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直接投资与产业集聚

2011-12-29 00:00:00陈姗琚晓星
中国集体经济 2011年12期


   摘要:文章从我国中部地区六个省的外国直接投资和产业集聚情况出发,通过构建产业集聚的HHI指数,在面板数据模型中分析了外国直接投资与我国产业集聚的关系,通过实证分析证明外国直接投资对产业集聚有促进作用,产业集聚对FDI有强大的吸引力,从而指出利用FDI与产业集群的良性互动效应来制定适宜的产业发展政策,培育相关产业集聚,协助中部地区实现“腾笼换鸟”。
   关键词:外国直接投资;产业集聚;互动效应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的中部地区是指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和江西六省,土地面积为102.7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0.7%,2010年人口3.73亿,占全国的26.7%,是我国的人口大区和经济腹地。中部六省地处我国内陆,自然资源丰富,在我国的地域分工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起着承东启西、接南进北的重要作用。但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水平却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不断拉大。2010年,中部六省的GDP总量为75688.86亿元,仅占全国比重的20.8%,中部经济总量及经济增长速度在全国都已经处于落后的地位。中部地区的发展已经成为关系到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问题。
   与此同时,产业集聚已经成为引人瞩目的区域发展趋势,产业集聚是当今世界经济生活中大量存在的事实,美国的硅谷、印度班加罗尔的软件业、意大利的瓷砖业等都是著名的例证。随着改革的推进和经济的发展,产业集聚现象也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东南沿海不少地区依靠产业集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绩效。
   产业在一个地区的集聚和资本的流动有很大关系。产业群发展理论和外商投资区位选择理论都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近年来,两大理论都有较大的突破和创新。一是将聚集经济引入到外国投资的区位理论中;二是强调了外国投资对区域产业集聚发展的作用。如何更有效地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推动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是区域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文献综述
   与FDI和产业集聚相关的文献主要集中在FDI的外溢效应存在性的研究,如江小涓(2002)、徐涛(2003)、陈涛涛(2003)、Head(1995)等,他们的研究强调了集聚效应是影响外资集聚的重要因素,另外一块文献集中在FDI的区位选择问题上,如魏后凯、贺灿飞、王新(2001),徐康宁、王剑(2002),Bao.Chang Sachs(2002),粱琦(2003)等认为:信息成本、基础设施、地理优势等对FDI区位选择的影响巨大。郭立伟、杨哲等(2006)运用大量统计数据,对国内FDI的分布集中情况以及产业集聚的现状做了比较分析,并对FDI区位集聚与产业集聚相关性进行了理论分析,最后从实证层面,对制造业的20个大类行业的行业集中度、基尼系数、N指数与分行业的FDI进行了Granger检验,找出了其因果关系。南京大学教授梁琦(2003)利用实证分析研究了外国直接投资对产业集聚的影响。但由于缺乏相关数据,梁琦教授的研究采用了间接方法,只能得出外国直接投资与产业集聚有直接的关联,而没有说明是地区的行业集中吸引了FDI还是FDI造成了这些行业的集中。吴丹丹、谢建国(2007)以江苏省制造业产业集聚为例,采用实证的方法研究了FDI与产业集聚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江苏省制造业产业集聚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效应,而FDI的进入强化了这种路径依赖。
   综观国内外相关文献,在研究FDI对于产业集聚作用及产业集聚对于FDI吸引上,可能受到数据的限制,都没有将FDI集群的分行业的集聚度和产业集聚吸引FDI的力度同时做实证检验,也没有对FDI和产业集聚之间的互动机制做出比较研究。而且在论证过程中,对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和集聚经济等概念没有严格区分。本文采用混合回归模型对FDI及HHI对我国制造业21个行业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三、数据计算与实证分析
   制造业是中部六省吸引外资最多的一个行业,根据中部各省“十一五”产业发展规划中重点发展行业,本文选择中部地区大力发展的,具有一定集聚程度同时吸引外资较多的几个产业,对它们的产业集聚度进行比较。它们分别是仪器仪表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及电子设备制造业和食品制造业。通过具体分析,探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一)变量的选择与数据处理
   变量:在本文的实证模型中定义HHC为因变量,FDI指数为自变量。
   ln(hhc)it=αln(fdi)it+c1i+εit①
   ln(fdi)it=βln(hhc)it+c2i+νit②
   模型中:i代表第i个制造业分行业;t表示年份;α和β为待回归的常数项;c1i和c2i为待回归系数;ln(hhc)it和ln(fdi)it分别为i行业在t年份的产业集聚度的对数值和吸收FDI额的对数值。
   产业集聚指标:选用更贴近主题的HHI指数作为衡量集聚程度的指标。具体构建方法为:以全国各个地区产业i的从业人口计算出第j个地区(j=1,2…,m)中该产业i的从业人口占该产业全国总从业人口的比重Sj,全部m个地区在行业i中的从业人口比重的平方和■S2j即为产业i的HHI指数;该指数越接近1,则表明产业的集聚程度越强。
   利用2006-2010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所载我国2005-2009年期间4个制造业的中部地区产值数据,计算了不同行业产业集聚的HHI指标(见图1)及FDI值。
   从结果来看,中部地区四个产业中集聚度最高的是食品制造业,其次是仪器仪表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及电子设备制造业。吸引FDI最多的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为969.64亿元,其次是通信及电子设备制造业、食品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
   (二)模型的选择及回归结果
   1、序列平稳性检验及单整检验
   在分析是否具有协整关系之前,先进行面板序列的单位根检验。利用Eviews6.0的ADF方法来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从检验结果看,ln(hhc)和ln(fdi)在LLC(Levin-Lin-Chu)检验和不同根单位根检验Fisher-ADF检验下,P值均小于0.05,说明两个序列都拒绝了非平稳的原假设,因此可以认为序列是二阶单整的,即I(2)序列。
   2、协整检验并拟合回归模型
   经过协整检验,Panel v、Panel rho、Panel PP、Panel ADF统计量的P值均小于0.05,说明产业集聚度与外国直接投资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方程回归残差是平稳的。
   现在用F统计量检验是应该建立混合回归模型,还是个体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原假设与备择假设是:
   H0:ai=a0模型中不同个体的截距相同(真实模型为混合回归模型)。
   H1:模型中不同个体的截距项ai不同(真实模型为个体固定效应回归模型)。
   计算得到F=521.6966,建立个体固定效应回归模型更合理。模型运用广义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得到回归方程如下:
   ln(hhc)=0.078203ln(fdi)+0.005880-0.004389D1-0.005425D2+0.000993D3+0.008821D4
   t=(-1.59202) (55.67825)
   R2=0.99833
  
   DW=1.79988
   ln(fdi)=0.3808ln(hhc)+478.3624-3.672513D1+4.080207D2+4.520768D3+5.971953D4
   t=(-1.59202) (1.85699)
   R2=0.75485
   DW=1.24612
   结果表明,FDI对于中部地区四个产业的集聚行为产生了显著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FDI的流入对产业集聚度的影响。在α=0.05的显著性水平下,方程①较显著,拟合度高。从弹性系数来看,中部地区的食品制造业的集聚度受FDI的流入影响最大,即FDI对数值每增加1%,食品制造业集聚度的对数值就会上升约0.88%。此外,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行业的弹性系数也比较大,说明行业的集聚度受FDI的流入也比较显著。FDI的流入甚至还会对中部地区某些产业的集聚度产生负面影响,如仪器仪表制造业、通信及电子设备制造业都由于FDI的流入而出现产业集聚度的下降。
   第二,产业集聚度对FDI的吸引作用。食品制造业、通信及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产业集聚度对FDI的吸引作用较大,如通信设备等行业的弹性系数约为4.52。这主要是由于跨国公司都倾向于将电子产业的研制、开发及销售放在发达国家,而将制造和组装环节放到有廉价劳动力的发展中国家。
   第三,产业集聚度和FDI的互动关系。如前文的分析,这里主要是指FDI与产业集聚度的累积性循环作用,在回归结果中即表现为方程①和方程②的某行业的弹性系数同时都比较大。可以看出,食品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两类弹性系数都比较高,说明这些行业在中部地区已出现FDI与产业集聚度互动的良性循环。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基于2005-2009年中部地区重点发展的四个典型制造业的面板数据,将外国直接投资与产业集聚及其互动机制作为研究对象,对中部六省产业集聚与FDI的关系进行了计量回归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可以得出:FDI与产业集群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外资“引进来”之后,需要关注外资对产业集群的促进作用,尤其是FDI对企业自身竞争优势的实现和技术外溢效应的提高的积极作用,而对于那些由于FDI的流入对产业集聚度产生负面影响的产业,政府应该适当限制FDI的流入,适度保持这些行业的内向性。立足FDI与产业集群的良性互动效应来制定适宜的产业发展政策,中部地区应该将资源配置倾向于良性互动效应较显著的产业,避免恶性竞争,而对于良性互动效应重合的个别产业,应该实行梯度化的产业分工,提高产业集群的合作效率和区域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