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分析了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设置方式简单陈旧、组织构架重叠、集体经济仍然薄弱、运行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提出在农村党组织中实行“三位一体”的组织构架、“三会治事”的运行机制、“三联共建”的保障体系的建设模式。
关键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一、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各地按照中央、省委要求,以“三级联创”活动为抓手,扎实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新形势新任务面前,仍然存在一些与科学发展观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基层组织设置方式简单陈旧,组织构架重叠,效率不高,少数村两委关系不协调,内耗严重,党组织难以发挥核心作用;村集体经济仍然薄弱,有的债务沉重,村级组织“无钱办事”,缺乏服务群众的物质基础;农村基层组织整体工作运行机制不够完善,与构建城乡一体的基层党建工作格局不相适应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机制创新入手,在先行试点、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适合本地特色的建设模式。
二、“三三制”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探索和建立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新机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迫切需要。近年来,襄阳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探索和解决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方向性、规律性和现实性问题,经过试点,推行了以村级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集体经济组织设置和功能“三位一体”,村级重大事务实行党组织会议议事、村民(代表)大会定事、村民委员会理事的“三会治事”,新农村建设干群联动、工农联建、城乡联创的“三联共建”为主要内容的“三三制”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新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三位一体”的组织构架
一是大力推进村级组织主要负责人“一肩挑”和班子成员交叉任职。以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为契机,注重把组织意图、群众意愿和依法选举结合起来,通过规范程序,依法操作,逐步提高全市村级组织书记、主任“一肩挑”的比例;对书记、主任“一肩挑”的村兴办有集体经济实体的,积极推行书记兼任经济组织的主要负责人。二是创新党组织设置模式。坚持“双方自愿、优势互补、城乡结对、工农互促”的原则,采取“村+村、村+产业、村+社区、村+机关、村+企业、村+协会”等多种形式,建立产业党组织、行业协会党组织、专业合作社党组织、龙头企业党组织、专业市场党组织、流动党员党组织等,注重加大城乡联建、产业联办、组织联姻力度,从组织设置上打破城乡分割、地域分割、行业分割局面。三是大力实施“兴村计划”,增强村级组织服务功能。加强对集体经济空壳村、薄弱村的扶持力度,依托农村现有资源,兴办经济实体,增强村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依托本地资源重点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按一定比例将股权配置给村集体,使其每年有较为稳定的收入。建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金,对集体经济收入不足万元的村,适当拨款补助,帮助考察落实项目,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
(二)“三会治事”的运行机制
建立“三会治事”的民主运行机制,党组织实施决策的组织权,确保要事能议,要事必议,使村级党组织由过去的包揽一切转到把方向、管大事上来,从而把握决策的主动权;村民(代表)会议实施决策的表决权,确保议而能决,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程度,能够充分体现村民的共同意愿;村委会负责实施决策的执行权,确保决而能行,从而实现了党的领导、依法办事和村民自治的有机结合。一是选好配强村级组织“一把手”。结合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全面实行村两委班子成员“两推一选”,并在部分条件成熟的村推行“一票制”直选,使一大批坚持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够带领群众致富、作风民主、群众信得过的农村优秀人才走上村党组织书记岗位。二是完善“三会”高效协调运转机制。坚持以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目标,在各村建立党员(代表)大会、村民(代表)大会、村民委员会的基本议事决策构架,进一步健全完善了党员大会、党员代表会议、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等各项制度。坚持实行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各村还由党员和村民代表组成监事会,对决策和实施情况进行监督。通过完善“三会治事”机制,既做到加强党的领导,又充分体现村民当家作主;既防止过度民主,议而不决,又防止家长式领导,独断专行。
(三)“三联共建”的保障体系
实行干群联动、工农联建、城乡联创,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既符合中央提出的“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战略部署,也体现了关于构建城乡一体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的基本要求。开展以“干群联动、工农联建、城乡联创”为主要抓手的“城乡互联共建”活动。一是以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为重点,推进农村产业化发展。以部门共建支持集体经济发展,提供政策、资金、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和扶持;以工业企业反哺现代农业生产,鼓励工业企业“嫁接”改造农业和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形成工农互动,培育出一批生产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涉农龙头企业;以培育改造专业协会、合作经济组织来拓宽集体增收渠道,变分散经营为组织化、集约化经营。二是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切实解决基层群众的现实利益问题。重点解决行路难、用电难、饮水难、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加强返乡农民工就地创业、转移就业培训,抓好农村社会保障工作。三是以强基固本为重点,着力提高基层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按照健全基本组织网络、建设基本阵地、健全基础制度、提升基本素质、落实基本待遇的要求,组织机关与村党组织实行组织联建,党员联管,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共创“五好”。
(作者单位:军事经济学院襄阳士官学校)