定的汇率办理交割,如此可回避汇率风险。当然,如果年后,即使美元汇率上升,公司也就无法获取升值收益了。
参考文献:
1、中国跻身国际工程承包“第一梯队”[N].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