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核心竞争力对就业影响的分析

2011-12-29 00:00:00董雪艳杨城任冬林
中国集体经济 2011年12期


   摘要:提高在校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对解决就业问题有着积极的影响。文章在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国家重点建设的西部十四所高校作为研究对象,从影响大学生核心竞争能力的因素出发,重点研究了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对其就业的影响,旨在为提高高校学生核心竞争力以及高校学生就业水平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就业;模型
   一、引言
   核心竞争力概念最早是由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加里·哈默尔(Gary Hamel)在其所著的《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中提出,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是“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我国高校大学生正面临着严峻的竞争压力,根据历年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及就业率统计所公布的数据,近十年来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呈大幅上升的趋势,然而就业率自2007年开始呈下降趋势。由于劳动力市场的供大于求的形势使得大学生的就业竞争更为激烈,因此,如何提高高校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以解决就业问题已经成了中国政府需要着力解决的一项关乎民生大计、社会稳定的重要工作。
   二、文献回顾
   就业是大学生求得生存和发展的第一步,是实现个人理想和人生价值观最重要的一环。而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在解决就业问题难上将有积极的作用,因为核心竞争力能使大学生在职业发展中占据主动地位。自哈默提出核心竞争力概念以来,许多学者在其基础上对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和构成要素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
   潘明华(2001)认为个人竞争力是素质,能力和环境三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李怀民(2009)认为加强就业教育、普及职业规划教育、强化就业技能教育、开展创业素质教育是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江海潮(2004)分析和探讨了人的竞争力的构成、影响因素和评价指标体系,认为“所谓人的竞争力,是指人这一竞争主体在社会竞争过程中形成井表现出来的获得社会资源及利益的能力”。
   管斌全(2006)则认为“个人核心竞争力,是指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具有竞争优势的,独特的知识和技能”。Hamel & Prahalad(1994)、 Markides & Williamson(1994)、Petts(1997)等人进行了一系列关于核心竞争力的研究经总结出了核心竞争力包含技术、知识、技能等要素,它就像催化剂般能够为组织不断创造竞争优势。王玉敏(2003)认为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其人文精神、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的综合素质统一,是以个人专长为核心的知识、能力、素质等各方面的综合体。
   从上述文献回顾可以看出我国高校学生核心竞争力和就业问题的研究都达到了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但都停留于理论层面的研究,很少实证探索指标体系在实际评价中的应用。总的来说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对其就业能力影响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上进行分析:微观上就是对大学生本体进行定性分析,剖析大学生的个人属性和能力,主要使用定性分析、层次分析以及德尔菲等方法;而宏观方面就是把视角放大到社会环境中去,如考虑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影响,这种研究方式则可以采用定性或者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如模型回归、数据包络等实证研究。
   三、数据和模型选取
   姚德超在《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中认为“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主要由专业能力、实践能力、求职能力、就业资源利用能力等要素构成”。这些指标部分可以量化,如个人学习成绩、专业排名等,部分指标无法量化,如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因此我们需要进行合理转化,影响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因素大致上可以从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大学生个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来衡量。相关数据采集主要是2010年西部十四所高校的官方网站最新数据,麦可思研究机构的就业报告蓝皮书,历年国家统计年鉴和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等收集数据,并根据需要合理的整合处理和计算,以下分别对所选择的指标进行说明。
   (一)学校教育资源投入(edu)
   学校教育资源的投入是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形成和提高的物质基础,往往学校对教育资源的投入越多,对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强化就越显著。由于教育资源综合评定相当复杂,因此本文利用指标体系的AHP(层次分析法)对十四所高校教育资源结构进行分析,最终得到整体的教育资源分数。
   (二)经济水平(gdp)
   经济水平反映了大学生所处区域的经济活力程度,良好的经济环境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就业水平,同时提供了更多社会实践的机会。鉴于经济水平是个综合指标,在本文的分析中用GDP来描述经济水平,因为GDP常被用作衡量地区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反映某地区的经济表现,从某种程度上可以描述就业压力的大小。
   (三)大学实践能力(work)
   社会实践已经成为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增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从校园向社会软着陆的重要平台。本文利用实习率这一指标来描述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增强自身动手和就业竞争的能力。我们收集了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相关信息,同时借助问卷调查统计了该指标的相关数据。
   (四)就业率(emp)
   就业率是综合反映出大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素质等多方面影响因素的指标。就业率不仅体现了高校教书育人的社会认可度,同时也是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在社会就业这个大环境下的直接表达。
   四、实证研究和结果分析
   为了使数据平滑和消除统计单位的差异性,本文对部分解释变量取对数,并对模型中的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的相关数据运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统计。
   从表1的结果可以看出,四个式子中各个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描述趋势都相同,并且教育分数和实习率对就业水平具有积极的影响,但经济水平对就业率的影响为消极的,这与著名的“奥肯定律”——劳动力需求的水平,在动态意义上主要决定于经济增长相违背。原因由于我国经济结构,即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经济差异导致的,这种影响水平均在0.04个百分点上浮动。教育资源得分反映了高校对教学和学生培养的投入水平,结果显示教育资源得分每增加1%,就业率将增加0.08%,这是因为教育投入增加了,学生得到更多的学习资源,有更多的机会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以及就业能力水平。对就业水平影响最为显著的是学生的实习情况,学生实习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其就业率将增加0.836个百分点,并且这个数值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五、结论
   本文仅对西部十四所高校对本科生培养的可测数据进行总结和分析。进行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研究,既有利于大学生人格塑造、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同时对于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政府部门政策制定也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参考价值。高校要加大对学生教育资源的投入。为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改善学校软硬条件,为高质量教学提供基本保障。同时要突出人才培养特色,强调学生的自主创新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人才培养特色。此外,还要注意大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内在因素,除了必要的学校教育、引导之外,个人的自我促进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应该学会认知自我和环境,做好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提升综合素质,科学实践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
   参考文献:
  1、Pra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