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障碍

2011-12-29 00:00:00许可欣
中国集体经济 2011年12期


   摘要:中国要彻底解决“三农”问题,进一步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城乡一体化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要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在生活、工作过程中会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文章基于对大连市新生代农民工基本生存现状的研究,从制度障碍、定居成本障碍、自身观念障碍和素质障碍这四个方面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障碍所在。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障碍;大连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在本研究中的指的是新一代农民工在离开农村前往城市务工或经商的过程中克服各种障碍最终得以转化为当地市民,适应当地生活的一系列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涵:职业上,从农业劳动转向非农业劳动;地域上,从乡村转向城市;身份上,获得城市户口;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上,形成当地市民的基本生活方式和思想价值观念。
   一、制度障碍
   目前,具有中国特色的典型的二元双重经济结构下的各种制度上的障碍,已经成为目前大连市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的各种障碍的所在。
   (一)户籍制度障碍
   中国目前现行的城乡二元双重户籍制度是计划经济时期的特定的历史阶段所留下的产物,其主要核心内容是把人口,在制度上人为地划分为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两大主要户口类型,并实行有差别的、有不同的社会福利的待遇政策,这个政策在其特定的历史阶段,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逐步深入,这种以地区差异分化户籍制度的弊端暴露无疑,其也成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最大障碍之一。
   第一,二元户籍制度使农民工难以在城市稳定下来。农民工市民化的过程就是身份平等化的过程,而身份的转变需要制度与社会的认同。在中国,作为计划经济产物的户籍制度,自1958年实施以来,造成了城乡之间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城乡冷战”,同时带来了一个可怕的社会问题——“户口歧视”。这种歧视造就了城市特权人口,加深了城乡鸿沟。市民对农民工存在一定程度的偏见与歧视,阻碍着农民工对城市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形成。他们不能按时领到工钱,农民工欠薪问题成为一些地方普遍出现、反复出现的老大难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变即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和后工业经济转化,关键在农民向非农民转化,农业向非农产业转化,农村向城镇转化。所以,“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
   第二,二元户籍制度造成了农民工与市民之间待遇的不平等。依照中国《宪法》的规定,赋予了中国每个公民拥有平等的权利和平等的义务,但目前中国社会上,中国现行的户籍制度却将中国公民机械性地、严格地根据他们的居住地域区分为两类人: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城市居民拥有城市户口,因此就可以享受由国家提供的各种福利,如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退休金等等,并且由政府出资对城市的各种道路、公众电力设施、社会自来水等公共设施进行建设,供市民共享。农村居民拥有农村户口,因此就要靠自己的子女养老,几乎没有任何社会保障,在公共产品方面,农村的道路要本村政府或村民自己筹资修建,公共设施电力、饮用的自来水等公用设施将由集体转向农民集资建设。当今社会,中国城市的社会保障体系将日益完善,但是农民却始终被排斥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大门之外。在目前城乡二元经济制度结构的分割下,“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仍然被无形地赋予了一面不可逾越的、高大的隔墙。拥有“城市户口”的人,不仅可以充分享受“社会养老、社会医疗、社会失业、社会救济、社会补助”等多重、多样的福利,还可以轻松享受城市优越的教育资源。但是辛辛苦苦为城市的繁荣进行建设的广大拥有“农村户口”的农民工,即便为城市的建设付出了很多血的代价,也无法获得与市民多相对应的各种福利待遇,更不可能享受城市优越的教育资源,就算他们在城市读到高中毕业,也必须回到其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
   第三,二元户籍制度不利于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护。在当今社会,中国的二元的户籍制度比较严重地影响农民工在社会各方面的合法权益,使他们无法受到相应的保护,就算农民工已经在城市生活工作了很长时间,并且自身素质优越且贡献突出,但因为他们很难取得合法的该市市民的资格,这样他们就无法拥有真正的城市人的身份,使他们在社会上成为了城市与农村的临界人。目前,还没有相关法律,对其合法权益进行保护。
   第四,二元户籍制度增加了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在二元户籍制度下,农民工进入城市后,还要支付房租及衣食住行等生活成本。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和发展,最迫切的问题就是先找工作,赚到可以生存的资金,相应地就要支付在找工作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些求职花销。二元的户籍制度使得农民工的职业选择范围受到很多限制,户籍制度从根本上就将市民和农民工的工作种类及工作性质分别开来,农民工在城市一般都是从事工作环境相当恶劣,工资待遇相对较差、较低,还保证不了及时给付的劳动密集型的各种行业,这些都影响农民工的日常收入,导致农民工群体的整体性收入普遍偏低,农民工就成为了各个城市里靠体力赚钱、但收入又较低的弱势群体。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农民工每次进入城市,政府相关部门还需要其办理城市暂住证,并且缴纳各种各样的相关收费,如城市暂住费、城市暂住人口杂项管理费、计划生育管理费和外地建筑工人人员管理费等,这无疑是更加大了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资金成本。
   (二)社会保障制度障碍
   在中国,各层次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是以基本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障、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为主体,保障项目相对比较齐全、保障水平相对来说高的社会保障体系。但在中国的农村,农村居民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只包括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农村基本合作医疗和家庭五保户制度。但目前五保户制度已经名存实亡,因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造成农村集体力量大幅度削弱。因此,中国真正阻碍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障碍是城乡二元双重户籍的社会基本保障制度。中国市场化改革以来,政府对城市居民的实物补助和物价补助已经逐渐消失,但在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上则仍然维持了城乡二元化的结构体系。
   (三)教育制度障碍
   农村目前的各级教育制度的不健全、不完整,则进一步加深了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各种困难。农村各级的教育制度对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妨碍有很多方面,但主要表现有:一是限制或剥夺新生代农民工接受再教育、后续教育的权利。在目前的中国,大部分中型以上的城市都有自己的就业培训、服务中心,但这些就业培训、服务中心几乎全部是面向城市市民设立的、为城市市民提供了社会上目前最需要的各种资格培训、技能培训项目,为其进一步再就业提供了许多方便条件,但这些培训中心,几乎没有面对农民工开放的项目。二是农民工子女在城市里受教育的权利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歧视对待。在城市中,农民工子女“就学难问题”一直是社会上普遍关注,但又措施甚微的一个难点问题,城市教育制度还没有将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的入学问题纳入城市整体教育系统当中来。就算农民工子女能够在城市上学了,他们也主要是在一些不正规的学校就读,不能享受普通市民受到的较好的教育水平,有的农民工子女即使进了市区公立的学校,但却享受不到与市民子女同等的教育水平和待遇,可能还会交纳许多额外的学杂费用,如借读费、赞助费以及用各种各样的借口增加的各项收费。三是在农民工子弟小学中,没有针对农民工这个特殊群体的特别化的教育系统,由于其本身的生活、生存特点,导致了农民工的孩子的心里与普通市民孩子的心里有一定的差别,但在学校接受的教育却基本一致,没有差别性,不符合实际情况。
  
   二、定居成本障碍
   大连市农民工每年人均的消费性质总支出为20375.12元,平均每人每年仅可以存7279.83元,但是,就这样对于均价14500元每平米的大连房价来说,可以说是九牛一毛、微乎其微。由于新生代农民工没有相对稳定的住所,他们就无法实现家庭的整体性迁移和在大连市的永久性的居住,“候鸟”式的迁移方式,成为其主要的居住和工作的形式,极其不利于新生代农民工实现其市民化的愿望,因此城市的住房成本是阻碍市民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自身观念障碍
   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务工的主要动因是,“在家乡没什么意思”、“羡慕大城市的生活,可以玩的地方多,不用在家干活”、“外出能够享受现代化生活,让大家羡慕”等,共占到74.3%。由于缺乏务实的就业观念,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上表现出很多不成熟的方面。不少企业表示,新生代农民工对工作岗位比较挑剔,不像老一代农民工那样甘愿做“苦、累、脏”粗活,怕吃苦、爱面子等影响了他们的就业。他们没有明确的社会归属感,没有社会责任。在当今社会经济结构中没有比较明确的定位,导致他们本身产生了城市社区的统一认同危机和个人身份的差异认同危机。他们很可能将“在城市打工也没有前途,回农村干活更没意思”进一步转变为“在城市打工很绝望,回农村干活更绝望”,只能游荡于城市与农村家之间,形成城市新性质的失业群体、新的贫困阶层,而且由于他们的排斥性,很难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技能培训。受上述观念的制约,最后就造成城市对新生代农民工是“经济层面上接纳、社会现实上排斥”的现象同时存在,导致了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受到严重的阻碍。
   四、素质障碍
   人力资本,人员素质是中国劳动力资源进步和社会经济进一步增长的主要动力源泉。新生代农民工由“农民”转向为“市民”,新生代农民工素质的高低与否、能力的大小强弱,都影响到进城农民工能否在城市找到合适满意的、理想的工作,同时也制约农民工能否真正地融入到所在城市、最终从身份角度和内在本质上成为市民的重要因素之一。农民工本身的文化技能、技术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的规划,影响到进城农民能够找到工作、在城市可以立足的重要的条件,同时也是农民工发展乃至进一步融入该市市民社会生活、最终取得该市市民完全资格所不可缺少的成功因子之一。综合素质比较高、技能很熟练的农民工,进城后容易获得较多的、可选择的就业机会,更容易取得相对稳定的合适的职业和较高的收。但是目前城市农民工虽然大多数年龄条件优越,精力旺盛,但他们总体上的文化水平、技术水平、业务水平和自身能力素质都比较偏低,转移能力相对较弱,进城就业的竞争力比较差,导致很难融入城市之中。同时也导致新生代只能维持较低的收入,没有实力、没有资金、没有能力去谋求个人的发展,更谈不上在城市买房定居,造成大量社会不安因素的产生。
   参考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